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过度教育带来了就业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等关系,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诸多的就业社团应运而生。文章从社会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以南京大学研究生就业社团团员为样本,定量研究就业社团求职渠道的影响与就业能力的关系、就业社团求职心理影响和就业能力的关系、就业社团对个人素质与能力的影响和就业能力的关系。总结了完善研究生就业社团的建议,包括精准定位学生的需求,寻求提升社团能力的突破点,搭建正式就业信息库,服务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全面的校友体系,增强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计数据,从2000年到2012年,每年硕士毕业生人数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十年来,毕业生人数从5万上涨到了近45万,几乎增长了10倍。2014年4月,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别在学校网站上发布了2013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这是教育部首次组织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别选取江苏和上海的几所高校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对比各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年终就业率(图1),可以发现各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就业率差异并不明显,有的高校本科生就业率甚至高于研究生就业率,研究生学历在就业市场中已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为了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就业社团应运而生,上海市2008年统计大学生社团就有2883个,其中创业、就业类社团101个,总数目比2006年增长了37% 。
但是在研究生就业难的当下,就业创业类社团作为毕业生信息交流的桥梁,社团成员实践的平台,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正确的导向作用,不仅帮助了高年级同学的就业,也提升了低年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参与就业社团以增加研究生的求职渠道或是提升研究生的能力素质,同时挖掘就业社团的问题并使得就业社团能够更好地为研究生就业服务都是了解就业能力的中心点,因此就业社团参与的研究对于对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社团的关系问题上,目前针对研究生领域的研究还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一般都是从就业社团的角度研究其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技巧、就业意识等方面的影响,缺乏对于研究生就业社团本身的结构分析和就业社团带给成员的影响与就业能力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因此,本文希望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角度,对就业社团的参与带给成员的影响因素以及就业社团带给成员的影响因素与就业能力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框架。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说,就业社团能够提供学生与不同企业进行接触,使得社团成员提前了解职场环境、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来看,一方面,由于就业社团本身以“更好地就业”为核心展开,故成员在一进入就业社团后就会强化对于就业的认识,在逐步的强化对于就业的认识过程中,自身的求职心理就会明显增强。另一方面,求职技巧、求职准备意识、通用能力也在就业社团中得到了直接的锻炼和提升。基于此,我们初步构建了以下假设模型图,并综合现有研究,选择了研究生的人口学特征、社团参与度作为影响因素来分析。(图2):
(二)理论假设。一是社会资本维度。早在1973年,格拉诺维特对社会资本影响求职渠道进行研究的是格拉诺维特,对于求职渠道的选择,或者说对于“关系”的渠道利用来说更有效率,这就是被称为“弱关系力量假设”。研究发现,人情关系越强,求职者完成求职目标的成功率就越高。从体制内和体制外工作角度对求职渠道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非正式求职渠道实质上的利用率比我们想象得要高。围绕求职展开的社团成员,往往更早地接触求职信息,具有较强实习意识,实习资源在社团内部很容易形成传承与共享的局面。由此,我们提出
H1a:参与就业社团和实习信息渠道的拓宽呈正相关
H1b:实习渠道的拓宽和就业能力呈正相关
H1c:实习次数和就业能力呈正相关
二是人力资本维度。从求职心理和就业能力的关系来看,就业社团使得其社团成员更具有强力的求职内在动机,其良好的就业氛围对于就业社团成员的求职心理刺激较大。模仿行为是榜样作用的主要环节,而价值观内化是榜样作用的终极目,在就业社团中,榜样作用也实际存在。参与研究生社团组织热情高、规模大的现象,还要归功于归属感的重要作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可能完成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对一个研究生来说,参加社团组织不仅仅在于是否发展了自己的兴趣、是否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对所参加的社团是否有归属感。
H2a:内在动机带来的影响和就业能力呈正相关
H2b:榜样作用带来的影响和就业能力呈正相关
H2c:归属感带来的影响和就业能力呈正相关
从个人素质与能力提升和就业能力的关系来看,在求职准备过程中,对于学生职业规划、面试技能以及简历制作上的正向作用,而在求职过程中,这些实际上是基础而关键的。就业类社团中对于求职准备意识的正确形成,在就业类讲座和就业类经验分享交流会上实际上能够充分得到体现。就业类社团本身成员能够享受到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培训,提高与就业相关的能力;在校内组织、策划各类社团活动,锻炼成员的组织、协调、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开展职业调查、进行生涯人物访谈,提高职业意识和对职场的了解;加强和用人单位、校友等的联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H3a:求職技能和就业能力呈正相关
H3b:求职准备意识和就业能力呈正相关
H3c:通用能力和就业能力呈正相关
二、变量设计与样本研究
(一)变量设计。一是就业能力。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为关键词在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搜出的文献中,筛选了其中的19份,针对这些要素形成了问卷中的《就业能力自测量表》。该量表包括自我发展、人际沟通、就业自信、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五个维度,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进行计分,1代表极差、5代表极好。另外,加入了offer起薪和offer满意度作为因变量,侧面体现了就业能力。这两个变量都分为了5个选择等级。 二是人口学特征。包括:(1)性别:男性编码为1,女性编码为0;(2)毕业年份;(3)专业:经管类编码为1、文科类为2、理工类为3。
三是社团参与度。包括(1)是否参与社团,是编码为1,否编码为0;(2)社团的参与角色从普通成员、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到主席团成员分别编码为1-4;(3)参与部门从CRAD、PRAD、HRD、EAD、P&G分别编码为1-5。
四是實习渠道。包括(1)是否参加实习,是编码为1,否编码为0;(2)实习的次数从1、2、3-5和5次以上分别编码1-4;(3)实习渠道个数总共包括6个、正式工作渠道个数总共包括4个。
五是求职心理及个人能力与素质。根据现有文献以及对于南京大学研究生就业社团成员访谈所获取的一些关于求职心理影响和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影响内容,形成了《就业社团带来求职心理影响程度的评价》和《就业社团中能力锻炼状况》的量表。(表1、表2)对内在动机、榜样作用、归属感、求职技能、求职准备意识、通用能力六种因素进行1-5编码,1为极差,5为极好。
(二)研究样本。问卷调查对象主要针对已经毕业的或者已签三方未毕业的南京大学研究生,参加就业社团和未参加就业社团者平均发放问卷,主要在南京大学已毕业学生群和就业社团QQ群内部发起,共回收170份问卷,其中8份由于数据缺失较为严重,故被剔除,形成了162份有效问卷进入数据分析。调查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差异性分析。就参与就业社团是否对就业能力产生影响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表4)。
通过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方差齐行检验中,方差齐性p=0.129>0.05,方差齐性,均值T检验的p值采用方差相等的结果,即p=0.075(双侧),单侧结果为p(单侧)=0.0375<0.05,结果显示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即参加社团的同学的自身就业能力明显高于不参加社团的同学。
2.相关系数分析。从就业能力、offer薪酬和offer满意度三个角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5)可知,实习渠道的个数与就业能力呈一定的相关性,H1b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内在动机、归属感p值均小于0.001,榜样作用p值小于0.01,且系数均为正数,呈正相关,支持了H2所有假设;而求职技巧、求职准备意识、通用能力p值均小于0.001,相关显著,且均呈正相关,支持了H3所有假设。
(二)层次回归结果。在层次回归中分别以就业能力和offer起薪作为因变量,内在动机、榜样作用、归属感、求职技巧、求职准备意识、通用能力和求职渠道个数、实习次数作为自变量,性别、专业、毕业年份、参与部门、在社团中的角色作为控制变量。回归模型从模型1到模型3(见表6、7),按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先后顺序,分两个次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Durbin-Watson检验值均为接近于2。
四、研究讨论与建议
我们可以发现,就业社团的参与对于研究生就业能力是的确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从社会资本角度看,参与就业社团使得研究生的人脉资源更广,拓宽了研究生的实习渠道,增加了研究生实习次数;这其中就业社团内部的实习内推成为了从社会资本角度看,就业社团所带来的最显著的贡献。
社团的参与度则是影响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社团中参与的角色,参与活动的数目都影响着自身就业能力提升的。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在社团中担任越是重要的角色,参与的活动次数越多的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广阔的圈子,实现更多的“弱关系”的利用,并且,每一次的活动组织都是对于自身组织才能、应变力、执行力等多方面的锻炼,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容易实现社会资源的拓展和自身人力资本的提升。同时,研究生就业社团带来了硕士研究生更强的求职内在动力,使得研究生能够以前辈作为榜样,树立正确的求职准备意识和良好乐观的心态;相比较通用能力,就业社团更大程度上提供了对于研究生就业的求职技巧的提升,而通用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求职心理的改善和个人能力素质的提升本身也存在着许多自身自己的相互影响。另外,希望作为创新点的归属感在回归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证明就业社团带来的归属感能够带来就业能力的提升。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建议:
(一)精准定位学生的需求,寻求提升社团能力的突破点
当今网络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空间,很多信息都能够通过网络获取,诸如简历的修改,面试的技巧,不管是从文字还是视频来看,网络资源都非常的充足。而就业类社团的活动已经形成了固化的状态,越来越多的活动只是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固定的思路和模板。应当针对校内研究生做出调查,寻求最贴近研究生需求的突破点。了解研究生从网络中无法获取的,又急需要帮助的一些突破点,才能够针对研究生的需求设计更多符合研究生期望的活动,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更好地为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服务。
(二)搭建正式就业信息库,服务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实习渠道的拓展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直观的益处,南京大学职业发展协会带给社团成员更多的实习信息,虽然这使得就业社团成员意识到信息收集的重要性,但是就业类社团并没有能够直接地扩展正式工作的求职渠道。这点来看,我们需要做的是利用新媒体网络,搭建正式就业信息平台,不仅在校生提供就业信息渠道,也为已毕业学生提供可持续的就业信息库。
(三)建设全面的校友体系,增强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人脉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财富,而在一个校园中校友人脉尤为重要,就业社团曾经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想要提升就业能力,并实现自身就业提升预期的校友们。而这些巨大的财富有可能对于临近的两届成员还能有良好的影响,但是很难有长远的、可持续的影响力。另外,随着已毕业校友工作年限的增加,他们对于就业能力的理解,对于工作的理解一定会有更深层次,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变化,这些无疑都是良好的社会资源,但是因为往届者离开校园而使得现有成员丧失了很多有效的社会资源。(作者单位为南京工业大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计数据,从2000年到2012年,每年硕士毕业生人数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十年来,毕业生人数从5万上涨到了近45万,几乎增长了10倍。2014年4月,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别在学校网站上发布了2013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这是教育部首次组织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分别选取江苏和上海的几所高校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对比各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年终就业率(图1),可以发现各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就业率差异并不明显,有的高校本科生就业率甚至高于研究生就业率,研究生学历在就业市场中已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为了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就业社团应运而生,上海市2008年统计大学生社团就有2883个,其中创业、就业类社团101个,总数目比2006年增长了37% 。
但是在研究生就业难的当下,就业创业类社团作为毕业生信息交流的桥梁,社团成员实践的平台,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正确的导向作用,不仅帮助了高年级同学的就业,也提升了低年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参与就业社团以增加研究生的求职渠道或是提升研究生的能力素质,同时挖掘就业社团的问题并使得就业社团能够更好地为研究生就业服务都是了解就业能力的中心点,因此就业社团参与的研究对于对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社团的关系问题上,目前针对研究生领域的研究还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一般都是从就业社团的角度研究其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技巧、就业意识等方面的影响,缺乏对于研究生就业社团本身的结构分析和就业社团带给成员的影响与就业能力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因此,本文希望从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角度,对就业社团的参与带给成员的影响因素以及就业社团带给成员的影响因素与就业能力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框架。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说,就业社团能够提供学生与不同企业进行接触,使得社团成员提前了解职场环境、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从人力资本的视角来看,一方面,由于就业社团本身以“更好地就业”为核心展开,故成员在一进入就业社团后就会强化对于就业的认识,在逐步的强化对于就业的认识过程中,自身的求职心理就会明显增强。另一方面,求职技巧、求职准备意识、通用能力也在就业社团中得到了直接的锻炼和提升。基于此,我们初步构建了以下假设模型图,并综合现有研究,选择了研究生的人口学特征、社团参与度作为影响因素来分析。(图2):
(二)理论假设。一是社会资本维度。早在1973年,格拉诺维特对社会资本影响求职渠道进行研究的是格拉诺维特,对于求职渠道的选择,或者说对于“关系”的渠道利用来说更有效率,这就是被称为“弱关系力量假设”。研究发现,人情关系越强,求职者完成求职目标的成功率就越高。从体制内和体制外工作角度对求职渠道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非正式求职渠道实质上的利用率比我们想象得要高。围绕求职展开的社团成员,往往更早地接触求职信息,具有较强实习意识,实习资源在社团内部很容易形成传承与共享的局面。由此,我们提出
H1a:参与就业社团和实习信息渠道的拓宽呈正相关
H1b:实习渠道的拓宽和就业能力呈正相关
H1c:实习次数和就业能力呈正相关
二是人力资本维度。从求职心理和就业能力的关系来看,就业社团使得其社团成员更具有强力的求职内在动机,其良好的就业氛围对于就业社团成员的求职心理刺激较大。模仿行为是榜样作用的主要环节,而价值观内化是榜样作用的终极目,在就业社团中,榜样作用也实际存在。参与研究生社团组织热情高、规模大的现象,还要归功于归属感的重要作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可能完成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对一个研究生来说,参加社团组织不仅仅在于是否发展了自己的兴趣、是否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对所参加的社团是否有归属感。
H2a:内在动机带来的影响和就业能力呈正相关
H2b:榜样作用带来的影响和就业能力呈正相关
H2c:归属感带来的影响和就业能力呈正相关
从个人素质与能力提升和就业能力的关系来看,在求职准备过程中,对于学生职业规划、面试技能以及简历制作上的正向作用,而在求职过程中,这些实际上是基础而关键的。就业类社团中对于求职准备意识的正确形成,在就业类讲座和就业类经验分享交流会上实际上能够充分得到体现。就业类社团本身成员能够享受到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培训,提高与就业相关的能力;在校内组织、策划各类社团活动,锻炼成员的组织、协调、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开展职业调查、进行生涯人物访谈,提高职业意识和对职场的了解;加强和用人单位、校友等的联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H3a:求職技能和就业能力呈正相关
H3b:求职准备意识和就业能力呈正相关
H3c:通用能力和就业能力呈正相关
二、变量设计与样本研究
(一)变量设计。一是就业能力。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为关键词在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搜出的文献中,筛选了其中的19份,针对这些要素形成了问卷中的《就业能力自测量表》。该量表包括自我发展、人际沟通、就业自信、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五个维度,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进行计分,1代表极差、5代表极好。另外,加入了offer起薪和offer满意度作为因变量,侧面体现了就业能力。这两个变量都分为了5个选择等级。 二是人口学特征。包括:(1)性别:男性编码为1,女性编码为0;(2)毕业年份;(3)专业:经管类编码为1、文科类为2、理工类为3。
三是社团参与度。包括(1)是否参与社团,是编码为1,否编码为0;(2)社团的参与角色从普通成员、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到主席团成员分别编码为1-4;(3)参与部门从CRAD、PRAD、HRD、EAD、P&G分别编码为1-5。
四是實习渠道。包括(1)是否参加实习,是编码为1,否编码为0;(2)实习的次数从1、2、3-5和5次以上分别编码1-4;(3)实习渠道个数总共包括6个、正式工作渠道个数总共包括4个。
五是求职心理及个人能力与素质。根据现有文献以及对于南京大学研究生就业社团成员访谈所获取的一些关于求职心理影响和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影响内容,形成了《就业社团带来求职心理影响程度的评价》和《就业社团中能力锻炼状况》的量表。(表1、表2)对内在动机、榜样作用、归属感、求职技能、求职准备意识、通用能力六种因素进行1-5编码,1为极差,5为极好。
(二)研究样本。问卷调查对象主要针对已经毕业的或者已签三方未毕业的南京大学研究生,参加就业社团和未参加就业社团者平均发放问卷,主要在南京大学已毕业学生群和就业社团QQ群内部发起,共回收170份问卷,其中8份由于数据缺失较为严重,故被剔除,形成了162份有效问卷进入数据分析。调查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差异性分析。就参与就业社团是否对就业能力产生影响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表4)。
通过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方差齐行检验中,方差齐性p=0.129>0.05,方差齐性,均值T检验的p值采用方差相等的结果,即p=0.075(双侧),单侧结果为p(单侧)=0.0375<0.05,结果显示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即参加社团的同学的自身就业能力明显高于不参加社团的同学。
2.相关系数分析。从就业能力、offer薪酬和offer满意度三个角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5)可知,实习渠道的个数与就业能力呈一定的相关性,H1b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内在动机、归属感p值均小于0.001,榜样作用p值小于0.01,且系数均为正数,呈正相关,支持了H2所有假设;而求职技巧、求职准备意识、通用能力p值均小于0.001,相关显著,且均呈正相关,支持了H3所有假设。
(二)层次回归结果。在层次回归中分别以就业能力和offer起薪作为因变量,内在动机、榜样作用、归属感、求职技巧、求职准备意识、通用能力和求职渠道个数、实习次数作为自变量,性别、专业、毕业年份、参与部门、在社团中的角色作为控制变量。回归模型从模型1到模型3(见表6、7),按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先后顺序,分两个次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Durbin-Watson检验值均为接近于2。
四、研究讨论与建议
我们可以发现,就业社团的参与对于研究生就业能力是的确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从社会资本角度看,参与就业社团使得研究生的人脉资源更广,拓宽了研究生的实习渠道,增加了研究生实习次数;这其中就业社团内部的实习内推成为了从社会资本角度看,就业社团所带来的最显著的贡献。
社团的参与度则是影响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社团中参与的角色,参与活动的数目都影响着自身就业能力提升的。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在社团中担任越是重要的角色,参与的活动次数越多的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广阔的圈子,实现更多的“弱关系”的利用,并且,每一次的活动组织都是对于自身组织才能、应变力、执行力等多方面的锻炼,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容易实现社会资源的拓展和自身人力资本的提升。同时,研究生就业社团带来了硕士研究生更强的求职内在动力,使得研究生能够以前辈作为榜样,树立正确的求职准备意识和良好乐观的心态;相比较通用能力,就业社团更大程度上提供了对于研究生就业的求职技巧的提升,而通用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求职心理的改善和个人能力素质的提升本身也存在着许多自身自己的相互影响。另外,希望作为创新点的归属感在回归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证明就业社团带来的归属感能够带来就业能力的提升。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建议:
(一)精准定位学生的需求,寻求提升社团能力的突破点
当今网络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空间,很多信息都能够通过网络获取,诸如简历的修改,面试的技巧,不管是从文字还是视频来看,网络资源都非常的充足。而就业类社团的活动已经形成了固化的状态,越来越多的活动只是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固定的思路和模板。应当针对校内研究生做出调查,寻求最贴近研究生需求的突破点。了解研究生从网络中无法获取的,又急需要帮助的一些突破点,才能够针对研究生的需求设计更多符合研究生期望的活动,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更好地为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服务。
(二)搭建正式就业信息库,服务就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实习渠道的拓展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直观的益处,南京大学职业发展协会带给社团成员更多的实习信息,虽然这使得就业社团成员意识到信息收集的重要性,但是就业类社团并没有能够直接地扩展正式工作的求职渠道。这点来看,我们需要做的是利用新媒体网络,搭建正式就业信息平台,不仅在校生提供就业信息渠道,也为已毕业学生提供可持续的就业信息库。
(三)建设全面的校友体系,增强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人脉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财富,而在一个校园中校友人脉尤为重要,就业社团曾经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想要提升就业能力,并实现自身就业提升预期的校友们。而这些巨大的财富有可能对于临近的两届成员还能有良好的影响,但是很难有长远的、可持续的影响力。另外,随着已毕业校友工作年限的增加,他们对于就业能力的理解,对于工作的理解一定会有更深层次,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变化,这些无疑都是良好的社会资源,但是因为往届者离开校园而使得现有成员丧失了很多有效的社会资源。(作者单位为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