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活动是无声的语言”。心理描写是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活动的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够直接写出人物的七情六欲,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在作品中,心理描写往往是与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结合起来,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心理描写是写人物“怎么想”,直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散地进行描写,这种情况比较多;另一种情况是独立地大篇幅地集中描写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穿插使用多种心理描写方法。高爾基的长篇小说《母亲》的最后一章,就是突出的代表。《母亲》最后一章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塑造突出主人公——尼洛夫娜形象的重要篇幅。为了突出母亲从普通劳动妇女到一个坚强的革命者的转变历程,交错集中地使用了五种常用的心理描写方法,即心理剖析、内心独白、环境衬托、动作暗示、梦境幻觉等。
心理剖析。所谓的心理剖析就是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进行剖析、评价,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体现人物的思想变化。“强烈的灾祸的预感使她想起这个人曾经在她面前再现过两次……他们认识她,她被盯住了,这是很明白的。”“他的眼光接触到一道没有精神的胆怯的视线。后来脑子闪过了雷宾的脸。几秒钟的动摇好像使她更坚定了,心也跳得比较平稳起来。”在这里,表现了母亲当时当地的激烈的思想波动,突出思想变化的过程,行文上比较自由。这种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手法,必须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写谁像谁,要写出“这一个”。同时必须钻到作品中人物的心里去,设身处地想一想,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强安到人物的心里去,越俎代庖就会损害人物形象。
内心独白。它犹如电影中人物思索时的画外音,把人物的思想活动全部表现出来。“‘完蛋了吗’母亲问自己道。他接着就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吧……’”“‘那么带了箱子逃吗?……赶快跑!……’她立刻觉得振作起来,她把主意完全打定之后,又添上一句:‘不要给儿子丢脸!没有人害怕。’”等等一系列内心独白,十分细腻而又真实地体现了母亲由动摇到坚定的心理过程。语调生动,“言”如其人,“言”为心声,把母亲的心里完全地剖示给读者看,有利于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这种心理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围绕客观情势而产生的“思索”,比语言描写更真实,更深刻,合乎生活逻辑,不要人为的制造心理活动不要为写“心理”而写心理,要避免无病呻吟的虚假现象。
环境衬托。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指那些和人物发生直接联系的客观外界条件的描写,用以烘托人物性格,立足点放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写明环境,写实人,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她的身体……”“肮脏的被煤烟熏黑了的三等候车室里面已经挤着许多人……”由环境衬托出人物的主观感受,衬托出母亲到车站接受任务时紧张心理。人物描写中,切莫把环境当成膏药,随意乱贴到作品中去,更不要把它当成装饰品。写环境要想到人,要为人着想,要为人服务,才能起到衬托作用,才能突出人物性格。
动作暗示。“言为心声,行为意表”,作者用“不由自主”的动作揭示人物内心隐蔽活动的心理描写手法。“母亲用手摸了摸箱子冰冷的皮,将臂肘靠在上面,很满意地望着大家。”“母亲不慌不忙地走到凳子跟前,小心地慢慢坐下去……”母亲接到传单后那种高兴难以抑制的热情及小心谨慎的心理,由“不由自主”的动作揭示出来。“此时无声胜有声”,抓住人物不寻常的举动,为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服务。但必须“行不离谱”,人物的“不由自主”的动作,并不等于作者的无意识的乱说乱动,要精心设计,才能描写出这种寓含深刻的一举一动,达到巧妙真实地揭示人物心灵深处秘密的效果。
梦境幻觉。梦幻是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处境密切相关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直接跟人物的内心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这些想法好像烧痛了她,剧烈地刺激她的头脑,好像一根根燃烧着的绳子抽打着她的心……”“母亲觉得,有种敌对的力量执拗地紧紧抓住他,紧压着她的肩膀和胸部,玷辱她,使她陷在死一般恐怖里。”这些幻觉体现出处于动摇中的母亲,极度痛苦的心情。梦境幻觉是现实的折光,作家借住梦幻来抒写真情,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的一种特殊手法,比直接抒情刻画更动人,更能增添作品的抒情和浪漫色彩。在写作中必须紧扣人物处境心理,才能把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活动和精神状态揭示出来。
总之,人物的心理描写的手法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手法,都必须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精神的特征来描写。《母亲》的最后一章是集中综合运用心理描写手法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文学作品的主要描写对象是人,写人的关键是突出人物性格,而心理描写是突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很好地掌握它,才能深入地理解或刻画人物形象。
★作者通联:黑龙江同江市第一中学。
心理描写是写人物“怎么想”,直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散地进行描写,这种情况比较多;另一种情况是独立地大篇幅地集中描写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穿插使用多种心理描写方法。高爾基的长篇小说《母亲》的最后一章,就是突出的代表。《母亲》最后一章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塑造突出主人公——尼洛夫娜形象的重要篇幅。为了突出母亲从普通劳动妇女到一个坚强的革命者的转变历程,交错集中地使用了五种常用的心理描写方法,即心理剖析、内心独白、环境衬托、动作暗示、梦境幻觉等。
心理剖析。所谓的心理剖析就是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进行剖析、评价,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体现人物的思想变化。“强烈的灾祸的预感使她想起这个人曾经在她面前再现过两次……他们认识她,她被盯住了,这是很明白的。”“他的眼光接触到一道没有精神的胆怯的视线。后来脑子闪过了雷宾的脸。几秒钟的动摇好像使她更坚定了,心也跳得比较平稳起来。”在这里,表现了母亲当时当地的激烈的思想波动,突出思想变化的过程,行文上比较自由。这种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手法,必须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写谁像谁,要写出“这一个”。同时必须钻到作品中人物的心里去,设身处地想一想,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强安到人物的心里去,越俎代庖就会损害人物形象。
内心独白。它犹如电影中人物思索时的画外音,把人物的思想活动全部表现出来。“‘完蛋了吗’母亲问自己道。他接着就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吧……’”“‘那么带了箱子逃吗?……赶快跑!……’她立刻觉得振作起来,她把主意完全打定之后,又添上一句:‘不要给儿子丢脸!没有人害怕。’”等等一系列内心独白,十分细腻而又真实地体现了母亲由动摇到坚定的心理过程。语调生动,“言”如其人,“言”为心声,把母亲的心里完全地剖示给读者看,有利于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这种心理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围绕客观情势而产生的“思索”,比语言描写更真实,更深刻,合乎生活逻辑,不要人为的制造心理活动不要为写“心理”而写心理,要避免无病呻吟的虚假现象。
环境衬托。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指那些和人物发生直接联系的客观外界条件的描写,用以烘托人物性格,立足点放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写明环境,写实人,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她的身体……”“肮脏的被煤烟熏黑了的三等候车室里面已经挤着许多人……”由环境衬托出人物的主观感受,衬托出母亲到车站接受任务时紧张心理。人物描写中,切莫把环境当成膏药,随意乱贴到作品中去,更不要把它当成装饰品。写环境要想到人,要为人着想,要为人服务,才能起到衬托作用,才能突出人物性格。
动作暗示。“言为心声,行为意表”,作者用“不由自主”的动作揭示人物内心隐蔽活动的心理描写手法。“母亲用手摸了摸箱子冰冷的皮,将臂肘靠在上面,很满意地望着大家。”“母亲不慌不忙地走到凳子跟前,小心地慢慢坐下去……”母亲接到传单后那种高兴难以抑制的热情及小心谨慎的心理,由“不由自主”的动作揭示出来。“此时无声胜有声”,抓住人物不寻常的举动,为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服务。但必须“行不离谱”,人物的“不由自主”的动作,并不等于作者的无意识的乱说乱动,要精心设计,才能描写出这种寓含深刻的一举一动,达到巧妙真实地揭示人物心灵深处秘密的效果。
梦境幻觉。梦幻是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处境密切相关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直接跟人物的内心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这些想法好像烧痛了她,剧烈地刺激她的头脑,好像一根根燃烧着的绳子抽打着她的心……”“母亲觉得,有种敌对的力量执拗地紧紧抓住他,紧压着她的肩膀和胸部,玷辱她,使她陷在死一般恐怖里。”这些幻觉体现出处于动摇中的母亲,极度痛苦的心情。梦境幻觉是现实的折光,作家借住梦幻来抒写真情,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的一种特殊手法,比直接抒情刻画更动人,更能增添作品的抒情和浪漫色彩。在写作中必须紧扣人物处境心理,才能把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活动和精神状态揭示出来。
总之,人物的心理描写的手法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手法,都必须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精神的特征来描写。《母亲》的最后一章是集中综合运用心理描写手法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文学作品的主要描写对象是人,写人的关键是突出人物性格,而心理描写是突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很好地掌握它,才能深入地理解或刻画人物形象。
★作者通联:黑龙江同江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