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数学建模,就是把所要研究的实验问题,通过数学抽象构造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再通过数学模型的研究,使原问题获得解决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
G633.6
一、数学建模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的简略表示。它的过程是:先将实际问题抽象、简化,明确已知和未知;再根据某种“定律”或“规律”建立已知和未知间的一个明确的数学关系;然后准确地或近似地求解该数学问题;最后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验证并投入使用,如果通不过,则要说明理由。下面就这一过程作一个分析:
1.读题、审题,建立数学模型。实际问题的题目一般都比较长,涉及的名词、概念较多,因此要耐心细致地读题,深刻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弄清问题中的主要已知事项,尽量掌握建模对象的各种信息;挖掘实际问题的内在规律,明确所求结论和对所求结论的限制条件。这一环节很容易被学生忽略,认为只要完成作业就行,殊不知,有多少同学解应用题时漏看、看错题中的条件,还有不善于分析问题,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开始时,教师应多示范怎样读题、审题,必要时借助于图表。
2.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简化。在简化的过程中要抓住主要因素,抛弃次要因素,用数学语言写出题中主要的已知和未知,然后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联系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
3.将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联系起来,将应用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将数量关系用数学式子、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建立数学模型。这一环节是学生最不容易达到,所以,应多让学生尝试做这一过程,并逐步加深所给的问题。
4.上述过程是否达到了优化,还需要在对模型求解、分析以后才能作出判断。通常还要用实际现象、数据等检验模型的合理性。
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理念
建模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数学建模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也是为了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1.各行各业的各种问题都可能数学建模,归结为数学问题的求解,因此进行数学建模和应用性问题的教学意义十分重大:(1)因为是从实际提炼出来,而后又用之解决问题,故可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2)学会了主动学习,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去索取自己所要学的知识,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高了,更自觉了;(3)运用的意识和应用的能力得到锻炼,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促进数学教学改革,有利于更新观念,更新知识。
2.数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数学的应用所推动的,实际生产与生活中所涌现的各种数学问题,要求从数学理论上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如果旧有的理论已经无法解决,预示着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产生,必须预示着一种新的数学理论的诞生。
3.学以致用本来就是教育的最重要原则之一,不管是为以后有用或有一部分在学的时候马上就能用上都是学习的目的。一个具有强烈应用意识的学生,他(她)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碰到什么问题,他(她)都会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这里有没有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如果有,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能否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来解决它,若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能否自己去找参考书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法,或者向老师与专家请教,不断总结。经过总结的优秀品质不断得到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而且由于是实际问题的驱动,必须有一种实事求是的学风,夸夸其谈是不行的,这样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应变能力,从而也一定具有很强的應试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生对数学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决不会无端地排斥數学理论甚至纯数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深切知道应用中提出的许多关键问题往往取决于数学理论研究成果。
4.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数学来说,一个很突出的方面是应用意识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思维能力。
三、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有效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模拟建模问题
初中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应用题型,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题目,变换题设或者结论,模拟不同的数学建模问题;针对教材中的纯理论问题,教师可以结合现实问题,将纯数学问题转化为应用题型再进行建模。通过这两种方式的转换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思维。比如:将一条20 cm的铁丝截成两段,并做成两个正方形,请问如何能使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17 cm2?教师可以修改提问方式,问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可不可能等于10 cm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2.搜集生活数学问题,强化建模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的形式进行解决,比如打折销售、储蓄利息、工程问题等等都可以通过建立方程模型的方式进行解决。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选取适当的素材,融入数学模型中,运用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学习了销售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计算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利;学习了利息问题,学生可以按利率计算不同存储期限内的利息收入;学习了距离问题,可以估算一下如何在三个或四个点之间建水库、发电厂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将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就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积极参与到课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课外提升建模能力。比如可以成立兴趣活动小组,进行不同主题的研究、探讨;比如让学生亲自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测量建筑物的高度;计算一定量的汽油可以行使的里程数以及一定里程数消耗的油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高峰时路段车流量的变化,可以带学生到农场进行摘水果,测算男女生摘水果的平均速度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完成,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要给予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那么,学生在以后面临同样的问题时可以更加轻松,才能更好地培养数学意识,适应用建模解决问题,提升建模能力。
四、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把教学过程更自觉地变成学生活动的过程。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逐步地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奋平.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
G633.6
一、数学建模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的简略表示。它的过程是:先将实际问题抽象、简化,明确已知和未知;再根据某种“定律”或“规律”建立已知和未知间的一个明确的数学关系;然后准确地或近似地求解该数学问题;最后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验证并投入使用,如果通不过,则要说明理由。下面就这一过程作一个分析:
1.读题、审题,建立数学模型。实际问题的题目一般都比较长,涉及的名词、概念较多,因此要耐心细致地读题,深刻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弄清问题中的主要已知事项,尽量掌握建模对象的各种信息;挖掘实际问题的内在规律,明确所求结论和对所求结论的限制条件。这一环节很容易被学生忽略,认为只要完成作业就行,殊不知,有多少同学解应用题时漏看、看错题中的条件,还有不善于分析问题,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开始时,教师应多示范怎样读题、审题,必要时借助于图表。
2.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简化。在简化的过程中要抓住主要因素,抛弃次要因素,用数学语言写出题中主要的已知和未知,然后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联系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
3.将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联系起来,将应用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将数量关系用数学式子、图形或表格等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建立数学模型。这一环节是学生最不容易达到,所以,应多让学生尝试做这一过程,并逐步加深所给的问题。
4.上述过程是否达到了优化,还需要在对模型求解、分析以后才能作出判断。通常还要用实际现象、数据等检验模型的合理性。
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理念
建模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数学建模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也是为了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1.各行各业的各种问题都可能数学建模,归结为数学问题的求解,因此进行数学建模和应用性问题的教学意义十分重大:(1)因为是从实际提炼出来,而后又用之解决问题,故可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2)学会了主动学习,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去索取自己所要学的知识,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高了,更自觉了;(3)运用的意识和应用的能力得到锻炼,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促进数学教学改革,有利于更新观念,更新知识。
2.数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数学的应用所推动的,实际生产与生活中所涌现的各种数学问题,要求从数学理论上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如果旧有的理论已经无法解决,预示着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的产生,必须预示着一种新的数学理论的诞生。
3.学以致用本来就是教育的最重要原则之一,不管是为以后有用或有一部分在学的时候马上就能用上都是学习的目的。一个具有强烈应用意识的学生,他(她)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碰到什么问题,他(她)都会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这里有没有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如果有,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能否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来解决它,若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能否自己去找参考书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法,或者向老师与专家请教,不断总结。经过总结的优秀品质不断得到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而且由于是实际问题的驱动,必须有一种实事求是的学风,夸夸其谈是不行的,这样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应变能力,从而也一定具有很强的應试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学生对数学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决不会无端地排斥數学理论甚至纯数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深切知道应用中提出的许多关键问题往往取决于数学理论研究成果。
4.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数学来说,一个很突出的方面是应用意识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思维能力。
三、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有效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模拟建模问题
初中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应用题型,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题目,变换题设或者结论,模拟不同的数学建模问题;针对教材中的纯理论问题,教师可以结合现实问题,将纯数学问题转化为应用题型再进行建模。通过这两种方式的转换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思维。比如:将一条20 cm的铁丝截成两段,并做成两个正方形,请问如何能使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17 cm2?教师可以修改提问方式,问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可不可能等于10 cm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2.搜集生活数学问题,强化建模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的形式进行解决,比如打折销售、储蓄利息、工程问题等等都可以通过建立方程模型的方式进行解决。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选取适当的素材,融入数学模型中,运用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学习了销售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计算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利;学习了利息问题,学生可以按利率计算不同存储期限内的利息收入;学习了距离问题,可以估算一下如何在三个或四个点之间建水库、发电厂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将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就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积极参与到课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课外提升建模能力。比如可以成立兴趣活动小组,进行不同主题的研究、探讨;比如让学生亲自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测量建筑物的高度;计算一定量的汽油可以行使的里程数以及一定里程数消耗的油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高峰时路段车流量的变化,可以带学生到农场进行摘水果,测算男女生摘水果的平均速度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完成,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要给予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那么,学生在以后面临同样的问题时可以更加轻松,才能更好地培养数学意识,适应用建模解决问题,提升建模能力。
四、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把教学过程更自觉地变成学生活动的过程。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逐步地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奋平.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