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们都反映历史课很难讲,现在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上课反映平淡,历史教材知识结构简单,没有新意,很难激发起学生兴趣,课堂效率很低。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呢?我认为历史可以这样讲。
一、穿插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在乏味的教材讲述中有效的插入历史故事,能有效的调节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述北师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合同为一家》这课时,我讲述了唐太宗选中文成公主,派往吐蕃,文成公主临行前送行场景:几十万大唐子民前来送行,送别大唐自己的女儿,大唐皇后送给文成公主一面宝镜,握着文成公主的手说“孩子,想家的时候,照一照镜子,在镜子里你能看到遥远的家乡和苍老的爹娘”。等到到了唐蕃边境,马上就要离开故土了,几个月的奔波,满身的疲惫,想起了家乡。我这样讲讲“回头望,望故乡,再也不见我的爹娘”,文成公主潸然泪下。这时却也见坐在台下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也泪眼婆娑。这样在历史课的讲述中,我就成功的进行了一次感恩教育,“感恩父母,感恩家乡”。同时,给学生讲了倒流河的故事:文成公主马上永远的离开家乡了,看见河水东流,怅然泪下,“天下河水皆东流,唯我一人向西行”,随即河水西流流入了青海湖。讲到此,学生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我随即说道“这是个神话故事,并不可信,但他表达了广大人民对文成公主的一份敬仰之情,及对她传播汉藏友谊,促进吐蕃经济发展的一种肯定”讲到这里,学生对文成公主又多了一份尊敬与了解。
二、表演历史故事,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中国唐代民族关系的教学,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表演历史故事,在表演和观看活动中让学生获得情景体验,切身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表演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
第一幕:吐蕃使者求婚禄东赞:大唐之繁盛可谓世上少有,赞普十分仰慕,想效法大唐,世代与大唐友好相处!现派臣来恳请皇上与吐蕃联婚,不知皇上意下如何?唐太宗(面露难色):这个嘛……
第二幕:文成公主西行(旁白:640年,长安城外,唐太宗为文成公主饯行)
唐太宗:这次和亲,除了有侍女、工匠随行外,朕替你准备了丰厚的嫁妆。这些嫁妆中,还有诗书和各类谷物蔬菜的种子。你这一去,大唐、吐蕃就是一家人了。文成公主(回礼):民族世代和好,是一件莫大的好事,儿臣谨遵父命。
第三幕:松赞干布迎亲(旁白:文成公主克服重重困难,长途跋涉,到达了唐蕃边境。)松赞干布:公主,这里比不得大唐长安的繁荣,这里只是高原、雪山、草地,公主来这里屈尊了。公主(眺望远方):赞普,高原、雪山、草地正是这里的独特,我千里来这里是为了促进大唐与吐蕃的友好相处。松赞干布:公主,我父祖先没有和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表演者诙谐风趣,观众时而开怀大笑,时而鸦雀无声。我作为观众作为导演,只是穿插其中,稍后略作讲评。课后调查,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有余兴未尽之感。由此我得到一个启示:课堂上教师只要精心组织,营造积极可行的学习氛围,就能让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促进思维的活跃,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当然优于传统方法的教学效果了。这种课看似简单,实质上它对教师有一个相当层次的要求: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史实,还应当有一定的表演指导能力。通过这个历史剧的表演,学生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对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通过撰写历史的小论文,使学生逐步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撰写历史小论文作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写作前,告诉学生撰写论文的基本方法,查阅资料的网站网址。其次,在写作方法上,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史实,对人物、事件进行对比评价。例如,在讲完了《合同为一家》这课后,我让学生依文成公主随行记者的身份,撰写一篇《大唐公主之西游记》通过文章材料的组织与撰写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在讲完《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我让学生撰写小论文《走进古埃及》——金字塔探秘。通过材料的搜集,学生古代埃及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明确金字塔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体会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深刻含义,也理解了金字塔是埃及国王专制统治的历史见证。
四、创设历史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心理研究表明,探究的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以积极的、主动的态度,参与探究活动。学生只有主动参与了,他才去做、去说、去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我在《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这一课中,讲到印度的种姓制度,我采用了记者访问的形式,揭示各阶层对种姓制度的态度:
大家好,我是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XXX,今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街头,采访一下一度被人们热议的种姓制度,看一下社会各界对种姓制度有着怎样的看法。
记者:尊敬的祭司先生,您好,我是中国央视记者XXX.请问您对当前饱受争议的种姓制度有什么看法?
婆罗门祭司:万能的创造之神梵天,才是万物的最高主宰,他创造了我们高贵的婆罗门种姓,让我们以自己的智慧掌管人间,解释经典,支配刹帝利的统治,并让他们管辖忙碌的吠舍和低贱的首陀罗,指引他们按神的旨意摆脱来世的磨难。这种制度很好。
记者:好,谢谢您,祭司先生。下面我们到王宫去采访一下我们尊敬的国王先生。尊敬的国王陛下,您好,你是刹帝利的代表,请问您对当前饱受争议的种姓制度有什么看法呢?
刹帝利:可恶的种姓制度,可恶的婆罗门祭司们,我们刹帝利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开疆拓土,那些婆罗门的祭司们却坐享其成,还一天到晚唠唠叨叨,自命高贵。这种制度必须废除。
记者:谢谢您,国王陛下。下面我们再回到印度的街头采访一下我们的商人大亨们。尊敬的商人先生,您好,您对当前我们的种姓制度有什么看法呢?
吠舍商人:哼,可恶的种姓制度,可恶的祭司们。我们长途贩运,使得国家物品云集,财富日增,可那些婆罗门的祭司们四体不勤,成天捧着经典享清福,反而高高在上,真是不公平。
记者:谢谢您,商人先生。然后让我们采访一下马路边上耍蛇者。先生,您好,我是中国央视记者……,请问您对当前我们的种姓制度有何看法?
贫穷的吠舍和首陀罗(耍蛇者):天哪,可恶的种姓制度啊,可恶的祭司啊,这黑暗的世界何日是个尽头!我们成天忙碌,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不是刹帝利的鞭打,就是婆罗门的训斥,供养着他们却被他们压榨得一无所有,难道我们真的是前世作孽,永世不得解脱吗?
记者:大家好,我是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XXX在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做的专题访问,通过访问,我们了解到整个印度社会,除了婆罗门的祭司们对种姓制度满意外,其他各个阶层大都对种姓制度非常不满,我们期待印度政府进行改革。央视记者印度新德里报道。
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获得了在场听课老师的极大好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课堂效果显而易见有了很大的提升。
五、联系实际生活,关注社会现象,激发探究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与自身关系密切的事物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物,最能引起学生注意,也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于历史学科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从时间到空间都有很陌生,这给学习历史带来了一定困难,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抽走了最生动、最有活力、最精彩的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在上课时,常常将史实与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心弦,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这一课时,讲到古埃及的金字塔,看到金字塔损坏严重,有人在上面刻字留念,我随即讲到“人的行为是一个人素质的整体体现,我们应爱护文物。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文物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随即又提到很多学生在课桌上乱涂乱画损坏公物的行为并进行了批评。在讲到《汉莫拉比法典》对古巴比伦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时,我问道“对中国的依法治国有何启示”,学生这样回答: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反腐倡廉,建立清明社会。在讲到种姓制度的不平等及佛教的“众生平等”时我问道:“种姓制度及佛教的传播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这样回答:坚持种族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种族歧视,同时反对疆独、藏独等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高举民族复兴的大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我听后一震,学生自主的对教材进行了升华,这是我绝对预想不到的。在教材的最后我指出四大文明古国皆属于奴隶制文明,劳动人民生活困苦。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最后我用了一句当下非常火爆的网络语言“且行且珍惜”结束全课。现场师生一时感到震撼,情绪受到很大感染。这样,通过我的讲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升华。这样这一堂课我既进行了历史课的教学,又进行了一堂政治思想教育。
我的地盘我做主,总之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不应一概而论,应根据具体的课题,具体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我的地盘我做主”,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认为:“历史可以这样讲”。
一、穿插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在乏味的教材讲述中有效的插入历史故事,能有效的调节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述北师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合同为一家》这课时,我讲述了唐太宗选中文成公主,派往吐蕃,文成公主临行前送行场景:几十万大唐子民前来送行,送别大唐自己的女儿,大唐皇后送给文成公主一面宝镜,握着文成公主的手说“孩子,想家的时候,照一照镜子,在镜子里你能看到遥远的家乡和苍老的爹娘”。等到到了唐蕃边境,马上就要离开故土了,几个月的奔波,满身的疲惫,想起了家乡。我这样讲讲“回头望,望故乡,再也不见我的爹娘”,文成公主潸然泪下。这时却也见坐在台下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也泪眼婆娑。这样在历史课的讲述中,我就成功的进行了一次感恩教育,“感恩父母,感恩家乡”。同时,给学生讲了倒流河的故事:文成公主马上永远的离开家乡了,看见河水东流,怅然泪下,“天下河水皆东流,唯我一人向西行”,随即河水西流流入了青海湖。讲到此,学生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我随即说道“这是个神话故事,并不可信,但他表达了广大人民对文成公主的一份敬仰之情,及对她传播汉藏友谊,促进吐蕃经济发展的一种肯定”讲到这里,学生对文成公主又多了一份尊敬与了解。
二、表演历史故事,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中国唐代民族关系的教学,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表演历史故事,在表演和观看活动中让学生获得情景体验,切身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表演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
第一幕:吐蕃使者求婚禄东赞:大唐之繁盛可谓世上少有,赞普十分仰慕,想效法大唐,世代与大唐友好相处!现派臣来恳请皇上与吐蕃联婚,不知皇上意下如何?唐太宗(面露难色):这个嘛……
第二幕:文成公主西行(旁白:640年,长安城外,唐太宗为文成公主饯行)
唐太宗:这次和亲,除了有侍女、工匠随行外,朕替你准备了丰厚的嫁妆。这些嫁妆中,还有诗书和各类谷物蔬菜的种子。你这一去,大唐、吐蕃就是一家人了。文成公主(回礼):民族世代和好,是一件莫大的好事,儿臣谨遵父命。
第三幕:松赞干布迎亲(旁白:文成公主克服重重困难,长途跋涉,到达了唐蕃边境。)松赞干布:公主,这里比不得大唐长安的繁荣,这里只是高原、雪山、草地,公主来这里屈尊了。公主(眺望远方):赞普,高原、雪山、草地正是这里的独特,我千里来这里是为了促进大唐与吐蕃的友好相处。松赞干布:公主,我父祖先没有和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表演者诙谐风趣,观众时而开怀大笑,时而鸦雀无声。我作为观众作为导演,只是穿插其中,稍后略作讲评。课后调查,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有余兴未尽之感。由此我得到一个启示:课堂上教师只要精心组织,营造积极可行的学习氛围,就能让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促进思维的活跃,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当然优于传统方法的教学效果了。这种课看似简单,实质上它对教师有一个相当层次的要求: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史实,还应当有一定的表演指导能力。通过这个历史剧的表演,学生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对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通过撰写历史的小论文,使学生逐步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撰写历史小论文作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写作前,告诉学生撰写论文的基本方法,查阅资料的网站网址。其次,在写作方法上,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史实,对人物、事件进行对比评价。例如,在讲完了《合同为一家》这课后,我让学生依文成公主随行记者的身份,撰写一篇《大唐公主之西游记》通过文章材料的组织与撰写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在讲完《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我让学生撰写小论文《走进古埃及》——金字塔探秘。通过材料的搜集,学生古代埃及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明确金字塔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体会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深刻含义,也理解了金字塔是埃及国王专制统治的历史见证。
四、创设历史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心理研究表明,探究的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以积极的、主动的态度,参与探究活动。学生只有主动参与了,他才去做、去说、去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我在《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这一课中,讲到印度的种姓制度,我采用了记者访问的形式,揭示各阶层对种姓制度的态度:
大家好,我是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XXX,今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街头,采访一下一度被人们热议的种姓制度,看一下社会各界对种姓制度有着怎样的看法。
记者:尊敬的祭司先生,您好,我是中国央视记者XXX.请问您对当前饱受争议的种姓制度有什么看法?
婆罗门祭司:万能的创造之神梵天,才是万物的最高主宰,他创造了我们高贵的婆罗门种姓,让我们以自己的智慧掌管人间,解释经典,支配刹帝利的统治,并让他们管辖忙碌的吠舍和低贱的首陀罗,指引他们按神的旨意摆脱来世的磨难。这种制度很好。
记者:好,谢谢您,祭司先生。下面我们到王宫去采访一下我们尊敬的国王先生。尊敬的国王陛下,您好,你是刹帝利的代表,请问您对当前饱受争议的种姓制度有什么看法呢?
刹帝利:可恶的种姓制度,可恶的婆罗门祭司们,我们刹帝利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开疆拓土,那些婆罗门的祭司们却坐享其成,还一天到晚唠唠叨叨,自命高贵。这种制度必须废除。
记者:谢谢您,国王陛下。下面我们再回到印度的街头采访一下我们的商人大亨们。尊敬的商人先生,您好,您对当前我们的种姓制度有什么看法呢?
吠舍商人:哼,可恶的种姓制度,可恶的祭司们。我们长途贩运,使得国家物品云集,财富日增,可那些婆罗门的祭司们四体不勤,成天捧着经典享清福,反而高高在上,真是不公平。
记者:谢谢您,商人先生。然后让我们采访一下马路边上耍蛇者。先生,您好,我是中国央视记者……,请问您对当前我们的种姓制度有何看法?
贫穷的吠舍和首陀罗(耍蛇者):天哪,可恶的种姓制度啊,可恶的祭司啊,这黑暗的世界何日是个尽头!我们成天忙碌,辛勤劳动却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不是刹帝利的鞭打,就是婆罗门的训斥,供养着他们却被他们压榨得一无所有,难道我们真的是前世作孽,永世不得解脱吗?
记者:大家好,我是中国中央电视台记者XXX在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做的专题访问,通过访问,我们了解到整个印度社会,除了婆罗门的祭司们对种姓制度满意外,其他各个阶层大都对种姓制度非常不满,我们期待印度政府进行改革。央视记者印度新德里报道。
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获得了在场听课老师的极大好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课堂效果显而易见有了很大的提升。
五、联系实际生活,关注社会现象,激发探究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与自身关系密切的事物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物,最能引起学生注意,也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于历史学科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从时间到空间都有很陌生,这给学习历史带来了一定困难,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抽走了最生动、最有活力、最精彩的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在上课时,常常将史实与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心弦,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这一课时,讲到古埃及的金字塔,看到金字塔损坏严重,有人在上面刻字留念,我随即讲到“人的行为是一个人素质的整体体现,我们应爱护文物。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文物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随即又提到很多学生在课桌上乱涂乱画损坏公物的行为并进行了批评。在讲到《汉莫拉比法典》对古巴比伦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时,我问道“对中国的依法治国有何启示”,学生这样回答: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反腐倡廉,建立清明社会。在讲到种姓制度的不平等及佛教的“众生平等”时我问道:“种姓制度及佛教的传播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这样回答:坚持种族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种族歧视,同时反对疆独、藏独等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高举民族复兴的大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我听后一震,学生自主的对教材进行了升华,这是我绝对预想不到的。在教材的最后我指出四大文明古国皆属于奴隶制文明,劳动人民生活困苦。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文明社会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最后我用了一句当下非常火爆的网络语言“且行且珍惜”结束全课。现场师生一时感到震撼,情绪受到很大感染。这样,通过我的讲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升华。这样这一堂课我既进行了历史课的教学,又进行了一堂政治思想教育。
我的地盘我做主,总之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不应一概而论,应根据具体的课题,具体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我的地盘我做主”,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认为:“历史可以这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