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追星而衍生出的青少年行为和思想问题屡见不鲜,群体的盲从与撕裂、言语和行为攻击、超出能力的非理性应援和消费……不良“饭圈”文化误导和腐蚀着青少年的“三观”,也给班主任管理出了一道难题。面对班级里狂热的“追星族”,班主任该如何帮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呢?
去年我带的班里,有一个“不讨喜”的男生,总是蜷缩在角落,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表现都不算好。有一天上课时,我走到他的座位前,发现他的文具、笔盒、笔记本、教材封面上都印满了某当红男星的头像。我感到很好奇,便问他:“你喜欢这个明星什么?崇拜他什么?”他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來。
无独有偶,某天我在班级巡视时,偶然发现一个女生的手臂上写满了某“小鲜肉”的名字。我很是诧异:现在的小学生追星都这么疯狂了吗?我尝试与她聊一聊这个问题:“能跟我聊聊你喜欢他什么吗?”“没什么呀,就觉得他很帅!”她答道。
这两个孩子的行为,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我在班级里展开了调查,发现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群体中,追星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只是有些孩子比较克制、理性,有些孩子的行为则陷入了成人所不能理解的“疯狂”状态。
我有意识地找这两个孩子的家长和同学了解情况,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地方惊人的相似。首先,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不够。男孩的家庭是重组家庭,他跟着父亲和继母生活,但父亲工作特殊,晚上上班,平时对他疏于管教;女孩的妈妈在外地工作,很少关注她,爸爸平常也是夜间工作,回家比较晚。其次,两位学生的成绩都比较落后,平时的行为习惯不是很好,各科教师对他们的评价都不高。同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都不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玩伴很少。
结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似乎能理解这两个学生的“与众不同”。表面上,他们是迷恋某个明星,但本质上,他们追求的是在“饭圈”里获得情感的共鸣,以及在群体中体会到的那种虚荣感、成就感和被关注的感觉。在家庭和学校都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的他们,内心非常孤独,而饭圈的“身份认同”弥补了他们一直缺位的归属感。
分析了“追星”背后的原因,我找各科教师聊了一下两名学生的情况,希望教师们尽量多关注他们一些。而后,我又找来他们的父母沟通学生情况,与他们约定随时观察并反馈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希望他们尽量多陪伴、参与孩子成长。随后,我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我们崇拜的明星”,让学生讨论分享“追星”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影响,让学生明白“追星”也要有“正能量”。
处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想要独立,却又不得不依赖父母和教师,这背后是不容忽视的情感需求。青少年追星是一个可以理解且合理的行为,“一棍子打死”的方法不可取,引导他们理性追星、教会他们情绪发泄的方法、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才能帮助他们回到心理和行为的正轨。
现在,男孩的书包和笔盒上没有了明星的贴纸,女孩的手上也没有再写满“小鲜肉”的名字。我问女孩还喜欢那个明星吗,她说:“还是喜欢的,但也没有因为追星影响自己的生活了。”“疯狂追星的孩子”背后,总隐藏着令人心酸的原因,我们不应只看到表象,而忽略他们内心的孤独。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马安小学)
责任编辑:曹霁
去年我带的班里,有一个“不讨喜”的男生,总是蜷缩在角落,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表现都不算好。有一天上课时,我走到他的座位前,发现他的文具、笔盒、笔记本、教材封面上都印满了某当红男星的头像。我感到很好奇,便问他:“你喜欢这个明星什么?崇拜他什么?”他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來。
无独有偶,某天我在班级巡视时,偶然发现一个女生的手臂上写满了某“小鲜肉”的名字。我很是诧异:现在的小学生追星都这么疯狂了吗?我尝试与她聊一聊这个问题:“能跟我聊聊你喜欢他什么吗?”“没什么呀,就觉得他很帅!”她答道。
这两个孩子的行为,激起了我极大的好奇。我在班级里展开了调查,发现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群体中,追星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只是有些孩子比较克制、理性,有些孩子的行为则陷入了成人所不能理解的“疯狂”状态。
我有意识地找这两个孩子的家长和同学了解情况,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地方惊人的相似。首先,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不够。男孩的家庭是重组家庭,他跟着父亲和继母生活,但父亲工作特殊,晚上上班,平时对他疏于管教;女孩的妈妈在外地工作,很少关注她,爸爸平常也是夜间工作,回家比较晚。其次,两位学生的成绩都比较落后,平时的行为习惯不是很好,各科教师对他们的评价都不高。同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都不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玩伴很少。
结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似乎能理解这两个学生的“与众不同”。表面上,他们是迷恋某个明星,但本质上,他们追求的是在“饭圈”里获得情感的共鸣,以及在群体中体会到的那种虚荣感、成就感和被关注的感觉。在家庭和学校都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的他们,内心非常孤独,而饭圈的“身份认同”弥补了他们一直缺位的归属感。
分析了“追星”背后的原因,我找各科教师聊了一下两名学生的情况,希望教师们尽量多关注他们一些。而后,我又找来他们的父母沟通学生情况,与他们约定随时观察并反馈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希望他们尽量多陪伴、参与孩子成长。随后,我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我们崇拜的明星”,让学生讨论分享“追星”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影响,让学生明白“追星”也要有“正能量”。
处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想要独立,却又不得不依赖父母和教师,这背后是不容忽视的情感需求。青少年追星是一个可以理解且合理的行为,“一棍子打死”的方法不可取,引导他们理性追星、教会他们情绪发泄的方法、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才能帮助他们回到心理和行为的正轨。
现在,男孩的书包和笔盒上没有了明星的贴纸,女孩的手上也没有再写满“小鲜肉”的名字。我问女孩还喜欢那个明星吗,她说:“还是喜欢的,但也没有因为追星影响自己的生活了。”“疯狂追星的孩子”背后,总隐藏着令人心酸的原因,我们不应只看到表象,而忽略他们内心的孤独。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马安小学)
责任编辑:曹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