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宁远先生是美国纽约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宾州大学认知科学研究所博士后,曾在斯坦福大学语言信息研究中心和天才少年培训中心任合作研究员。在美国的十余年间,他一直从事对大脑的学习和记忆功能的研究。2002年,杨博士回国发展。2008年,他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创办应用认知科学研究所。多年来,杨博士致力于将认知科学应用于提升学习能力的研究。近日,记者就广大中小学教师感兴趣的学习问题,通过QQ采访了杨博士。
学习的本质是记忆网络的生长和优化
教师最关心的是学习问题,最常说起的就是“学习”二字。学生每天都在学习,教师经常会说:“这个学生学会了,那个学生没学会。”
作为认知科学家,杨博士对学习的理解与我们有所不同。他说:“学习的表象是从不会到会,这是从外在的行为角度来看的。从内在的本质来看,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大脑中生成记忆网络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内在记忆网络的生成和调整,就不可能有任何形式的学习。运用知识来思考和指导行动的过程,分别就是优化记忆网络和把记忆网络与行为系统进一步整合的过程。因此,学习的本质简单说就是人脑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促使记忆网络生长和优化。了解记忆的生长特性,并将之积极主动地应用到学习管理中来,这才是科学的学习。而按照这些特性来确定教学流程和方法,则是教育工作者重要的教学科研实践,也是脑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将学习过程科学化、工程化的基本思路。”
记者了解到,“记忆引擎”就是依据记忆的生长特性,将脑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应用于英语单词学习的一项技术创新。人记一次单词后很快会开始遗忘,如果等完全忘掉之后再复习,就相当于重学一遍;而复习间隔时间太短的话,又不能让记忆充分增长。过分稀疏和过分密集的记忆重复频率,都是学习低效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每次都在记忆增长到顶点、快要开始遗忘的时候复习,记忆就会得到最大效率的累积和生长,这就像股票每次都在最高点抛出一样收益最大。“记忆引擎”就是使用计算机来管理人的记忆过程,使每一个单词都在最佳复习点附近得到复习,学习效果自然远远好于我们没有管理的随机性复习。这就是通过“人脑学习、电脑管理”,来实现记忆管理的科学化。
这种学习优化思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事实上,它是利用电脑来实现自动化的“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在最恰当时间复习或应用来巩固旧知识,使得新的记忆生长有“根据地”和“附着点”。成功的学习,就是高效率地组成相关记忆网络,并在适当的复习和应用中使之不断得到强化和优化,变得坚固和通畅。把认知科学运用于学习管理中,“温故而知新”就不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遵循脑认知规律“跟着科学走”。
记者问:“学习的本质是记忆网络的生长和优化,认识到这一点,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杨博士说:“学生应该在记忆的生长点——新学知识上着力。事实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常常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产生了众多的记忆生长点,然后照顾不周,使这些记忆生长点像干旱土地上的禾苗一样大面积死亡,这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有效的学习,不但要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众多的记忆生长点,更重要的是通过主动的系统管理,促使这些记忆生长点像不断得到雨水滋润的禾苗一样茁壮成长,绝不让它们夭折。”所谓“夭折”就是记忆的遗忘,我们常常习惯于接受学习过程中对某些知识点的遗忘,而杨博士认为遗忘就是学习中的死亡,“要像拒绝死亡一样拒绝遗忘”!
学习要讲科学、讲效率。学习认知科学,带领学生科学高效地学习,应该成为现代教师的一种自觉意识。而如何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照顾好自己的每一个记忆生长点,形成畅通无阻的记忆网络并持续使之优化,则是新时代教师需要动脑筋思考的问题。
学习是一种系统行为
一般人对学习的关注,常常表现在关注学习成绩上。事实上,学习成绩只是“果”,学习过程是“因”。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因”,就像你想要从树上摘下又大又红的苹果,就必须先种苹果树、浇水、施肥、杀虫一样。
杨博士认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是一种系统行为。系统行为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而针对一个具体的目标,经过思考和策划(计划)产生的系列行动,而这个系列行动是处于自己的监控和调整之下的。学习行为的五个环节,即目的、目标、计划、行动和调整中的任何一个出问题,都会导致学习的困难。
记者问这五个环节各代表什么意思,杨博士解释说:“目的,为什么做一件事?目标,要做到什么程度?计划,准备怎么去做?行动,把计划变成结果的行为。调整,应对意外或计划的不足,不断改进提高。”他说,“孩子小的时候,学习只是两种简单行为:兴趣行为(得乐)和逃避行为(离苦)。小孩子的大脑管理中枢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很难形成系统行为。”
记者问:“什么时候学习才能成为一种系统行为呢?”
杨博士说:“到了18岁左右,人的大脑前额叶功能才趋于成熟,这代表支撑系统行为的硬件设施基本完备。系统行为的软件设施需要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初中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计划和管理能力,积极主动地促使他们系统行为的软件设施及早完善。一个具有系统行为能力的人,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年’。对那些缺乏系统行为能力的人,我们会说他们一辈子长不大。”
杨博士强调孩子的成长中有几个重要的智能发育环节,错过任何一个或者任何一个没有发育好,都会给孩子留下学习力方面的缺陷,过后就很难弥补。比如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多听成年人说话,就是一个听力发育环节。在孩子开口说话前能有大量的听力输入至关重要,孩子听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开口说话,就像瓶子里的水装满后会自动溢出一样。幼童听故事是下一个重要的智能发育环节。“幼童喜欢听故事,就说明他的好奇心开始驱动他思考,思考故事的前因后果。听的同时,他会在心里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进行预测并验证,这就是原始的思想力。喜欢听故事,是孩子喜欢思考和学习的一种早期表现。有较活跃思想和较强思考能力的孩子,通常会有较强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
记者问:“在初中阶段,怎样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的系统行为能力呢?”
杨博士说:“比如让孩子自己制订、执行学习计划,了解和研究各种学习方法,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根据实际效果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和指挥学生用科学、高效的流程来学习,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高效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要传授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听写训练帮助他们掌握英语自然拼读法,教他们用单词卡循环记忆法记单词,让他们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同一道数学题……”他特别强调,“一定要让学生高质量地学习,绝不给他们应付差事和蒙混过关的机会。比如,做错的题目一定要求他们重新做,一直到能够独立做出还能讲明白为止。这样,对程度差一点的学生,布置作业就要少一点、难度要低一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系统的学习行为就像一条生产流水线,当前面的所有环节都如行云流水般衔接完美时,最后的优质产品——好成绩就会水到渠成。“智者畏因,愚者畏果。”认识到学习是一种系统行为,教师的关注点就会从“果”到“因”,随时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环节存在哪些问题,及时进行指导,而不是等学生考出一个差成绩(相当于学习流水线制造出次品)时才“返工”。
关于学习的妙论
杨博士是一位非常善于学习的人,关于学习他有很多妙论,这里试举几条。
妙论之一:把大脑由“漏勺”变成“汤勺”。
“我们的大脑像一个漏勺,一边学习一边忘记。学到后来,大脑中记住的东西所剩无几。”为了对付遗忘,杨博士提倡用循环记忆法,对知识点进行多次重复记忆、测试,以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适当的重复,会使记忆痕迹逐渐加深,从而保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随时遇见这些知识点都能记得清清楚楚。这样在做作业和考试时,遇到学过的东西就不会感觉似是而非想不出来。“学习的第一秘诀就是主动记忆,用循环记忆法这样的流程来进行学习优化管理,保证学过的关键信息不再遗忘。形象地说,就是把大脑由‘漏勺’变成‘汤勺’。”循环记忆法适用于任何需要熟记的东西。
妙论之二:像读情书一样读教科书。
“想要把教科书读出情书的感觉,先要在大脑里相应的区域积蓄电荷,这样读教科书时,大脑就开始放电,开始兴奋,欲罢不能。”为了说明这一点,杨博士打了一个比喻,“把教科书读出情书感觉,要领是先提出问题,问题就是思想的小爪子。当你的思想里伸出很多小爪子的时候你去读一本书,那些小爪子就会不亦乐乎地抓东西,你就会越学越有成就感。哪里有思考,哪里就有思想的小爪子伸出来,酝酿一次次的思想收获;哪里有思考,哪里就有电荷积蓄,酝酿一次次灵感火花。”具体怎么做呢?比如开始学习化学之前,让学生先去读一读化学科普文章、化学史、化学家的传记或趣事,观赏一些奇特的化学现象,教师拿出时间来大讲特讲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些都会促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好奇心和向往,让他们“伸出思想的小爪子”。杨博士幽默地说:“第一节课就开始讲教材,就像不谈恋爱就结婚,简直没有一点情调。”
妙论之三:学习就要进入激情态。
“学习和思考都会在大脑里产生出一定的相关的兴奋灶,它们是你大脑皮层中的热点,这些热点很容易被触发而使你的思维变得极度活跃。拿解数学题来说,当你面对一个完全不会的题目时,大脑里面没有任何记忆痕迹能对题目发生感应,你就会很茫然。相反,如果解这道题目所需的几个知识点和解题技能在你的大脑中还有兴奋灶,这些兴奋灶就很容易被思考触发。当你开始思考时,会不断地把这些兴奋灶激活并进行组合与试探,你的大脑就被大面积激活,各个兴奋灶相互呼应,进入思维的兴奋态,你会感觉脑中电流激荡,灵感火花四射。一旦成功实现预期的目标,你就会有一种释然感,并体会到一种快感。这种快感是对你大脑的巨大奖赏和鼓励,你会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再去找题目来做。这就是学习上瘾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让人流连忘返。高明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你在平常的学习中,巧妙地在大脑中建立起相关的兴奋灶,从而快速进入高效率的激情思维状态。这样学习就进入了状态,成为一种乐趣。”
杨博士说过的很多关于学习的话颇耐人寻味,比如:
“好成绩是聪明学生用笨办法学出来的,笨学生则要用聪明的办法来学。”
“忙得无暇改进学习方法,等于忙开车顾不上加油、忙砍伐顾不上磨刀。”
“如果说大脑是学习机,大多数的学习机都在失灵和卡壳的状态下运行,往往还超负荷。”
记者问:“当学习机失灵和卡壳时,应该怎么办?”
杨博士说:“应该停下来修理,就像汽车出问题要送修理厂一样,但目前的教育还缺乏这样的维修机制。未来的教育,一定会有学习力维修体系,让专家来帮助每一个学生高效学习,特别是帮助学困生、厌学生体验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他认为,未来的教育,将不再是基于经验的随意的行为体系,而是由一系列可选择、可调适的规范学习流程(包括师生互动、人机互动)构成的科学行为体系。
杨博士的这些观点,带有鲜明的认知科学家的思维风格。随着人类对大脑认知规律的了解,随着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成熟和人性化,原本凭个人经验进行模糊化管理的学习过程,逐步走向相对严谨而流畅的电脑科学化管理,看起来应该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吧。
(责 编 晓 月)
学习的本质是记忆网络的生长和优化
教师最关心的是学习问题,最常说起的就是“学习”二字。学生每天都在学习,教师经常会说:“这个学生学会了,那个学生没学会。”
作为认知科学家,杨博士对学习的理解与我们有所不同。他说:“学习的表象是从不会到会,这是从外在的行为角度来看的。从内在的本质来看,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大脑中生成记忆网络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内在记忆网络的生成和调整,就不可能有任何形式的学习。运用知识来思考和指导行动的过程,分别就是优化记忆网络和把记忆网络与行为系统进一步整合的过程。因此,学习的本质简单说就是人脑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促使记忆网络生长和优化。了解记忆的生长特性,并将之积极主动地应用到学习管理中来,这才是科学的学习。而按照这些特性来确定教学流程和方法,则是教育工作者重要的教学科研实践,也是脑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将学习过程科学化、工程化的基本思路。”
记者了解到,“记忆引擎”就是依据记忆的生长特性,将脑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应用于英语单词学习的一项技术创新。人记一次单词后很快会开始遗忘,如果等完全忘掉之后再复习,就相当于重学一遍;而复习间隔时间太短的话,又不能让记忆充分增长。过分稀疏和过分密集的记忆重复频率,都是学习低效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每次都在记忆增长到顶点、快要开始遗忘的时候复习,记忆就会得到最大效率的累积和生长,这就像股票每次都在最高点抛出一样收益最大。“记忆引擎”就是使用计算机来管理人的记忆过程,使每一个单词都在最佳复习点附近得到复习,学习效果自然远远好于我们没有管理的随机性复习。这就是通过“人脑学习、电脑管理”,来实现记忆管理的科学化。
这种学习优化思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事实上,它是利用电脑来实现自动化的“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在最恰当时间复习或应用来巩固旧知识,使得新的记忆生长有“根据地”和“附着点”。成功的学习,就是高效率地组成相关记忆网络,并在适当的复习和应用中使之不断得到强化和优化,变得坚固和通畅。把认知科学运用于学习管理中,“温故而知新”就不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遵循脑认知规律“跟着科学走”。
记者问:“学习的本质是记忆网络的生长和优化,认识到这一点,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杨博士说:“学生应该在记忆的生长点——新学知识上着力。事实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常常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产生了众多的记忆生长点,然后照顾不周,使这些记忆生长点像干旱土地上的禾苗一样大面积死亡,这就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有效的学习,不但要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众多的记忆生长点,更重要的是通过主动的系统管理,促使这些记忆生长点像不断得到雨水滋润的禾苗一样茁壮成长,绝不让它们夭折。”所谓“夭折”就是记忆的遗忘,我们常常习惯于接受学习过程中对某些知识点的遗忘,而杨博士认为遗忘就是学习中的死亡,“要像拒绝死亡一样拒绝遗忘”!
学习要讲科学、讲效率。学习认知科学,带领学生科学高效地学习,应该成为现代教师的一种自觉意识。而如何在实践中指导学生照顾好自己的每一个记忆生长点,形成畅通无阻的记忆网络并持续使之优化,则是新时代教师需要动脑筋思考的问题。
学习是一种系统行为
一般人对学习的关注,常常表现在关注学习成绩上。事实上,学习成绩只是“果”,学习过程是“因”。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因”,就像你想要从树上摘下又大又红的苹果,就必须先种苹果树、浇水、施肥、杀虫一样。
杨博士认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是一种系统行为。系统行为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而针对一个具体的目标,经过思考和策划(计划)产生的系列行动,而这个系列行动是处于自己的监控和调整之下的。学习行为的五个环节,即目的、目标、计划、行动和调整中的任何一个出问题,都会导致学习的困难。
记者问这五个环节各代表什么意思,杨博士解释说:“目的,为什么做一件事?目标,要做到什么程度?计划,准备怎么去做?行动,把计划变成结果的行为。调整,应对意外或计划的不足,不断改进提高。”他说,“孩子小的时候,学习只是两种简单行为:兴趣行为(得乐)和逃避行为(离苦)。小孩子的大脑管理中枢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很难形成系统行为。”
记者问:“什么时候学习才能成为一种系统行为呢?”
杨博士说:“到了18岁左右,人的大脑前额叶功能才趋于成熟,这代表支撑系统行为的硬件设施基本完备。系统行为的软件设施需要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初中阶段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计划和管理能力,积极主动地促使他们系统行为的软件设施及早完善。一个具有系统行为能力的人,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年’。对那些缺乏系统行为能力的人,我们会说他们一辈子长不大。”
杨博士强调孩子的成长中有几个重要的智能发育环节,错过任何一个或者任何一个没有发育好,都会给孩子留下学习力方面的缺陷,过后就很难弥补。比如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多听成年人说话,就是一个听力发育环节。在孩子开口说话前能有大量的听力输入至关重要,孩子听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开口说话,就像瓶子里的水装满后会自动溢出一样。幼童听故事是下一个重要的智能发育环节。“幼童喜欢听故事,就说明他的好奇心开始驱动他思考,思考故事的前因后果。听的同时,他会在心里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进行预测并验证,这就是原始的思想力。喜欢听故事,是孩子喜欢思考和学习的一种早期表现。有较活跃思想和较强思考能力的孩子,通常会有较强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
记者问:“在初中阶段,怎样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的系统行为能力呢?”
杨博士说:“比如让孩子自己制订、执行学习计划,了解和研究各种学习方法,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根据实际效果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和指挥学生用科学、高效的流程来学习,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高效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要传授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听写训练帮助他们掌握英语自然拼读法,教他们用单词卡循环记忆法记单词,让他们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同一道数学题……”他特别强调,“一定要让学生高质量地学习,绝不给他们应付差事和蒙混过关的机会。比如,做错的题目一定要求他们重新做,一直到能够独立做出还能讲明白为止。这样,对程度差一点的学生,布置作业就要少一点、难度要低一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系统的学习行为就像一条生产流水线,当前面的所有环节都如行云流水般衔接完美时,最后的优质产品——好成绩就会水到渠成。“智者畏因,愚者畏果。”认识到学习是一种系统行为,教师的关注点就会从“果”到“因”,随时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环节存在哪些问题,及时进行指导,而不是等学生考出一个差成绩(相当于学习流水线制造出次品)时才“返工”。
关于学习的妙论
杨博士是一位非常善于学习的人,关于学习他有很多妙论,这里试举几条。
妙论之一:把大脑由“漏勺”变成“汤勺”。
“我们的大脑像一个漏勺,一边学习一边忘记。学到后来,大脑中记住的东西所剩无几。”为了对付遗忘,杨博士提倡用循环记忆法,对知识点进行多次重复记忆、测试,以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适当的重复,会使记忆痕迹逐渐加深,从而保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随时遇见这些知识点都能记得清清楚楚。这样在做作业和考试时,遇到学过的东西就不会感觉似是而非想不出来。“学习的第一秘诀就是主动记忆,用循环记忆法这样的流程来进行学习优化管理,保证学过的关键信息不再遗忘。形象地说,就是把大脑由‘漏勺’变成‘汤勺’。”循环记忆法适用于任何需要熟记的东西。
妙论之二:像读情书一样读教科书。
“想要把教科书读出情书的感觉,先要在大脑里相应的区域积蓄电荷,这样读教科书时,大脑就开始放电,开始兴奋,欲罢不能。”为了说明这一点,杨博士打了一个比喻,“把教科书读出情书感觉,要领是先提出问题,问题就是思想的小爪子。当你的思想里伸出很多小爪子的时候你去读一本书,那些小爪子就会不亦乐乎地抓东西,你就会越学越有成就感。哪里有思考,哪里就有思想的小爪子伸出来,酝酿一次次的思想收获;哪里有思考,哪里就有电荷积蓄,酝酿一次次灵感火花。”具体怎么做呢?比如开始学习化学之前,让学生先去读一读化学科普文章、化学史、化学家的传记或趣事,观赏一些奇特的化学现象,教师拿出时间来大讲特讲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些都会促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好奇心和向往,让他们“伸出思想的小爪子”。杨博士幽默地说:“第一节课就开始讲教材,就像不谈恋爱就结婚,简直没有一点情调。”
妙论之三:学习就要进入激情态。
“学习和思考都会在大脑里产生出一定的相关的兴奋灶,它们是你大脑皮层中的热点,这些热点很容易被触发而使你的思维变得极度活跃。拿解数学题来说,当你面对一个完全不会的题目时,大脑里面没有任何记忆痕迹能对题目发生感应,你就会很茫然。相反,如果解这道题目所需的几个知识点和解题技能在你的大脑中还有兴奋灶,这些兴奋灶就很容易被思考触发。当你开始思考时,会不断地把这些兴奋灶激活并进行组合与试探,你的大脑就被大面积激活,各个兴奋灶相互呼应,进入思维的兴奋态,你会感觉脑中电流激荡,灵感火花四射。一旦成功实现预期的目标,你就会有一种释然感,并体会到一种快感。这种快感是对你大脑的巨大奖赏和鼓励,你会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再去找题目来做。这就是学习上瘾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让人流连忘返。高明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你在平常的学习中,巧妙地在大脑中建立起相关的兴奋灶,从而快速进入高效率的激情思维状态。这样学习就进入了状态,成为一种乐趣。”
杨博士说过的很多关于学习的话颇耐人寻味,比如:
“好成绩是聪明学生用笨办法学出来的,笨学生则要用聪明的办法来学。”
“忙得无暇改进学习方法,等于忙开车顾不上加油、忙砍伐顾不上磨刀。”
“如果说大脑是学习机,大多数的学习机都在失灵和卡壳的状态下运行,往往还超负荷。”
记者问:“当学习机失灵和卡壳时,应该怎么办?”
杨博士说:“应该停下来修理,就像汽车出问题要送修理厂一样,但目前的教育还缺乏这样的维修机制。未来的教育,一定会有学习力维修体系,让专家来帮助每一个学生高效学习,特别是帮助学困生、厌学生体验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他认为,未来的教育,将不再是基于经验的随意的行为体系,而是由一系列可选择、可调适的规范学习流程(包括师生互动、人机互动)构成的科学行为体系。
杨博士的这些观点,带有鲜明的认知科学家的思维风格。随着人类对大脑认知规律的了解,随着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成熟和人性化,原本凭个人经验进行模糊化管理的学习过程,逐步走向相对严谨而流畅的电脑科学化管理,看起来应该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吧。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