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功的母亲和姑姑将启功拉扯成人,舐犊情深,却从不溺爱,管束十分严厉。当年甚至对已年过四旬,身为副教授的启功,稍有不悦,抄起掸子就打。而启功则毕恭毕敬地说:“奶奶,等儿子把眼镜摘了,静等受打。”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原本寻常而因某些机缘忽然一夜成名、一步登天或一夜暴富的人们,一下子“抖”了起来!有些人在面对寻常百姓时,会给人一种自上而下的威严,又稍带几分温柔的怜悯;又有些人看去谈笑风生毫无架势却又不知何故突然假你以颜色,使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便只是向上攀升了一小步,或仅是发了一点小财,有些人的外观也忽然大变,不论年纪少长,那本来轻捷迅疾的步伐突变为板滞凝重,原本笑口常开的嘴巴也威严地闭拢,甚至连他们鼻中呼出吸入的空气都显得那么有分量,那么沉重!这自然不能不让人避而远之。不过跟启功在一起,倒没有以上感觉,从不用担心是“如坐春风”还是“如坐秋风”,因他从来不吹什么“风”。这源于他对人生的一个认识,“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这句话下边还有潜台词,“吃上饭不容易!”
写字不分贵贱无论贫富
启功某次闲聊中对我说:“人是要吃饭的。”又说:“吃饭不容易。”说完,拿眼盯着我,似乎瞧我听懂了没有。我确实没太以为然。我想,要不讲究吃什么,上哪儿还混不出一碗饭来!启功说:“我看你没明白我的意思。”我点头。启功说:“我给你解释解释,我是说,一个人不吃饭就活不下去,所以你得吃饭。可是你虽然有这欲望,别人让不让你满足这个欲望才是根本。所以,这饭,不是你想吃就能吃上的。人家要不让你吃,你上哪儿吃?再说,就算你吃上了饭,就能吃上饱饭,好饭,吃长久了吗?可反过来说,你有再大的权势再多的钱,你也得吃饭,不吃饭你也得饿死,由这上说,你和平民百姓也没什么不同。你今天也许吃得饱,吃得好,明天也许就饿坏了,饿死了。所以我说谁也别看不起谁,贫富贵贱从这上说没什么区别。”
人这辈子,贵贱贫富河西河东,谁也说不好。启功这番话确是肺腑之言。熟悉启功的人都知道,如果不是生计实难维持,他也不至于中学没毕业就辍学“打工”,不是吃饭谋职艰难也不会有“三进辅仁”的经历。往事不堪回首,所以,他不爱回忆青少年,称作“回忆痛苦”。因为,“当年我们一家子差点没饿死!”所以,启动后来虽然有了大名和高位,却不忘本,不“把自己太当回事”。但“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这句话,细想,还是要把自己当回事。怎么当回事呢?有次空军某部的办事员来找启功,说:“我们首长让你写幅字。”启功平静地问:“我要不写,你们会不会派飞机来炸我?”对方忙说:“哪儿能哪儿能!”启功说:“那我就不写了。”
启功是书法家,当然免不了写字,他戏称“把白的写成黑的”。启功写字不分贵贱,无论贫富,所以许多接待、招待启功的司机师傅、饭店的服务员、会议的办事员都有他的字幅。上世纪90年代初,有次他去山东开会,临行前,他对随行的人说:“咱们到了那儿,光写字不开会不行,光开会不写字人家也不会饶过咱们。怎么办呢?咱俩提前三天走,到那儿提前把字写出来。谁求字,你登记一下,到时候一落款,齐活儿。这样开会、写字两不误。登记时,你掌握两条,一是求字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尤其是服务员、办事员,只要张嘴,咱们就送;其二,属于领导干部的必须本人亲自来要,秘书、办公室主任或其他人代求的一律不给。这样做不是有什么目的,咱们是避嫌。避行贿之嫌,避拍马之嫌。”于是,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启功写了一百三十多幅,就这样,还不够。所以在会议间隙,启功又写了—些。
立身处事的两个原则
启功也常以写字助人,如看病、上学、上幼儿园等等。但有些人也由此打上了启功的主意。如某回有人敲门,启功开门一看,门口一个衣着朴素表情忠厚的中年人非要进屋说话,启功说,有话你就在门口说。正僵持着,来人忽然双膝一跪涕泪交流地哀求,求您老救救我。启功一问,他说他父亲肝癌晚期,已报病危。老人家一生不好别的,就好写字,在农村当了一辈子小学教师,除了教书就是练字,还就练您那字。农村人,穷,买不起,父亲一直想有您一幅字,您能不能给写一幅,让我父亲去世前了一个心愿?来人边说边哭,还突然趴在地上捣蒜般磕起头来。启功心一软,写给他了,来人千恩万谢地走了。没想到启功的一个老学生这时来看启功,走到门口,正碰上刚才要字那人对他一个候在楼外的同伴说,我终于把老头儿的字弄到手了!老学生上楼跟启功一说,启功大怒,伸手拿电话,要报警。后来我和启功说到这事,曾问他后不后晦,启功是这样说的:“从他骗我这儿说,我当然生气,必然看悔。但从另一方面说,我照我的信仰做事。他说要尽孝报父母恩,这是善事善行,应当帮忙。我做了,也应该。打从这上说,我也不后悔。”
上面看似件小事,却显出启功立身处事的两个原则:第一是善。即便一时被人所欺,仍不变初衷。因为行善,不仅对他人,也是对自己;不仅对一人,也是对众生;不仅行一时,也是行一世。第二是孝。而孝又是善的根本。启功的母亲和姑姑将启动拉扯成人,舐犊情深,却从不溺爱,管束十分严厉。当年甚至对已年过四旬,身为副教授的启功,稍有不悦,抄起掸子就打。而启功则毕恭毕敬地说:“奶奶,等儿子把眼镜摘了,静等受打。”(满族人称母亲为“额娘”,民国后大都改称“奶奶”。)孝敬、行善、诗书一生,贯穿了启功的始终。启功以“坚净”名其居,以“浮光掠影”命其楼,细细玩味,意蕴甚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便不再相信这世上有伟人、圣人、完人,我只相信令我尊敬的人。这其中,启功是一位。论原因,是因为他不忘过去而有济世之心,不忘大众而有助人之德,不忘古训而有涌泉之举。又在于,他不论出身如何,后来如何,一直把自己视做普通人。因此,我敬重作为普通人的启功,愿为他写下这些文字。
邢大军据《文汇读书周报》陆昕/文整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原本寻常而因某些机缘忽然一夜成名、一步登天或一夜暴富的人们,一下子“抖”了起来!有些人在面对寻常百姓时,会给人一种自上而下的威严,又稍带几分温柔的怜悯;又有些人看去谈笑风生毫无架势却又不知何故突然假你以颜色,使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便只是向上攀升了一小步,或仅是发了一点小财,有些人的外观也忽然大变,不论年纪少长,那本来轻捷迅疾的步伐突变为板滞凝重,原本笑口常开的嘴巴也威严地闭拢,甚至连他们鼻中呼出吸入的空气都显得那么有分量,那么沉重!这自然不能不让人避而远之。不过跟启功在一起,倒没有以上感觉,从不用担心是“如坐春风”还是“如坐秋风”,因他从来不吹什么“风”。这源于他对人生的一个认识,“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这句话下边还有潜台词,“吃上饭不容易!”
写字不分贵贱无论贫富
启功某次闲聊中对我说:“人是要吃饭的。”又说:“吃饭不容易。”说完,拿眼盯着我,似乎瞧我听懂了没有。我确实没太以为然。我想,要不讲究吃什么,上哪儿还混不出一碗饭来!启功说:“我看你没明白我的意思。”我点头。启功说:“我给你解释解释,我是说,一个人不吃饭就活不下去,所以你得吃饭。可是你虽然有这欲望,别人让不让你满足这个欲望才是根本。所以,这饭,不是你想吃就能吃上的。人家要不让你吃,你上哪儿吃?再说,就算你吃上了饭,就能吃上饱饭,好饭,吃长久了吗?可反过来说,你有再大的权势再多的钱,你也得吃饭,不吃饭你也得饿死,由这上说,你和平民百姓也没什么不同。你今天也许吃得饱,吃得好,明天也许就饿坏了,饿死了。所以我说谁也别看不起谁,贫富贵贱从这上说没什么区别。”
人这辈子,贵贱贫富河西河东,谁也说不好。启功这番话确是肺腑之言。熟悉启功的人都知道,如果不是生计实难维持,他也不至于中学没毕业就辍学“打工”,不是吃饭谋职艰难也不会有“三进辅仁”的经历。往事不堪回首,所以,他不爱回忆青少年,称作“回忆痛苦”。因为,“当年我们一家子差点没饿死!”所以,启动后来虽然有了大名和高位,却不忘本,不“把自己太当回事”。但“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这句话,细想,还是要把自己当回事。怎么当回事呢?有次空军某部的办事员来找启功,说:“我们首长让你写幅字。”启功平静地问:“我要不写,你们会不会派飞机来炸我?”对方忙说:“哪儿能哪儿能!”启功说:“那我就不写了。”
启功是书法家,当然免不了写字,他戏称“把白的写成黑的”。启功写字不分贵贱,无论贫富,所以许多接待、招待启功的司机师傅、饭店的服务员、会议的办事员都有他的字幅。上世纪90年代初,有次他去山东开会,临行前,他对随行的人说:“咱们到了那儿,光写字不开会不行,光开会不写字人家也不会饶过咱们。怎么办呢?咱俩提前三天走,到那儿提前把字写出来。谁求字,你登记一下,到时候一落款,齐活儿。这样开会、写字两不误。登记时,你掌握两条,一是求字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尤其是服务员、办事员,只要张嘴,咱们就送;其二,属于领导干部的必须本人亲自来要,秘书、办公室主任或其他人代求的一律不给。这样做不是有什么目的,咱们是避嫌。避行贿之嫌,避拍马之嫌。”于是,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启功写了一百三十多幅,就这样,还不够。所以在会议间隙,启功又写了—些。
立身处事的两个原则
启功也常以写字助人,如看病、上学、上幼儿园等等。但有些人也由此打上了启功的主意。如某回有人敲门,启功开门一看,门口一个衣着朴素表情忠厚的中年人非要进屋说话,启功说,有话你就在门口说。正僵持着,来人忽然双膝一跪涕泪交流地哀求,求您老救救我。启功一问,他说他父亲肝癌晚期,已报病危。老人家一生不好别的,就好写字,在农村当了一辈子小学教师,除了教书就是练字,还就练您那字。农村人,穷,买不起,父亲一直想有您一幅字,您能不能给写一幅,让我父亲去世前了一个心愿?来人边说边哭,还突然趴在地上捣蒜般磕起头来。启功心一软,写给他了,来人千恩万谢地走了。没想到启功的一个老学生这时来看启功,走到门口,正碰上刚才要字那人对他一个候在楼外的同伴说,我终于把老头儿的字弄到手了!老学生上楼跟启功一说,启功大怒,伸手拿电话,要报警。后来我和启功说到这事,曾问他后不后晦,启功是这样说的:“从他骗我这儿说,我当然生气,必然看悔。但从另一方面说,我照我的信仰做事。他说要尽孝报父母恩,这是善事善行,应当帮忙。我做了,也应该。打从这上说,我也不后悔。”
上面看似件小事,却显出启功立身处事的两个原则:第一是善。即便一时被人所欺,仍不变初衷。因为行善,不仅对他人,也是对自己;不仅对一人,也是对众生;不仅行一时,也是行一世。第二是孝。而孝又是善的根本。启功的母亲和姑姑将启动拉扯成人,舐犊情深,却从不溺爱,管束十分严厉。当年甚至对已年过四旬,身为副教授的启功,稍有不悦,抄起掸子就打。而启功则毕恭毕敬地说:“奶奶,等儿子把眼镜摘了,静等受打。”(满族人称母亲为“额娘”,民国后大都改称“奶奶”。)孝敬、行善、诗书一生,贯穿了启功的始终。启功以“坚净”名其居,以“浮光掠影”命其楼,细细玩味,意蕴甚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便不再相信这世上有伟人、圣人、完人,我只相信令我尊敬的人。这其中,启功是一位。论原因,是因为他不忘过去而有济世之心,不忘大众而有助人之德,不忘古训而有涌泉之举。又在于,他不论出身如何,后来如何,一直把自己视做普通人。因此,我敬重作为普通人的启功,愿为他写下这些文字。
邢大军据《文汇读书周报》陆昕/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