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文明在近代经历了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强烈冲击,其重要性逐渐在人们的观念中减弱。而农业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知道的人甚少,因此,发掘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让人们认识和关注农业文化遗产十分重要。这里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的复合性、动态性、战略性特点,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旅游
文化遗产这个词语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大家熟知的有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但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农业文化遗产,这一方面关注的人则比较少。为了传承和保护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在2012年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并且在工作中秉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传承机制。从20世纪初开始,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学者也陆续增加,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经历了由理论研究向传承保护研究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
1.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1]。粮农组织的Koohatkan先生也曾指出:“农业文化遗产与其他遗产类型不同的是,它主要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它不仅是杰出的景观,对于保存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持可恢复生态系统和传承高价值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也具有重要作用。与以往的单纯层面的遗产相比,它更强调人与环境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与农业遗产有一定区别。农业文化遗产更加强调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技术知识,也包括具有现实意义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系统。因为农业文化遗产是动态的、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一类特殊遗产。
2.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
2.1复合性
农业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复合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的多样性上。我国是一个地形多样的国家,这里我们以山体为例,山体天然分为三段:山顶、山腰和山脚。山顶是森林,森林能够涵养水源,为人们的饮水和生产活动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同时森林中的动植物也能为人们提供食物和劳动工具;山腰气候相对温和,适宜人们居住;山脚适合开垦梯田,便于引水,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又利于从村里运送肥料。这种层次有序的划分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方便人们生活生产,也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森林、村寨、梯田这三种要素共生的结构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也体现了强大的复合性特征。
2.2动态性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家,同时又具有地形复杂、气候各异的特点。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劳动人民始终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创造者,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最大贡献者。在这一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技术和丰富的的文化活动,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农业文化遗产长期保持着生态、文化价值。人是农业活动的重要的参与者,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善,与自然协同动态发展。
2.3戰略性
农业文化遗产集技术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于一体,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劳动人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不断劳动创造的成果,它不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淘汰,对于当今社会甚至未来社会,都极具现实意义。例如水资源污染,全球变暖,粮食问题等,都有借鉴意义。农业文化遗产是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结果,也就是说,只要人和自然还同时存在于一个生态系统中,农业文化遗产就永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瑰宝,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战略性意义。
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3.1动态保护原则
农业文化遗产与其他类型的遗产不同,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和生态景观,具有复合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采取动态保护的原则,主要方式是让农民继续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寻找增产、提效和扩大收益的方法和途径,在生产的基础上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能等同于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把它圈起来,或者送到博物馆,这些都不适合动态发展的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绝不能以停止生产为前提,它的生态价值、审美价值都离不开农民的耕作。
3.2多方参与原则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多方面的积极加入,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因为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复合性的特点,不可能通过一方的孤军奋战就能够实现。再者,农业文化遗产对于全球变暖、水资源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全球各界理应积极参与。这种多方参与机制至少需要来自五个方面的力量:一是国际组织,联合国组织、政府间组织等国际组织能够为农业文化遗产提供技术与经济上的支持;二是政府机构,政府机构的参与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起到服务、协调和监督的作用;三是企业和公司,公司和企业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经济的发展又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助推器;四是科学技术,农业文化遗产是融自然、文化、非物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遗产,科学技术对于发掘农业文化的战略性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4.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
第一,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2]。有机农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克服工业化生产对农业带来的弊端,恢复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粮食质量的高标准要求,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同和继承;有机农业为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第二,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生态旅游这一提法是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3]。生态旅游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不谋而合,而且具有维护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因此在现实的保护措施中,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开展生态旅游,不但可以有效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而且可以引起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农业文化遗产,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
第三,建立生态与文化保护的补偿机制。对于那些经济相对落后、文化又保存的比较完整的地区,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关注和加大投入,寻找这些地区实现发展的有效途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建立生态与文化保护的补偿机制,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发展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文化,寻找扩大经济效益的生态发展具体措施。
5.结束语
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是传承农业文明的关键,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保障,它关乎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世界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业红,闵庆文,刘某承.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利用的多类型比较——以技术型、景观型和遗址型遗产为例[J]. 资源科学,2013,07:1526-1534.
[2]闵庆文,张丹,何露,孙业红.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J]. 资源科学,2011,06:1018-1024.
[3]闵庆文,孙业红.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 资源科学,2009,06:914-918.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旅游
文化遗产这个词语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大家熟知的有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但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农业文化遗产,这一方面关注的人则比较少。为了传承和保护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在2012年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并且在工作中秉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传承机制。从20世纪初开始,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学者也陆续增加,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经历了由理论研究向传承保护研究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
1.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1]。粮农组织的Koohatkan先生也曾指出:“农业文化遗产与其他遗产类型不同的是,它主要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它不仅是杰出的景观,对于保存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持可恢复生态系统和传承高价值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也具有重要作用。与以往的单纯层面的遗产相比,它更强调人与环境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与农业遗产有一定区别。农业文化遗产更加强调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技术知识,也包括具有现实意义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系统。因为农业文化遗产是动态的、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一类特殊遗产。
2.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
2.1复合性
农业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复合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的多样性上。我国是一个地形多样的国家,这里我们以山体为例,山体天然分为三段:山顶、山腰和山脚。山顶是森林,森林能够涵养水源,为人们的饮水和生产活动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同时森林中的动植物也能为人们提供食物和劳动工具;山腰气候相对温和,适宜人们居住;山脚适合开垦梯田,便于引水,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又利于从村里运送肥料。这种层次有序的划分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又方便人们生活生产,也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森林、村寨、梯田这三种要素共生的结构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也体现了强大的复合性特征。
2.2动态性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国家,同时又具有地形复杂、气候各异的特点。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劳动人民始终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创造者,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最大贡献者。在这一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技术和丰富的的文化活动,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农业文化遗产长期保持着生态、文化价值。人是农业活动的重要的参与者,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善,与自然协同动态发展。
2.3戰略性
农业文化遗产集技术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于一体,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劳动人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不断劳动创造的成果,它不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淘汰,对于当今社会甚至未来社会,都极具现实意义。例如水资源污染,全球变暖,粮食问题等,都有借鉴意义。农业文化遗产是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结果,也就是说,只要人和自然还同时存在于一个生态系统中,农业文化遗产就永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瑰宝,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战略性意义。
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3.1动态保护原则
农业文化遗产与其他类型的遗产不同,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和生态景观,具有复合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采取动态保护的原则,主要方式是让农民继续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寻找增产、提效和扩大收益的方法和途径,在生产的基础上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能等同于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把它圈起来,或者送到博物馆,这些都不适合动态发展的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绝不能以停止生产为前提,它的生态价值、审美价值都离不开农民的耕作。
3.2多方参与原则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多方面的积极加入,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因为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复合性的特点,不可能通过一方的孤军奋战就能够实现。再者,农业文化遗产对于全球变暖、水资源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全球各界理应积极参与。这种多方参与机制至少需要来自五个方面的力量:一是国际组织,联合国组织、政府间组织等国际组织能够为农业文化遗产提供技术与经济上的支持;二是政府机构,政府机构的参与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起到服务、协调和监督的作用;三是企业和公司,公司和企业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经济的发展又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助推器;四是科学技术,农业文化遗产是融自然、文化、非物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遗产,科学技术对于发掘农业文化的战略性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4.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
第一,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2]。有机农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克服工业化生产对农业带来的弊端,恢复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粮食质量的高标准要求,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同和继承;有机农业为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第二,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生态旅游这一提法是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3]。生态旅游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不谋而合,而且具有维护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因此在现实的保护措施中,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开展生态旅游,不但可以有效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而且可以引起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农业文化遗产,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
第三,建立生态与文化保护的补偿机制。对于那些经济相对落后、文化又保存的比较完整的地区,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关注和加大投入,寻找这些地区实现发展的有效途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建立生态与文化保护的补偿机制,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发展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文化,寻找扩大经济效益的生态发展具体措施。
5.结束语
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是传承农业文明的关键,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保障,它关乎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世界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业红,闵庆文,刘某承.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利用的多类型比较——以技术型、景观型和遗址型遗产为例[J]. 资源科学,2013,07:1526-1534.
[2]闵庆文,张丹,何露,孙业红.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的主要进展[J]. 资源科学,2011,06:1018-1024.
[3]闵庆文,孙业红.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 资源科学,2009,06:91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