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大量的信息数据需要处理,出现许多复杂问题需要人们去分析评价从而解决问题。统计知识及其方法已渗透到了人类活动的每个领域。因此统计知识里决策分析方面的内容,很自然地成为现代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及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统计知识及其方法作为数学基础知识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教材从七年级开始,就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例题的教学对学生渗透有关统计的初步知识,以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觉统计的意义,了解统计的基本方法,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一定摸到红球吗》这节课是北师大版本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且体会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可能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概率知识主要是从直观为主的。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观察、亲自实践、体验,在游戏中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奠定基础。
本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如何体现课改新理念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本节课的教学中创设了“聯系、发展的游戏情境”,使全体学生在有趣好奇的情感体验中有序、有效地完成了实验探究和尝试应用的学习任务,课后将本节课的成败进行了反思。
一、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一)实践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往往会记忆深刻。因此,笔者在这节课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种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摸球的实践活动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自然地被学生发现、解决。
(二)课堂上时间分配比较合理,学生参与面广,游戏的广度、深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探索中奖机会的大小,让学生在动手试一试,动口说一说,相互评一评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得在一节课中课堂气氛都十分活跃,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虽然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思维方法还是要渗透的。在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收集与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以及不确定事件的区别,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在计算全班共摸到两种颜色的球各几次时,就渗透了一些摸球时应注意的问题,如摸前摇一摇,不能偷看等,这些都为后面小组实践打下了基础;实验还分小组进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尊重并相信每位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探索时间。如在游戏2中在袋内放入5个黄球和3个白球。问题1:能不能肯定一定会摸到黄球?问题2:能不能肯定一定会摸到白球?在游戏前先让学生试着回答,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有可能摸到黄球也有可能摸到白球。在随后的实验中,一连四位同学摸到黄球,此时就提出问题:“是不是大家猜错了,其实并没有摸到白球的可能?”而学生却非常坚定自己的答案谁也没有改。继续实验终于在第五个同学手中摸到了白球,每位学生都兴奋异常,为摸到白球欢呼,更为自己的坚持雀跃,同时更加认真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这个小插曲,反而更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由以往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五)在课堂练习中利用历年各地中考题进行相关知识的的巩固训练,并通过学生自己进行课后小结,及时掌握他们的课堂学习情况以便查漏补缺。
二、当然通过认真反思发现在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应增强个别环节的时效性。第二次合作摸球,应在第一次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的思考,讨论,甚至是在摸球的次数上也可增加,从而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更深刻的认识到当两种球的数量同样多时,摸到两种球的可能性是相近的,这样能使所学知识自然的有所升华。
(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课堂的驾驭上略显急躁,在倾听学生发言时还不够耐心,有时有抢话的现象,并有个别用词不规范。
(三)时间的安排上,留给学生游戏进行的时间不够充分,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安排在课后进行,从而进一步巩固知识,开拓思路。
(四)可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如对于三种不同的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的认知,应让学生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以加深印象。
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收集与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以及不确定事件的区别,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且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用实际操作来验证结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归纳总结的方法。这种学法学生感到很新鲜,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际上在就初中学生的能力水平而言,可以再多练一些。课本上的资源有限,因此,新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新课程,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发展。通过本节课笔者更加深刻读懂课改,了解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这种不仅在行为上学生得到活动,更重要的在思维上得到活动的小组研讨方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在课堂当中充分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应该说本节课实施效果较好。
《一定摸到红球吗》这节课是北师大版本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且体会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可能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概率知识主要是从直观为主的。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观察、亲自实践、体验,在游戏中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奠定基础。
本堂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如何体现课改新理念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本节课的教学中创设了“聯系、发展的游戏情境”,使全体学生在有趣好奇的情感体验中有序、有效地完成了实验探究和尝试应用的学习任务,课后将本节课的成败进行了反思。
一、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一)实践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往往会记忆深刻。因此,笔者在这节课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种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摸球的实践活动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自然地被学生发现、解决。
(二)课堂上时间分配比较合理,学生参与面广,游戏的广度、深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探索中奖机会的大小,让学生在动手试一试,动口说一说,相互评一评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得在一节课中课堂气氛都十分活跃,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虽然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思维方法还是要渗透的。在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收集与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以及不确定事件的区别,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在计算全班共摸到两种颜色的球各几次时,就渗透了一些摸球时应注意的问题,如摸前摇一摇,不能偷看等,这些都为后面小组实践打下了基础;实验还分小组进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尊重并相信每位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探索时间。如在游戏2中在袋内放入5个黄球和3个白球。问题1:能不能肯定一定会摸到黄球?问题2:能不能肯定一定会摸到白球?在游戏前先让学生试着回答,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有可能摸到黄球也有可能摸到白球。在随后的实验中,一连四位同学摸到黄球,此时就提出问题:“是不是大家猜错了,其实并没有摸到白球的可能?”而学生却非常坚定自己的答案谁也没有改。继续实验终于在第五个同学手中摸到了白球,每位学生都兴奋异常,为摸到白球欢呼,更为自己的坚持雀跃,同时更加认真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这个小插曲,反而更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由以往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五)在课堂练习中利用历年各地中考题进行相关知识的的巩固训练,并通过学生自己进行课后小结,及时掌握他们的课堂学习情况以便查漏补缺。
二、当然通过认真反思发现在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应增强个别环节的时效性。第二次合作摸球,应在第一次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的思考,讨论,甚至是在摸球的次数上也可增加,从而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更深刻的认识到当两种球的数量同样多时,摸到两种球的可能性是相近的,这样能使所学知识自然的有所升华。
(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课堂的驾驭上略显急躁,在倾听学生发言时还不够耐心,有时有抢话的现象,并有个别用词不规范。
(三)时间的安排上,留给学生游戏进行的时间不够充分,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安排在课后进行,从而进一步巩固知识,开拓思路。
(四)可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如对于三种不同的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的认知,应让学生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以加深印象。
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收集与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以及不确定事件的区别,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且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用实际操作来验证结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归纳总结的方法。这种学法学生感到很新鲜,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际上在就初中学生的能力水平而言,可以再多练一些。课本上的资源有限,因此,新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新课程,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发展。通过本节课笔者更加深刻读懂课改,了解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这种不仅在行为上学生得到活动,更重要的在思维上得到活动的小组研讨方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在课堂当中充分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应该说本节课实施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