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创新中提升企业传媒水平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aost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颖是新闻的灵魂。作为意识形态前沿的新闻传媒,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创新。企业传媒同样需要创新,需要与时俱进。伴随着电力改革发展诞生的企业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2008年11月28日,西北电网有限公司在西安举行《西北电力》创刊15周年和《西北电业》发行200期纪念座谈会,回顾企业传媒创办历程,总结企业传媒围绕改革发展、服务工作大局,唱响主旋律的体会。
  
  坚持改革开放,加强正确舆论引导,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是在西北电力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刻诞生的。《西北电力》创刊于1993年10月25日,成为原西北电管局、西北电力集团公司、国家电力公司西北公司党组的机关报,现在是西北电网有限公司主办的西北电力行业、企业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已出版15年。《西北电业》创刊于1985年5月,是西北电力系统用于综合性管理工作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截至2008年11月,已出版200期。
  一直以来,《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宣传贯彻上级的有关指示和西北电力改革发展的各项决策,在动员西北电力系统职工艰苦奋斗、努力工作、开拓进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凝聚西北五省(区)电力企业团结治网、共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弘扬职工的精神风貌、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鼓舞职工建功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联系西北电力企业和广大职工的桥梁,也成为西北电力系统重要的舆论阵地。
  1993年,西北电力系统正在进行人事、工资、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对于这样一项关系企业发展、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许多方面、许多人认识各不相同,迫切需要舆论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西北电网当时面临严重缺电的问题,包括电力和社会各界都心急如焚,如何动员西北电力系统齐心协力加快发展,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西北电管局党组决定:创办《西北电力报》。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下,《西北电力报》于1993年10月25日出版了第一张报纸,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题写报头。从此,《西北电力报》成为西北电管局、西北电力集团公司、国家电力公司西北公司和西北电网有限公司党组的机关报和企业内部报,成为机关本部联系西北电力企业和广大职工的桥梁,也成为西北电力系统重要的舆论阵地。
  《西北电业》创刊于1985年5月,当时刊名为《西北电力企业管理通讯》,出版4期后休刊。1990年复刊后更名为《西北电业》,由当时的电力部部长史大祯题写刊名。《西北电业》成为当时西北电管局、现在的西北电网有限公司党组机关刊物,是唯一覆盖西北五省(区)电力企业的综合管理类企业传媒,走过了23年发展历程。
  《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始终坚持“立足西北,面向电力,宣传企业,服务社会”的办报办刊方针,围绕西北电力发展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导向和激励鼓舞作用,体现权威性、指导性和可读性,得到有关方面和读者的一致好评。《西北电力》先后被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优秀报纸”,被中国电力报刊协会多次评为“十佳报纸”;《西北电业》先后被评为中国电力优秀期刊、陕西省一级期刊。
  《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的主要读者群,是面向西北地区19万电力职工,为电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它们坚持团结西北电力系统各单位,加强沟通,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工作的作用,始终把步子踏在西北电网和西北电力事业发展的节拍上。在经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网省电力公司分离、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以及促进“两个转变”和750千伏电网建设发展等重大事件中,起到了团结西北电力系统各单位、服务改革发展的作用,见证和记录了西北电网和西北电力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战略,加快电源电网发展,促进西北750千伏电网建设方面,为西北电力发展给予了重要的舆论支持,为西北电力职工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动力。
  
  坚持科学发展,服务工作大局,是企业传媒的中心任务
  
  多年来,《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始终把坚持科学发展,服务工作大局作为己任,围绕电力企业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在推动电力体制改革,促进西北电力发展,创建文明单位、和谐企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舆论引领作用。虽然西北电力系统经历了一次次深化改革、机构变革,但西北电力系统始终坚持团结治网、共同发展,保持了良好的秩序和稳定局面。无论是在西北电力缓和还是缺电的情况下,企业传媒能够把握大局,组织职工认清形势,共渡难关,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社会可靠供电。
  企业传媒既是党组织的喉舌,也是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一直以来,《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深入广泛宣传西北电力企业和广大职工中的先进经验、模范事迹,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职工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舆论宣传,起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相互传递、相互交流的作用。总结体会主要有:
  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作为企业新闻舆论阵地,在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西北电力系统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政策以及电力行业、国家电网公司和西北电网有限公司决策的重要传媒,广大职工之所以关心、热爱《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二是坚持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的原则,树立了西北电力报型刊型传媒的威信和形象。尽管西北地域辽阔,电力系统分工众多,但是《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并没有厚此薄彼,而是全方位宣传报道五省(区)电力公司及各单位、各发电集团和发电企业、施工修造、科研教育、辅助服务等单位的工作和经验,全面反映西北电力职工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化,并且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宣传,赢得了西北电力职工的信任。
  三是紧密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为促进西北电网发展提供舆论支持。《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一直把党组的中心工作作为新闻宣传的重点,及时宣传报道党组的决策和部署,准确传达党组的声音,做到了重大事件重点报道,日常工作及时报道,使西北电力系统广大职工及时了解到上级在想什么,自己应该干什么,从而团结一心,劲往一块儿使,共同促进发展。
  四是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成为西北电力报型刊型传媒的显著特色。多年来,大力宣传报道西北电力各基层单位的做法和经验,反映职工群众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文化,并通过各种形式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既讲政策性,又讲群众性、体现生活化,为读者奉献精美的作品和精神食粮成为不断追求。
  五是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的重视关心,是办好企业传媒的重要保证。多年来西北电网有限公司党组和各单位、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办好《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从组织、机构、人员、经费上给予支持和保证,及时解决新闻宣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无论体制怎么改,单位机构怎么变,新闻宣传工作不放松。西北各省(区)电力公司、各企业单位积极组织稿件,发动通讯员踊跃投稿。目前《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有十多位专职编辑记者,有近千名通讯员,使办好传媒得到了有力保证。
  
  加强管理,增强素质,提高企业传媒质量
  
  《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是覆盖西北电力行业的传媒,是上级和地方领导了解西北电力发展情况的窗口,也是西北电网公司党组传递决策信息、了解各单位工作情况的重要阵地,同时又是西北电力企业交流经验、展示形象的良好平台。因此,加强组织管理,抓好队伍建设,是提高传媒质量的基础。
  首先是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形成规范化的工作体系。坚持每周编辑会议制度,编务人员汇报编辑、组稿情况,统一协调版面内容和重点稿件;建立编辑、总编审核把关制度和岗位考核办法,明确责任和任务;聘请社会媒体有关专家对每期报纸、杂志进行点评,不断提高编采水平和新闻宣传创新能力。
  其次是加强通讯队伍建设,形成完善的通讯网络。建立了西北五省(区)通联站和各电力单位新闻通讯网络,保持骨干通讯员联络畅通。各单位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从人员、机构、硬件建设上普遍加强。网省公司、各基层单位每年都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提高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再次是加强新闻策划,强化协调沟通机制。每年提出新闻宣传工作要点,每季度提出新闻报道重点,为各单位、各部门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提供参考并进行指导。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目标,有考核,并落实到位。加强选题策划,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地展现新闻事件的价值和意义。坚持用时代要求做好新闻报道,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增强新闻报道的魅力,提升新闻宣传价值。
  四是利用现代数字传媒手段,提高宣传的时效性和影响力。经过不断努力和技术开发,《西北电力》多媒体数字报于去年11月12日正式上网运行,读者可通过互联网在第一时间阅读最新的《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具有网上阅读、查询和下载等功能,使读之更加快捷,用之更加方便,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用于指导工作。大家还可以查询过往期刊,也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查询某篇文章或资料。西北电网有限公司视频新闻也可在网上观看。
  另外,充分发挥西北电力报刊协会的作用,各电力企业传媒形成凝聚力。西北电力报刊协会,是以《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为龙头,各电力企业传媒单位参加的协会组织。现已有80多家会员单位。十多年来,协会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年会。总结交流西北电力新闻宣传工作及经验,评选好新闻作品、新闻报道先进单位和优秀新闻工作者。通过协会组织活动,服务基层单位,进一步增强了《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的凝聚力,扩大了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提高了办好企业传媒的水平。
  目前,西北电力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迫切需要加强新闻宣传工作,《西北电力》和《西北电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一定会在新的起点上,用智慧创造辉煌的未来。
其他文献
在市场经济、信息时代的商业逻辑推动下,收视率似乎成了电视节目生存的唯一衡量标准。读书类电视节目难以逃脱“末位淘汰”的厄运。但凤凰卫视中文台2007年1月1日开播的读书类电视节目“开卷八分钟”,因其回归了单纯的、清新的和质朴的读书本质,而开辟另一片视觉空间。该节目鲜明活泼的风格、睿智风趣的主持人、短小精悍的节目时长、不拘一格的图书题材选择,为电视读书节目描绘了一副与内地不同的节目样式,赢得了读者的喜
期刊
平生写过无数篇自以为满意的稿件,惟独《血铸清风碑》令我终生难忘。英模的壮举令我魂牵梦绕,英模的精神在我的意识里不断延展,至今想起那个偶然获得的线索,仍然令我心潮难平。  去年元旦过后的一天,从同学那里得知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因公殉职而引发村民、乡市干部、省外果商2000余人悲痛悼念的感人事迹。我想,一位普通的村支书殉职,不过常事,何以如此震撼?尽管心里对同学的述说打了折扣,但心情却久久难以平静。  
期刊
现代科学在中国是西方的“舶来品”,许多专门学科的知识在大众普及方面非常有限。季羡林老先生留学德国时,房东太太和他讨论哲学问题;日本有过随时随地看到有人在阅读的时代;美国在电灯未发明之前,劳工都会在上工之前就着黎明的曙光读点东西,并谈论政治问题。鉴于特殊的历史,我国从来没有出现过举国对知识渴求如狂的年代。学科中的后起之秀传播学,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成熟于70年代,当时在19世纪备受争议的社会学已经俨
期刊
家居类期刊在我国期刊市场上一直是一个没有太多波澜的一类,据世纪华文长年监测来看,市场格局基本稳定。看2008年的走势,几乎没有新刊介入,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市场格局,其中《瑞丽家居》全国销量仍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其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38%以上。《时尚家居》也保持了较好销售态势,平均销量达到了1.93份/摊,市场份额为32.74%,目前综合排名第二,两刊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主导市场竞争。《家居廊》《家饰
期刊
本文将眼光投向各大新闻媒体对于5·12地震灾区民众的报道上,试图了解和分析“灾区人民”这一特殊群体在新  闻报道中呈现出何种形象,这种形象构建有何特点、规律。    一、地震灾区人民形象的生成与演变    在对地震灾区人民进行新闻呈现的过程中,媒体通过新闻报道为受众描述、重构了灾区人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形象。我们可以将媒体报道中的灾区人民形象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⒈遭受巨大不幸的被伤害者和被同情者  
期刊
2007年11月上旬,由浙江嘉兴日报社、新闻战线杂志社、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嘉兴日报社承办的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党的诞生地——浙江嘉兴隆重召开,这是全国新闻评论界的一件盛事。中宣部、中国记协、《人民日报》《浙江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单位与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此次论坛会议。与会期间,记者就有关新闻评论的问题采访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
期刊
今年10月23日,凭借“9·11”事件报道获得2002年度普利策新闻奖的《华盛顿邮报》记者艾美·格尔德斯坦,在香港浸会大学参加完首届普利策奖得主工作坊论坛之后,绕道来到西安,在紧张的两天旅程中,先后参观了兵马俑、大雁塔、西安城墙和汉阳陵。  艾美·格尔德斯坦是纽约州诺贾斯特人,获布朗大学颁授美国文化学位。她曾在《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来杰星报》(Ledger S
期刊
1971年2月,经原国家建委建材工业组批准,《砖瓦工业情报》第一期即《砖瓦》创刊号在中国建材西安墙体材料研究设计院(原国家建材局西安砖瓦研究所)正式出刊;1972年《砖瓦工业情报》更名为《砖瓦工业》;1974年《砖瓦工业》正式更名为《砖瓦》;1979年《砖瓦》成立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部;1991年经原国家建材局批准,成立砖瓦杂志社;2000年经主管上级批准,砖瓦杂志社依法进行企业法人工商税务登记注册,
期刊
用电视节目的形态来揭示一个行业的秘密,展现行业精英的风采,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已有的此类电视节目中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英国,一个名为《FakingIt》的电视节目,采用跟拍纪录的方式,每集确定一个主角,他或她的任务就是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体验另一个职业和另一种生活。观众通过主角不断接受改造的过程,可以了解该行业的特点以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同时冒充者是否能够成功,也成为拉动收视的终极悬念
期刊
“春暖2007”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发起的全国性大型电视直播公益活动。本次活动联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交通部、铁道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等相关政府和公益机构共同行动,旨在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激发社会的关爱行动,弘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的温暖氛围,从而推进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