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会觉得名画丑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是否曾对课本上那些关于名画的溢美之词充满不解?比如《蒙娜丽莎》的“端庄优雅、美丽动人”,又比如马蒂斯的“色彩明快、人物生动”——你是否横看竖看也无法看出画中人美在哪儿,却又因为不想被说成“没品位”“不懂欣赏”而不敢开口,只能将这样的疑惑深深埋藏在心中?
  


  如果真是这样,看到这里你应当觉得欣喜:第一,不是你一个人有这样的疑惑;第二,这篇文章将有助于解决你的疑惑。
  在质疑名画为什么这么丑之前,先要弄清楚什么才是“名画”。把名画解释为“有名的画”并非不对,却忽略了理解名画最重要的元素:谁让名画变得有名,以及名画为什么有名。
  


  让一幅画作成为名画的有两类人:权贵和艺术批评家。在欧洲,权贵阶级是画家们的出资人,也是大师们直接服务的对象(这种关系延续至今),他们能够直接决定一位年轻画师能否进入权贵阶级的小圈子而成为“画家”。若一位公爵夫人不小心看中了某一个年轻画家的作品,并高价购入的话,这位年轻画师就差不多上道了——今后若有人想要讨好这位公爵夫人,必然会给这位画师高价佣金,他的作品也会流行起来。而那幅被高贵的公爵夫人收入囊中的作品,也就可以等着被艺术批评家琢磨一番。若是平平无奇的话或许也就这样了,但若批评家们大放一番溢美之词或满腹挖苦的话,这幅画就很可能作为当时的一个现象被记录下来,日后便成了艺术史学家笔下的“名画”了。
  


  在很大程度上,艺术史就是由这些欧洲权贵撰写的。不过,请不要把权贵们想得那么骄奢淫逸、昏庸无能。彼时的权贵阶级坐拥优厚的物质条件,男性大多能文能武,不仅精通剑法射猎,还满腹诗书。佛罗伦萨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洛伦佐·美第奇就是这样一个人。洛伦佐不仅是统治者,也是达·芬奇和波堤切利等人的主要赞助人之一,就是在他的统治下,佛罗伦萨才有了文艺复兴的盛世。
  说了这么多,只想说明一件事:没有一幅画单纯因为“美”而有名,每一幅名画的诞生都需要画家精湛的技艺以及当权者的认可和支持,尤其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在那个时代,有许多画作因为刷新了“美”的概念而被载入史册。美的概念,直到被现代主流审美认同之前,一直伴随着时代的洪流不断进化、完善。而“美”的进化一直以来都仰仗着大师们高超的技术。
  在摄影诞生之前,绘画一直都是一种用于记录事实的技术,所以在此之前那些被认可的“杰作”,皆代表了那个时代绘画的最高水平。这里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经常被人“吐槽”的《蒙娜丽莎》。在“吐槽”蒙娜丽莎是男是女或者达·芬奇是不是同性恋之前,大家要知道,早期的西方美术只为宗教服务。欧洲各地集金钱与权力于一身的教会从未在“宗教事宜”上吝啬过,他们在欧洲各个城市修建各式各样的教堂,用造价高昂的马赛克和金箔(这些金箔是货真价实的金子,所以至今依然闪闪发光)打造,自然也出了高价让声名最盛、技术最精湛的匠人(当时尚未诞生画家的概念)把这些教堂打造成教士们想要的样子:华丽、壮美、高不可攀,无处不象征着神权的至高无上。
  


  然而在很多现代人看来,以拜占庭艺术为代表的中世纪美术,除了背景中的大片金色熠熠生辉之外,无非是暗淡的用色,呆板的人物表情、动作和肃穆到令人窒息的宗教色彩。这种不可抗的“呆板”在乔托的笔下有了一些改善——那幅名为《哀悼基督》的画作,在许多人眼里依旧是毫无美感的。
  我们只需要稍微细致一点,就能发现图中人物的面部有了悲怆的表情,衣物有了褶皱,能使观者感到缎料的质感,画中人物也有了动态,而不是之前呆板的立像。这些在许多人眼里依旧不起眼的细节,在当时来说却是革命性的进步,也是这样一幅“毫无美感”的作品成为名画的原因——你眼中的丑画,却为那个时代虔诚的信徒们实现了所有关于光荣与圣洁的幻想。
  看到这里,你也许就会开始觉得蒙娜丽莎的美不再那么难理解了。我们再来看看这幅传世名作。
  


  你是否看到了更为柔和写实的色彩,更加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无限接近100%还原的皮肤的质感,以及之前几幅作品都没法捕捉到的那种似笑非笑的表情?也许你依然无法感到美,但这不妨碍你感受到绘画技术的进步。要知道,从乔托到达·芬奇,走过了将近200年。而在这200年间,还有许多人为绘画技巧的提升所做的努力未能有幸被世人所知。这样,《蒙娜丽莎》一作就有了更深刻的历史意义:有史以来第一次,绘画的主题由神变成了人,文艺复兴运动正式被推向高潮。
  这就是你觉得名画丑的原因之一:你在用现代主流审美标准评判这些画作。在你的眼里,蒙娜丽莎没有现代女性的动人和娇媚,是因为你已经看惯了色彩更加生动鲜明、人物刻画更具动感的广告、漫画和其他摄影作品。而现代社会中纯熟的绘画技巧和主流审美体系,是在包括了达·芬奇、拉斐尔、提香、卡拉瓦乔等等大师的努力下形成的。在此之前的人类,未能有幸体会这种美。换句话说,用现代审美的标准站在上帝视角评判这些名画,是不公平的。   而诸如《蒙娜丽莎》被永载史册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是人类文明的见证——从文艺复兴开始,人们不再被完全笼罩在神权之下,人性的美丽和光辉在画作中得以体现。
  除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之外,被质疑得最频繁的还有近现代画家。与学院派画家们不同的是,毕加索们活跃在后工业革命时期,在那个年代,摄影技术已经问世,绘画失去了它的纪实功能,开始向新的角色过渡。20世纪的绘画,有着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印象派、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形而上学绘画相继诞生,巴黎的艺术沙龙盛况空前。大家普遍觉得丑的名画《哭泣的女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也许“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还能用他们精湛的技术说服你,而《哭泣的女人》在许多人眼里简直一无是处:可怕的用色、粗犷的笔触、支离破碎的脸孔——这样的搭配可能会瞬间摧毁一个决心膜拜大师的人对绘画的信仰。
  然而,这些都不妨碍《哭泣的女人》成为一幅旷世名作。确切地说,正是这些让《哭泣的女人》永载史册——粗犷的线条和猎奇的用色让“立体主义”这个名词被艺术史铭记。在那个年代,任何一个新诞生的名词都代表着美术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原来肖像画还能是这样的。
  所以,在质疑《哭泣的女人》太丑或没有技术含量时,你可曾想过,是否真的像你说的那样,随便谁都能画出这样的作品?模仿也许不难,难的是创新并沿着创新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开创一个画派,并吸引一众追随者。马蒂斯、高更和塞尚的作品被载入史册也不外乎这个道理。
  当学院派大师们实现了绘画技术的极致,作为艺术的绘画需要的是创意的革新。而上述在你眼中作品有些丑的画家们,都是走在这条路上的开拓者。你当然可以“吐槽”《哭泣的女人》形态与颜色的丑,但试问在此之前,有谁能想到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现人物呢?
  


  说了这么多,觉得名画丑无非两个原因:第一,将主流审美模式带入了艺术欣赏;第二,局限于美术作品表面的美学意义,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历史价值。自始至终都没有人强迫你认为名画是美的,博物馆里陈列这些画作并不是为了重塑你的美学观,而是为了告诉你这些画作的历史意义——连接着怎样的变革,隐喻着怎样的事件,表现了哪些人类文明的成就。
  所以说,觉得名画丑和会不会欣赏其实没有关系,却和有没有文化有关系。
  (六月的雨摘自豆瓣网)
其他文献
她叫Julianna Snow,今年5岁。  Julianna的爸爸是一名空军飞行员,她妈妈是一名神经学专家。  5年前,Julianna来到这个世界,带给父母无尽的喜悦。  然而,Julianna到9个月时还无法坐稳,1岁多时还无法站立。  这让身为神经学专家的妈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各种检查之后,一个噩耗向他们袭来——女儿患上了腓骨肌萎缩症,这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  Julianna的四肢渐
期刊
作家蔡珠儿在散文《香蕉之死》中说了一则触动人心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希腊朋友瓦西勒斯告诉她的。  以前在希腊,香蕉是异国风味的昂贵水果,只有克里特岛产一点,大部分香蕉都要从很远的非洲运来,等辗转运抵他所住的小城,蕉皮早已乌黑瘀伤,价格却毫不疲软。有一天,他父亲发薪水,买了一串香蕉回来。香蕉很快就被分得只剩下最后一根,他和妹妹追着抢,甚至不惜大打出手,他扯着妹妹的头发喊“小偷”,妹妹也狠狠地
期刊
环保的生活方式大体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减少型”环保观,即尽量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譬如不使用大排量汽车,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出行,减少生活中一切不必要的浪费,尽量重复利用资源,减少肉食。这种环保观相对温和,实行起来比较容易且成本较低。    另一种环保观相对激进。他们认为现代工业、工业化生产及其组织方式才是现代环境问题的源头,所以倾向于不直接使用或很少使用现代工业产品,而选择更“自然”的
期刊
“幸存者偏差”,又叫“死人不会说话”。这个概念也许重要到能够影响你的很多重大决策,并使你不容易被忽悠。  一  首先,你不妨想想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你拥有李嘉诚的所有品质,你是否就能像他一样有钱?  2.如果将你的大脑换成巴菲特的,炒股是否就能无往而不利?  3.如果乔布斯复生,但大家都不认识他,他是否能复制苹果王国的奇迹?  我相信大部分人平时都想得到这些人的“超能力”,但如果作为一个问题
期刊
1  方乐乐比我小两岁,从小,就是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我与方乐乐上一次见面,还是我大三、他大一时。  席间,他的妈妈、我喊苏阿姨的,在圆桌上痛心疾首地说:“都怪我,没照顾好他,如果不是高考前生病,输着液上的考场,他一定能上清华。”  众人举杯,既祝贺,又安慰,安慰她,即便身体不适,发挥失常,方乐乐也考取了本省最好的医科大学。  那年,我二十岁,颇不耐烦长辈的聚会。  过了一会儿,我提出有
期刊
如果你想在会议上给其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坐在中间的椅子上。心理学家普里亚·拉古比尔和安娜·巴伦苏埃拉对电视游戏节目《智者为王》做过很多分析。在节目中,选手们围成半圆形,每一轮辩论都会有一位选手被其他选手投票淘汰。平均而言,站在半圆形中间位置的选手大约有42%的机会进入决赛,并且会以大约45%的概率赢得比赛。而那些站在边角位置的选手进入最后一轮的概率只有17%,赢得最后比赛的概率只有10%。在另
期刊
1  “就像一个渔夫在幽深的湖边悄然入梦,手里的渔线静静地躺在水里……灵感降临,从无意识里豁然醒来,塘水一片飞珠溅玉……”这神奇的意境,出自弗吉尼亚·伍尔夫,这位“英国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笔下。  人们熟悉的伍尔夫,是那照片上的女子——鼻梁直挺,眼窝深陷,安静得像午后穿过屋檐的阳光,温暖,带着不急不缓的坚韧力量。但现实中的她另有一番模样,像镜子的正反面,一面晶莹一面灰暗,一面火热一面阴冷,一面是
期刊
在毕业典礼上穿学位服,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纪,当时欧洲多数学者是神职人员或者希望成为神职人员。求学者在学校的穿着和神职人员的日常着装非常相似,只是颜色不同。  此外,这样的袍子很实用。在大学还没有校园时,授课都在附近的教堂进行。学生们穿着长袍可以帮助他们在空旷的教堂中保暖,学位袍后面的兜帽则能为他们遮风挡雨。  13世纪,牛津大学率先对学位服做出标准化的规定,所有教职人员都在袍子外面套上斗篷。当时
期刊
学会运用资本思维  资本经济时代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了一根“杠杆”。在物理学上,“杠杆”的作用是利用“力臂”将“力量”放大,从而撬起更大质量的物体。经济上多了这一根杠杆,其活动空间和灵活性都大大增强,这也叫资本思维。中国人今后必须深刻理解和运用资本思维这个工具。  要想学会资本思维,必须先深刻理解什么是资本。资本仅仅是指钱吗?不是。资本是对资源的支配权,通过支配资源带来更多的支配权叫资本运作,
期刊
我小时候住在南京浦口的工人大院里,这里聚居着南来北往的桥梁工人和他们的家属,我的家庭就是其中的一个。  工人大院里的学校算得上是职工福利,这里的老师大多是职工家属,学生们也都是职工子女。然而即便如此,安排我这样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入学也是困难重重。学校的领导看到我都眉头紧锁,他们说学校只招收健康的孩子,而我是“不健康”的。于是,爸爸妈妈只好一遍遍地去跟学校领导理论。因为这个社区里的人大多是低头不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