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征服过无数的高山。已两次目睹队友遇难的她,还拍摄了一部独一无二的登山电影——《巅峰记忆》,以此勉励自己和其他登山人:活着就要再次出发,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任何一个看到李兰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么纤弱的一个女子,竟然是一个职业登山人。在她多年的登山生涯中,她征服过无数的高山。已两次目睹队友遇难的她,还拍摄了一部独一无二的登山电影——《巅峰记忆》,以此勉励自己和其他登山人:活着就要再次出发,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两次直击队友遇难,梦魇挥之不去
1996年9月,李兰考入北京大学广告设计专业。开学后,各种各样的社团都在招募新生。李兰报名加入了全国闻名的登山社团——山鹰社。她自幼喜欢爬山。每次爬到山顶,朝山脚大喊一声,那种畅快的感觉,让她身心倍感舒畅。
1999年年初,山鹰社组建了第一支女子登山队,征战5588米高的四川名山雪宝顶。李兰立即报了名,並顺利入选。
她们一路上的行动都算顺利,眼见登顶在即,意外却突然发生了。队友周慧霞体力严重透支,身体失去平衡,手没抓牢,一下子跌进几百米深的悬崖。李兰眼睁睁地看着队友在身边遇难,想伸手去救,却无能为力。
李兰完全蒙了,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山上下来,又是怎么回到北京的。一闭上眼睛,周慧霞那可爱的笑容就会浮现在眼前,直到毕业,除了给社友们做后勤工作和训练新队员,李兰不再提登山的事。
毕业后,李兰在一家知名网站做编辑,早出晚归的平静生活正是父母所期望的。可李兰心里,总藏着一丝不安分,她想要挣脱,想要出去走一走,呼吸下一户外的新鲜空气。格子间的生活,几乎将她的激情磨砺殆尽。
2002年5月,山鹰社向李兰发出邀请:他们将组织登山队,征战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海拔达到8000米山峰——希夏邦马峰的西峰。“希夏邦马”是藏语,意为“严寒、天气恶劣多变”,在这座山上,纵横交错的冰雪裂缝和时而发生的雪崩,为登山者设置了重重困难。
想到母亲担忧的面容,李兰委婉地拒绝了。队员们诚恳地说:“这次登山难度很大,我们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队员在路上时刻指点,减少风险。”好友深知李兰的犹豫:“这两年,你的生活虽然平静,但我们许久没有见过你灿烂的笑容了。你还年轻,如果登山可以焕发你对生活的激情,我们支持你。”李兰终于心动了,答应同行。
2062年8月,由15人组成的登山队抵达西藏。他们分为三个组,由体能最好的雷宇、林礼清、张兴柏、卢臻、杨磊担任A组队员,负责冲顶。李兰在B组,协助A组登顶,如果天气情况允许,他们也会尝试冲顶。
8月7日,A组队员先行出发,向顶峰迈进。11时许,A组队员翻过一座6700米的大雪坡后,突然中断了联络。根据他们遗留的痕迹,李兰等人寻找了一天一夜,並且向西藏登山协会求援,却始终找不到五名队员的身影。
第二天上午10时许,在A组队员翻越的那座大雪坡下,发现雪崩的迹象。李兰快速冲上去,向下俯瞰,只看见两个小黑影:A组的两名队员静静地被埋在冰冷的雪下,永远停止了呼吸。经过搜索,五名队员的遗体先后被找到。
昨天还在一起说话,一起嬉笑的队友又一次离自己而去,李兰备受打击,思维一直处于呆滞状态。直到超度的诵经唱起,清脆的摇铃声响起,她才痛哭失声。
成为职业登山人,父母不解心难舍
回到北京后,李兰常被噩梦惊醒,脑子里总会出现一大片雪,白得刺眼。重新回到公司,李兰变得浮躁易怒,工作也经常出错。她不得不辞去工作,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参加各地山友组织的登山活动。只有站在山顶上,她才感到浑身的血液有了热度。
李兰一直持续着周而复始矛盾的生活,一方面,她强烈地渴望登山,另一方面,又走不出两次队友遇难的阴影。
每次李兰回家,看到她晒得黝黑的脸和布满老茧的双手,母亲心疼不已,忍不住埋怨女儿:“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真是不让人省心啊!”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李兰十分内疚。可她知道,自己这辈子离不开登山了,一旦离开,她的生命便会枯萎。
有一次,她从云南登山回来,父母把她的行李和证件藏了起来,他们下定决心把女儿留在身边,不再让她出去玩命。母亲说:“你就在家待着,想工作就工作,不想工作就在家玩,我们还养得起你。等我们走了,眼不见为净,到那时你想怎样随你。”
“妈,你这样说有意思吗?”李兰有些委屈地说。
“难道哪天听到你坠崖的消息就有意思了?兰兰,我们可承受不起。你忘了,你的那些队员是怎么走的吗?如果你不在了,余下的日子我们该怎么过,你想过吗?”面对女儿的固执,李母伤心不已。
希夏邦马峰的山难是李兰心中不可触及的一个角落。听了母亲的话,李兰的第—个反应就是逃避。她拿起行李就往外走:“算了,证件我自己补办,你们在家注意身体。”
李兰刚出家门,父亲就追了出来,含泪将证件塞到她手中:“孩子,在外注意身体,别忘了给我们打电话报平安。”望着父亲站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去的身影,李兰坐在出租车上抱着行李,眼角溢出泪花。
2009年,30岁的李兰依然孑然一身。她回到北京,一天,她来到母校北京大学,站在山鹰社的门口前,看到山鹰社的宣传海报,忽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山鹰社的登山教练王老师看见李兰,热情地邀请她进去坐坐。王老师说:“你还记得孙斌吗?”李兰点点头。孙斌过去是山鹰社的成员。王老师介绍说:“现在,孙斌开了一家旅游公司,将登山和事业结合得很好。他经常会回来坐坐,曾经提起你,说想见见你。”
很快,李兰见到了孙斌。在得知了李兰这些年的经历,孙斌理解地说:“很多爱登山的人都和你一样。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队友的遇难和家人的反对,你也不要太把这些事放在心上了。”李兰苦笑了一下:“别说家人不能释怀,其实这么多年,就连我自己都不敢回忆当年的那些往事。”“该走出来了,只有正视过去,才能忘掉过去。”孙斌劝道。李兰笑了笑,道理她懂,可是做起来,实在是太难了。
之后,李兰又去了很多地方。她常一边走一边想,自己今后的日子就一直这样过下去吗?突然,她脑子里闪现出一个想法:拍一部和登山有关的电影。如果可以,她还想重登希夏邦马峰,这部电影不是为自已而拍,是为那些在登山中牺牲的队友而拍,为那些挚爱登山事业的人而拍。 活着就要再次出发,永不放弃超越自我
李兰找到孙斌,告知了他自己的想法。孙斌惊讶不已:“你亲身体验过希夏邦马蜂的险峻,这次你要攀登希夏邦马峰的主峰,比西峰还要高,难度可想而知。”李兰淡淡地说:“正如你说的,希夏邦马蜂是我、山鹰社、无数登山爱好者永远的痛。重走一回,把伤疤撕开,让脓血流出去,才能真正愈合。我想,登上希夏邦马峰也是遇难队友的遗志。”孙斌被李兰的坚定所感动,当即表示支持,承担所有费用。
电影被命名为《巅峰记忆》,故事以李兰为原型,队友的两次遇难为背景,真实还原了她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一个热爱登山的女性矛盾而纠结的山鹰梦。李兰和5名登山队员孙斌、白福利、饶剑峰、侯贤懿、严冬冬一起,向海拔8000米的希夏邦马峰发起了挑战,摄制组全程跟拍。
一些前期的拍摄必须在登山前完成。李兰是那种天生对镜头有距离感的人,面对镜头,她总是不自然,一个镜头需要重拍好几次。李兰独自“放逐”了自己几天,躺在蓝天白云下,任往事一遍又一遍侵蚀自己的心,在痛苦中寻找过去的感觉。李兰再次回到剧组时,大家发现她变了,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浓浓的忧郁与悲伤打动了所有人。
2009年9月20日,李兰等人出发了,身后是几名精挑细选的摄制人员。刚开始,路还算好走,同行的每个人都劲头十足。慢慢地,海拔逐渐增高,大家越走越吃力,在氧气稀薄的山峰上,每吸一口气都要费很大的劲。
李兰经常会失神地遥望西峰。7年后,重回故地,她的记忆一下子全都复活了,她指着远处对队友说:“那里,那个有块黑色岩石的地方,我们曾经在那里扎过营。”
2009年9月25日,登山的第五天,李兰一行人遭遇了一场大风雪。他们只得停止了前进,决定找一个背风的地方扎营,观察天气的变化。那晚呼啸的狂风卷着雪球打在帐篷上“砰砰”直响,所有人都坐在帐篷里,一言不发。他们心里都很清楚,如果明天恶劣的天气还不见好转,他们就只能下山了。
李兰的心情十分沉重,眼看着离山顶只有一千多米了,再坚持一两天,他们就能登顶了,难道就样以失败而告终吗?她和孙斌商量:“如果天亮了,还这样,你们在原地等我,我想一个人去试试。就这样回去,我实在不甘心。”孙斌表情严肃地说:“实在不行,咱们下次再来。我是不会让你一个人去的,你那不叫登山,叫玩命!我是队长,我要对你的生命负责。”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夜里,雪依然下着,李兰没有一丝睡意。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狂风的劲头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来时留下的痕迹已被大雪掩埋。
天亮了,风雪终于停了,一行人欢呼雀跃。一夜的狂风暴雪,让路更加难走,雪很松软,人踩上去很容易发生雪崩。李兰依然走在最前面,登顶在即,她浑身充满力量。
2009年9月29日,距离顶峰仅有百余米了。李兰望着远处的西峰,鼻子一酸,那里曾经是她和队友们七年前渴望到达的地方。孙斌看着停下脚步的李兰,明白她此刻复杂的心情,提醒道:“平静心情,千万别大意。”
10米、9米、8米……李兰第一个登上了希夏邦马峰主峰,其他队友随后而上。站在山顶上向远处眺望,一片苍茫。李兰真想大声地呼喊,可是她却喊不出来,她只能静静地站在山顶上,摸着自己的心脏,感受它强而有力的跳动。“希望他们五个人的灵魂能和我们一起回家……”在心中默默地祈祷着。
2010年中旬,《巅峰记忆》制作完成。李兰和孙斌等人静静地观看,影片结束后,大家紧紧地拥拖在一起。他们並没有打算把它作为商业电影对外推出,只是在各大登山社里播放。
2012年新年,在外漂泊了一年之久的李兰回到北京看望父母。父亲问她:“听说你们拍了一部电影,能放给我和你妈看看吗?”李兰拿出碟片放进DVD机。两位老人看到惊险处,不由得为女儿捏了把汗。影片结束,李兰笑着说:“拍得不错吧!我这个业余演员看上去是不是挺专业的?”母亲没有回答,只是看了看她,说:“饿了没?妈给你下饺子吃。”
“只要活着,我就会再次出发。”李兰相信,对于她挚爱的登山事业,父母总有一天会明白的。
张宁据《前卫·生活》张颖/文 整理
任何一个看到李兰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么纤弱的一个女子,竟然是一个职业登山人。在她多年的登山生涯中,她征服过无数的高山。已两次目睹队友遇难的她,还拍摄了一部独一无二的登山电影——《巅峰记忆》,以此勉励自己和其他登山人:活着就要再次出发,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两次直击队友遇难,梦魇挥之不去
1996年9月,李兰考入北京大学广告设计专业。开学后,各种各样的社团都在招募新生。李兰报名加入了全国闻名的登山社团——山鹰社。她自幼喜欢爬山。每次爬到山顶,朝山脚大喊一声,那种畅快的感觉,让她身心倍感舒畅。
1999年年初,山鹰社组建了第一支女子登山队,征战5588米高的四川名山雪宝顶。李兰立即报了名,並顺利入选。
她们一路上的行动都算顺利,眼见登顶在即,意外却突然发生了。队友周慧霞体力严重透支,身体失去平衡,手没抓牢,一下子跌进几百米深的悬崖。李兰眼睁睁地看着队友在身边遇难,想伸手去救,却无能为力。
李兰完全蒙了,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山上下来,又是怎么回到北京的。一闭上眼睛,周慧霞那可爱的笑容就会浮现在眼前,直到毕业,除了给社友们做后勤工作和训练新队员,李兰不再提登山的事。
毕业后,李兰在一家知名网站做编辑,早出晚归的平静生活正是父母所期望的。可李兰心里,总藏着一丝不安分,她想要挣脱,想要出去走一走,呼吸下一户外的新鲜空气。格子间的生活,几乎将她的激情磨砺殆尽。
2002年5月,山鹰社向李兰发出邀请:他们将组织登山队,征战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海拔达到8000米山峰——希夏邦马峰的西峰。“希夏邦马”是藏语,意为“严寒、天气恶劣多变”,在这座山上,纵横交错的冰雪裂缝和时而发生的雪崩,为登山者设置了重重困难。
想到母亲担忧的面容,李兰委婉地拒绝了。队员们诚恳地说:“这次登山难度很大,我们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队员在路上时刻指点,减少风险。”好友深知李兰的犹豫:“这两年,你的生活虽然平静,但我们许久没有见过你灿烂的笑容了。你还年轻,如果登山可以焕发你对生活的激情,我们支持你。”李兰终于心动了,答应同行。
2062年8月,由15人组成的登山队抵达西藏。他们分为三个组,由体能最好的雷宇、林礼清、张兴柏、卢臻、杨磊担任A组队员,负责冲顶。李兰在B组,协助A组登顶,如果天气情况允许,他们也会尝试冲顶。
8月7日,A组队员先行出发,向顶峰迈进。11时许,A组队员翻过一座6700米的大雪坡后,突然中断了联络。根据他们遗留的痕迹,李兰等人寻找了一天一夜,並且向西藏登山协会求援,却始终找不到五名队员的身影。
第二天上午10时许,在A组队员翻越的那座大雪坡下,发现雪崩的迹象。李兰快速冲上去,向下俯瞰,只看见两个小黑影:A组的两名队员静静地被埋在冰冷的雪下,永远停止了呼吸。经过搜索,五名队员的遗体先后被找到。
昨天还在一起说话,一起嬉笑的队友又一次离自己而去,李兰备受打击,思维一直处于呆滞状态。直到超度的诵经唱起,清脆的摇铃声响起,她才痛哭失声。
成为职业登山人,父母不解心难舍
回到北京后,李兰常被噩梦惊醒,脑子里总会出现一大片雪,白得刺眼。重新回到公司,李兰变得浮躁易怒,工作也经常出错。她不得不辞去工作,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参加各地山友组织的登山活动。只有站在山顶上,她才感到浑身的血液有了热度。
李兰一直持续着周而复始矛盾的生活,一方面,她强烈地渴望登山,另一方面,又走不出两次队友遇难的阴影。
每次李兰回家,看到她晒得黝黑的脸和布满老茧的双手,母亲心疼不已,忍不住埋怨女儿:“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真是不让人省心啊!”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李兰十分内疚。可她知道,自己这辈子离不开登山了,一旦离开,她的生命便会枯萎。
有一次,她从云南登山回来,父母把她的行李和证件藏了起来,他们下定决心把女儿留在身边,不再让她出去玩命。母亲说:“你就在家待着,想工作就工作,不想工作就在家玩,我们还养得起你。等我们走了,眼不见为净,到那时你想怎样随你。”
“妈,你这样说有意思吗?”李兰有些委屈地说。
“难道哪天听到你坠崖的消息就有意思了?兰兰,我们可承受不起。你忘了,你的那些队员是怎么走的吗?如果你不在了,余下的日子我们该怎么过,你想过吗?”面对女儿的固执,李母伤心不已。
希夏邦马峰的山难是李兰心中不可触及的一个角落。听了母亲的话,李兰的第—个反应就是逃避。她拿起行李就往外走:“算了,证件我自己补办,你们在家注意身体。”
李兰刚出家门,父亲就追了出来,含泪将证件塞到她手中:“孩子,在外注意身体,别忘了给我们打电话报平安。”望着父亲站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去的身影,李兰坐在出租车上抱着行李,眼角溢出泪花。
2009年,30岁的李兰依然孑然一身。她回到北京,一天,她来到母校北京大学,站在山鹰社的门口前,看到山鹰社的宣传海报,忽然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山鹰社的登山教练王老师看见李兰,热情地邀请她进去坐坐。王老师说:“你还记得孙斌吗?”李兰点点头。孙斌过去是山鹰社的成员。王老师介绍说:“现在,孙斌开了一家旅游公司,将登山和事业结合得很好。他经常会回来坐坐,曾经提起你,说想见见你。”
很快,李兰见到了孙斌。在得知了李兰这些年的经历,孙斌理解地说:“很多爱登山的人都和你一样。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队友的遇难和家人的反对,你也不要太把这些事放在心上了。”李兰苦笑了一下:“别说家人不能释怀,其实这么多年,就连我自己都不敢回忆当年的那些往事。”“该走出来了,只有正视过去,才能忘掉过去。”孙斌劝道。李兰笑了笑,道理她懂,可是做起来,实在是太难了。
之后,李兰又去了很多地方。她常一边走一边想,自己今后的日子就一直这样过下去吗?突然,她脑子里闪现出一个想法:拍一部和登山有关的电影。如果可以,她还想重登希夏邦马峰,这部电影不是为自已而拍,是为那些在登山中牺牲的队友而拍,为那些挚爱登山事业的人而拍。 活着就要再次出发,永不放弃超越自我
李兰找到孙斌,告知了他自己的想法。孙斌惊讶不已:“你亲身体验过希夏邦马蜂的险峻,这次你要攀登希夏邦马峰的主峰,比西峰还要高,难度可想而知。”李兰淡淡地说:“正如你说的,希夏邦马蜂是我、山鹰社、无数登山爱好者永远的痛。重走一回,把伤疤撕开,让脓血流出去,才能真正愈合。我想,登上希夏邦马峰也是遇难队友的遗志。”孙斌被李兰的坚定所感动,当即表示支持,承担所有费用。
电影被命名为《巅峰记忆》,故事以李兰为原型,队友的两次遇难为背景,真实还原了她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一个热爱登山的女性矛盾而纠结的山鹰梦。李兰和5名登山队员孙斌、白福利、饶剑峰、侯贤懿、严冬冬一起,向海拔8000米的希夏邦马峰发起了挑战,摄制组全程跟拍。
一些前期的拍摄必须在登山前完成。李兰是那种天生对镜头有距离感的人,面对镜头,她总是不自然,一个镜头需要重拍好几次。李兰独自“放逐”了自己几天,躺在蓝天白云下,任往事一遍又一遍侵蚀自己的心,在痛苦中寻找过去的感觉。李兰再次回到剧组时,大家发现她变了,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浓浓的忧郁与悲伤打动了所有人。
2009年9月20日,李兰等人出发了,身后是几名精挑细选的摄制人员。刚开始,路还算好走,同行的每个人都劲头十足。慢慢地,海拔逐渐增高,大家越走越吃力,在氧气稀薄的山峰上,每吸一口气都要费很大的劲。
李兰经常会失神地遥望西峰。7年后,重回故地,她的记忆一下子全都复活了,她指着远处对队友说:“那里,那个有块黑色岩石的地方,我们曾经在那里扎过营。”
2009年9月25日,登山的第五天,李兰一行人遭遇了一场大风雪。他们只得停止了前进,决定找一个背风的地方扎营,观察天气的变化。那晚呼啸的狂风卷着雪球打在帐篷上“砰砰”直响,所有人都坐在帐篷里,一言不发。他们心里都很清楚,如果明天恶劣的天气还不见好转,他们就只能下山了。
李兰的心情十分沉重,眼看着离山顶只有一千多米了,再坚持一两天,他们就能登顶了,难道就样以失败而告终吗?她和孙斌商量:“如果天亮了,还这样,你们在原地等我,我想一个人去试试。就这样回去,我实在不甘心。”孙斌表情严肃地说:“实在不行,咱们下次再来。我是不会让你一个人去的,你那不叫登山,叫玩命!我是队长,我要对你的生命负责。”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夜里,雪依然下着,李兰没有一丝睡意。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狂风的劲头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来时留下的痕迹已被大雪掩埋。
天亮了,风雪终于停了,一行人欢呼雀跃。一夜的狂风暴雪,让路更加难走,雪很松软,人踩上去很容易发生雪崩。李兰依然走在最前面,登顶在即,她浑身充满力量。
2009年9月29日,距离顶峰仅有百余米了。李兰望着远处的西峰,鼻子一酸,那里曾经是她和队友们七年前渴望到达的地方。孙斌看着停下脚步的李兰,明白她此刻复杂的心情,提醒道:“平静心情,千万别大意。”
10米、9米、8米……李兰第一个登上了希夏邦马峰主峰,其他队友随后而上。站在山顶上向远处眺望,一片苍茫。李兰真想大声地呼喊,可是她却喊不出来,她只能静静地站在山顶上,摸着自己的心脏,感受它强而有力的跳动。“希望他们五个人的灵魂能和我们一起回家……”在心中默默地祈祷着。
2010年中旬,《巅峰记忆》制作完成。李兰和孙斌等人静静地观看,影片结束后,大家紧紧地拥拖在一起。他们並没有打算把它作为商业电影对外推出,只是在各大登山社里播放。
2012年新年,在外漂泊了一年之久的李兰回到北京看望父母。父亲问她:“听说你们拍了一部电影,能放给我和你妈看看吗?”李兰拿出碟片放进DVD机。两位老人看到惊险处,不由得为女儿捏了把汗。影片结束,李兰笑着说:“拍得不错吧!我这个业余演员看上去是不是挺专业的?”母亲没有回答,只是看了看她,说:“饿了没?妈给你下饺子吃。”
“只要活着,我就会再次出发。”李兰相信,对于她挚爱的登山事业,父母总有一天会明白的。
张宁据《前卫·生活》张颖/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