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同样在迈着大步向前,并且在探索语文教学道路时产生了许多开放性的新型教学模式。高中语文对于学生的要求相对于初中和小学而言不仅体现在识字、阅读、作文这些方面,更多的是让语文融入了优美的艺术,让学生能够深入语文学习,从语文中体会文字带来的强大力量。现针对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导入艺术,展开如下讨论。
一、引经据典,增长学生见识
高中语文课本有一些名家著作,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更有《滕王阁序》《离骚》《师说》,等等。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所以,我们可以从教材出发,让学生不拘泥于课本上已有的知识,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了解更多名家的优秀作品,并且在遇到相同作家的作品时,根据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写作风格来具体分析,从艺术的角度来理解诗人,让每个学生能够从诗人的文字中感受到复杂的艺术情感。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常常出现在初中和高中课本中,在向学生介绍《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扩充一些知识。比如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7月,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政治制度都在发生剧烈的分裂和变化,面对这严酷现实的锤击拍打,孤独彷徨充满苦恼的灵魂却在静谧的荷塘月下抒发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由的追求。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朱自清所处的时代,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他无法释放的压抑情绪,还可以推荐书籍或是让学生查阅互联网资料,增加学生对于现代史的见识,充分扩展学生知识面。
二、开拓思维,陶冶学生情操
艺术是抽象的,让高中语文课堂中融入艺术需要教师充当转化剂。这样学生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进行艺术的学习,并且能够通过艺术陶冶情操。课本中有种类繁多的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每种文章的学习了解到不同的文化知识。比如《我有一个梦想》正是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文稿,他为黑人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寡人之于国也》为古代政治制度改革做出过巨大贡献……这些文章内容都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有积极作用,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自由、意志、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那头,大陆在那头。”耳熟能详的诗句出自余光中的《乡愁》,诗篇打动了无数人,相隔两岸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深深的民族之情和使命感。正是这些课文,能够感染学生。学生了解到余光中先生30年风雨漂泊的岁月,对于母亲、对于祖国的绵绵的不断思念。正是这些简单朴素但却充满情感与艺术性的文字,刻下了诗人彷徨漂泊的时光,传递给学生深深的情思。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充分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能从文字中感受艺术的力量,感受文字的重量。
三、学起于思,重视思维模式
语文课文中包含大量的经典文言文和名家名篇,其中不乏一些寓意深刻、写作背景复杂的课文,所以我们可以结合高中生求知欲望强和思维广泛、爱探索课文背后故事这一实际情況,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一教学原则为核心,引领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深度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并且结合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有趣、富有探索性与艺术性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内容,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他为什么会写深夜泛舟赤壁?为什么以豁达闻名的东坡居士会在如此美景下发出“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慨叹?为什么着重描写了“月”“山”“水”这些悲情的景物?这些问题不光需要学生通读课文理解大意,更需要学生探究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关注,使学生明白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引用关于苏轼的课外材料,顺势解说课文中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这样不光让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及其背后的故事,也培养了学生善于探究的思维方式。
总之,教师的任务便是在明确主体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并及时地设计、调整、组织学习任务,充分发挥任务在助推生成、全面把握、领悟内涵方面的作用,追求课堂智慧的碰撞和交流,围绕“学为中心”理念,保障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及时分析学情,让有效的导入真正担当起沟通“最近发展区”和“学为中心”理念的桥梁,不断促进有意义的思维火花的碰撞,让主动而有质量的参与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导课有法,但无定法,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从语文学习踏入艺术的殿堂。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课堂结构,并且在备课时认真准备课堂模式,会使得课堂变得更加多元化和艺术化。所以,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让艺术有效地融入高中的语文课堂是我们不断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226531)
一、引经据典,增长学生见识
高中语文课本有一些名家著作,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更有《滕王阁序》《离骚》《师说》,等等。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所以,我们可以从教材出发,让学生不拘泥于课本上已有的知识,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了解更多名家的优秀作品,并且在遇到相同作家的作品时,根据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写作风格来具体分析,从艺术的角度来理解诗人,让每个学生能够从诗人的文字中感受到复杂的艺术情感。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常常出现在初中和高中课本中,在向学生介绍《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扩充一些知识。比如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7月,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政治制度都在发生剧烈的分裂和变化,面对这严酷现实的锤击拍打,孤独彷徨充满苦恼的灵魂却在静谧的荷塘月下抒发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由的追求。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朱自清所处的时代,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他无法释放的压抑情绪,还可以推荐书籍或是让学生查阅互联网资料,增加学生对于现代史的见识,充分扩展学生知识面。
二、开拓思维,陶冶学生情操
艺术是抽象的,让高中语文课堂中融入艺术需要教师充当转化剂。这样学生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进行艺术的学习,并且能够通过艺术陶冶情操。课本中有种类繁多的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每种文章的学习了解到不同的文化知识。比如《我有一个梦想》正是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文稿,他为黑人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寡人之于国也》为古代政治制度改革做出过巨大贡献……这些文章内容都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有积极作用,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自由、意志、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那头,大陆在那头。”耳熟能详的诗句出自余光中的《乡愁》,诗篇打动了无数人,相隔两岸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深深的民族之情和使命感。正是这些课文,能够感染学生。学生了解到余光中先生30年风雨漂泊的岁月,对于母亲、对于祖国的绵绵的不断思念。正是这些简单朴素但却充满情感与艺术性的文字,刻下了诗人彷徨漂泊的时光,传递给学生深深的情思。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充分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能从文字中感受艺术的力量,感受文字的重量。
三、学起于思,重视思维模式
语文课文中包含大量的经典文言文和名家名篇,其中不乏一些寓意深刻、写作背景复杂的课文,所以我们可以结合高中生求知欲望强和思维广泛、爱探索课文背后故事这一实际情況,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一教学原则为核心,引领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深度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并且结合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有趣、富有探索性与艺术性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文内容,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他为什么会写深夜泛舟赤壁?为什么以豁达闻名的东坡居士会在如此美景下发出“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慨叹?为什么着重描写了“月”“山”“水”这些悲情的景物?这些问题不光需要学生通读课文理解大意,更需要学生探究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关注,使学生明白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引用关于苏轼的课外材料,顺势解说课文中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这样不光让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及其背后的故事,也培养了学生善于探究的思维方式。
总之,教师的任务便是在明确主体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并及时地设计、调整、组织学习任务,充分发挥任务在助推生成、全面把握、领悟内涵方面的作用,追求课堂智慧的碰撞和交流,围绕“学为中心”理念,保障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及时分析学情,让有效的导入真正担当起沟通“最近发展区”和“学为中心”理念的桥梁,不断促进有意义的思维火花的碰撞,让主动而有质量的参与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导课有法,但无定法,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从语文学习踏入艺术的殿堂。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课堂结构,并且在备课时认真准备课堂模式,会使得课堂变得更加多元化和艺术化。所以,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让艺术有效地融入高中的语文课堂是我们不断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226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