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笔者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内容如下:
“某师公开课,听者可谓高朋满座,课前小息三二分,发给听者人手一份教案,教案和教学过程让人目瞪口呆,现例举一二,以飨读者:一、教学流程时间细到分秒。二、发言套路如同模型,与案无异。三、某生答题后有疑问,内容真实,且有价值,但超越本课范围,师者无备案,故无以答,众生面,脸速绯红,急日:本课不谈这个,学生索知无趣,不再语。四、快下课,师者有些教学任务尚未完,可生者回答则滔滔不绝,师双手一拍‘停’,曰:‘为不拖堂’,生怒止。”
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正被各地中学普遍采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等。但在实际课堂教学操作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必要总结一下,供各位同仁思考。
1 简单内容复杂化的多。现在,只要说是探究性历史公开课的,不论级别是校级的、县级的、市级的,还是其它级别的,不论授课内容是新授课、讲评课,还是复习课,不管是多么简单的内容,老师一定得准备音乐、图片等大量的资料,然后在课上展示,再加上多提问几个学生。不管学生理解与否,也不管学生记了多少,反正,只要課堂热热闹闹就行。有时,即使所讲史实和结论就是书上的那几句话,但老师一定得要同学再说出个一二三不可,否则就好象有悖于探究性历史课的内涵了似的。这样,简单内容复杂化,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课堂效率。
2 把探究性历史课变成材料解析题的课多。探究的过程是必须先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目的,搜集哪些材料、怎样运用、理解材料这全是探究者的事情,最终得出什么结论也是不确定的。但在一些探究性的历史课上,我们看到的都是材料是预先给定的,问题也是预先设定好的,学生不过根据从材料中收集的有关信息加以证明或回答,而不能随意超出所给定的材料和问题之外。这种做法是因为老师把探究性学习理解为就是提供一些历史材料,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答而已。
3 装模作样、虚假的讨论多。探究不就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吗?于是在课上,老师便叫学生在读书的前提下提问题,有时学生能提点问题,有时又提不出问题,还有时提的问题不着边际,于是为了推进教学进度,老师便把课前准备好的问题一个接一用多媒体展出,让学生分桌或分组进行讨论。可是由于学生对此问题没有任何准备,或者还没有思考充分,因而很难发起讨论,气氛显得异常沉闷、冷清。老师显得非常着急,不断催促学生大点声音抓紧讨论,学生迫不得已,便装模作样地头前后左右转转,叽叽喳喳地混说一气,没几分钟,老师说停,让学生说说结论,学生不是站在那儿无所适从,就是再从书本上找到结论朗读一番。
4 虚假的研究成果多。曾经听过几个所谓名师的探究性教学公开课,都是在本校自己所带班级,那课上得真如行云流水、如鱼得水,学生与老师的配合默契程度达到了极至。老师问到哪,学生答到哪,老师要什么样的答案,学生就给的是什么答案,岂不知,这些都是预先安排好了的。说实话,这些问题答得的确精彩:辞藻华丽,语言优美,感情充沛,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引经据典,有理有据,言之凿凿。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让人惊叹,但这些成果并非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后探讨所得出的,而是直接由老师代劳、加工的。之所以这样做,仅仅是为了使这堂探究性的公开课上得热闹、上得精彩、上得有“水准”而已。所以这堂课听完后,很多老师最大的感慨是师生配合太好了、人家学生的水平太高了、自己教的学生素质太低了。
5 完不成当堂教学任务的多。作为老师都知道,每一堂课都有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但作为一堂探究性的历史课,教师课上都会展示大量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去阅读、归纳、提问、讨论和总结。因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下,要高中生为一堂历史课去搜集整理材料,不仅受条件的限制,而且在时间上也不允许。因为肚里没货,所以当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课堂气氛总是显得那么沉闷,老师总是不得不点名请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站起来后要么是乱说一通,要么就是站在那儿瞠目结舌,只要课上出现这种情况两三次,立刻就会打乱老师的教学进度安排。以后老师不得不加快进度,很多问题讲得不深不透,甚至有的问题就是老师自问自答,结果表面上是完成了教学内容,实际上根本未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所以很多探究性的课堂教学都是显得前松后紧,甚至靠拖堂把内容上完。
6 上完课后学生的怨言多。曾经听过一堂讲授《太平天国运动》一节内容的探究性历史公开课,那堂课的确很好,其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内容的一个历史剧表演。背景是1853年冬天的某日,天京街头出现了太平天国的一告示:《天朝田亩制度》(贴在黑板上),很多同学扮演行人纷纷上前围观。一名同学扮演太平天国的小官吏,三名同学分别扮演农民甲、农民乙和农民丙,就《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展开了一段精彩的对话。学生表演得很投入,博得了听课老师和同学的阵阵掌声。这个表演成了一堂课的亮点和最成功之处。不想在课后与表演的同学交谈时,同学们都是口出怨言,都说为了这几分钟的表演,牺牲的太多了,用了好几个晚上进行排练,很多语、数、外作业都未完成,历史老师布置的任务是圆满完成了,下面我们就等着其他科目的老师批评了。当时他们想赖着不演的,但历史老师说这是一个义务,它关系到班级和学校的荣誉问题。我问你们平时课上也经常进行历史剧表演吗?同学们都笑了:我们表演得对话都是历史老师设计好的,他也没有这个时间啊,今天的表演仅为了你们听课而已。都这样上,我们就都成表演系学生了,其它科目还有空学吗?
7 运用电教媒体的太滥、太多。适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也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但笔者单位由于新配备了一批电教媒体设备,老师配备了电脑。一上公开课,老师必采用多种媒体教学:录音、录相、投影,轮番上阵,频繁切换。这样,课堂热热闹闹,但学生无暇思考,能力就无法得以培养了,最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8 模仿先进教学模式的多。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可能看课堂实录太多、外出参观学习太多,在公开课上便模仿某种先进教学模式。当然,先进教学模式可以用来借鉴,学习其精髓对教学会有益处。但要考虑到自身的教学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是否需要,不能盲目模仿,否则自己的教学特点就无法体现,就可能是“东施效颦”,反而效果不佳,更不利于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探究性历史公开课上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根本原因是当今应试教育所至:其次是老师作秀的恶果。这样长期下去,只能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厌恶和畏惧心理,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历史公开课的探究性只能流于形式。因此,请广大同仁对以上不良做法予以重视。
“某师公开课,听者可谓高朋满座,课前小息三二分,发给听者人手一份教案,教案和教学过程让人目瞪口呆,现例举一二,以飨读者:一、教学流程时间细到分秒。二、发言套路如同模型,与案无异。三、某生答题后有疑问,内容真实,且有价值,但超越本课范围,师者无备案,故无以答,众生面,脸速绯红,急日:本课不谈这个,学生索知无趣,不再语。四、快下课,师者有些教学任务尚未完,可生者回答则滔滔不绝,师双手一拍‘停’,曰:‘为不拖堂’,生怒止。”
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正被各地中学普遍采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等。但在实际课堂教学操作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必要总结一下,供各位同仁思考。
1 简单内容复杂化的多。现在,只要说是探究性历史公开课的,不论级别是校级的、县级的、市级的,还是其它级别的,不论授课内容是新授课、讲评课,还是复习课,不管是多么简单的内容,老师一定得准备音乐、图片等大量的资料,然后在课上展示,再加上多提问几个学生。不管学生理解与否,也不管学生记了多少,反正,只要課堂热热闹闹就行。有时,即使所讲史实和结论就是书上的那几句话,但老师一定得要同学再说出个一二三不可,否则就好象有悖于探究性历史课的内涵了似的。这样,简单内容复杂化,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课堂效率。
2 把探究性历史课变成材料解析题的课多。探究的过程是必须先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目的,搜集哪些材料、怎样运用、理解材料这全是探究者的事情,最终得出什么结论也是不确定的。但在一些探究性的历史课上,我们看到的都是材料是预先给定的,问题也是预先设定好的,学生不过根据从材料中收集的有关信息加以证明或回答,而不能随意超出所给定的材料和问题之外。这种做法是因为老师把探究性学习理解为就是提供一些历史材料,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答而已。
3 装模作样、虚假的讨论多。探究不就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吗?于是在课上,老师便叫学生在读书的前提下提问题,有时学生能提点问题,有时又提不出问题,还有时提的问题不着边际,于是为了推进教学进度,老师便把课前准备好的问题一个接一用多媒体展出,让学生分桌或分组进行讨论。可是由于学生对此问题没有任何准备,或者还没有思考充分,因而很难发起讨论,气氛显得异常沉闷、冷清。老师显得非常着急,不断催促学生大点声音抓紧讨论,学生迫不得已,便装模作样地头前后左右转转,叽叽喳喳地混说一气,没几分钟,老师说停,让学生说说结论,学生不是站在那儿无所适从,就是再从书本上找到结论朗读一番。
4 虚假的研究成果多。曾经听过几个所谓名师的探究性教学公开课,都是在本校自己所带班级,那课上得真如行云流水、如鱼得水,学生与老师的配合默契程度达到了极至。老师问到哪,学生答到哪,老师要什么样的答案,学生就给的是什么答案,岂不知,这些都是预先安排好了的。说实话,这些问题答得的确精彩:辞藻华丽,语言优美,感情充沛,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引经据典,有理有据,言之凿凿。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让人惊叹,但这些成果并非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后探讨所得出的,而是直接由老师代劳、加工的。之所以这样做,仅仅是为了使这堂探究性的公开课上得热闹、上得精彩、上得有“水准”而已。所以这堂课听完后,很多老师最大的感慨是师生配合太好了、人家学生的水平太高了、自己教的学生素质太低了。
5 完不成当堂教学任务的多。作为老师都知道,每一堂课都有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但作为一堂探究性的历史课,教师课上都会展示大量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去阅读、归纳、提问、讨论和总结。因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下,要高中生为一堂历史课去搜集整理材料,不仅受条件的限制,而且在时间上也不允许。因为肚里没货,所以当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课堂气氛总是显得那么沉闷,老师总是不得不点名请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站起来后要么是乱说一通,要么就是站在那儿瞠目结舌,只要课上出现这种情况两三次,立刻就会打乱老师的教学进度安排。以后老师不得不加快进度,很多问题讲得不深不透,甚至有的问题就是老师自问自答,结果表面上是完成了教学内容,实际上根本未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所以很多探究性的课堂教学都是显得前松后紧,甚至靠拖堂把内容上完。
6 上完课后学生的怨言多。曾经听过一堂讲授《太平天国运动》一节内容的探究性历史公开课,那堂课的确很好,其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内容的一个历史剧表演。背景是1853年冬天的某日,天京街头出现了太平天国的一告示:《天朝田亩制度》(贴在黑板上),很多同学扮演行人纷纷上前围观。一名同学扮演太平天国的小官吏,三名同学分别扮演农民甲、农民乙和农民丙,就《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展开了一段精彩的对话。学生表演得很投入,博得了听课老师和同学的阵阵掌声。这个表演成了一堂课的亮点和最成功之处。不想在课后与表演的同学交谈时,同学们都是口出怨言,都说为了这几分钟的表演,牺牲的太多了,用了好几个晚上进行排练,很多语、数、外作业都未完成,历史老师布置的任务是圆满完成了,下面我们就等着其他科目的老师批评了。当时他们想赖着不演的,但历史老师说这是一个义务,它关系到班级和学校的荣誉问题。我问你们平时课上也经常进行历史剧表演吗?同学们都笑了:我们表演得对话都是历史老师设计好的,他也没有这个时间啊,今天的表演仅为了你们听课而已。都这样上,我们就都成表演系学生了,其它科目还有空学吗?
7 运用电教媒体的太滥、太多。适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也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但笔者单位由于新配备了一批电教媒体设备,老师配备了电脑。一上公开课,老师必采用多种媒体教学:录音、录相、投影,轮番上阵,频繁切换。这样,课堂热热闹闹,但学生无暇思考,能力就无法得以培养了,最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8 模仿先进教学模式的多。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可能看课堂实录太多、外出参观学习太多,在公开课上便模仿某种先进教学模式。当然,先进教学模式可以用来借鉴,学习其精髓对教学会有益处。但要考虑到自身的教学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是否需要,不能盲目模仿,否则自己的教学特点就无法体现,就可能是“东施效颦”,反而效果不佳,更不利于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探究性历史公开课上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根本原因是当今应试教育所至:其次是老师作秀的恶果。这样长期下去,只能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厌恶和畏惧心理,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历史公开课的探究性只能流于形式。因此,请广大同仁对以上不良做法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