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物理实验实作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sha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含量越来越高,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也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能力的大小。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最实处。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实验实作教学能够很好地体现这一质变过程。我们下面就在职高物理实验实作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实验实作教学方法的改革
  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
  观察是实验实作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实作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建筑工地上吊车吊运建筑材料,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吊运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们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实作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实作——那样做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2、实验实作,在学习中创新
  人们的许多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实作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实验实作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实作,能够对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概念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实作。
  实验实作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实作应该了解实验实作目的,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实作器材;根据实验实作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实作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学习大师所做的实验实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3、重视方法的总结,动手动脑
  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实验实作完成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实作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应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也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关于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辨证原则。
  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实作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实作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实作。比如:在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实作后应该总结实验实作时所采用的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的实验实作中是最常用的,是应该掌握的。这样,在学完牛顿第二定律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物体的加速度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自己设计方法进行实验实作。这不仅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方法的使用。
  二、实验实作教学评价中的创新意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实作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实作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实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在实际操作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而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而其在实验实作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所以,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积极地参与到这门功课的学习之中。在地理教学中也不例外,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提高地
期刊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上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好像我们的历史课己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认为,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过分追求“潮流”,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我就历史课堂实践中的某些教
期刊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之一,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生命本质不断地被揭示。生物学科越来越凸现出其重大作用,而生物学科在各个学校往往不受重视,初中学生的学习也是被动的,他们的学习往往是凭兴趣。所以,要真正上好这门课,就必须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的灌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期刊
“后进生”是指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后进生形成的根源复杂,而不良习气一旦形成,就不是能够轻易根除的。因而,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探究病因    1、家庭原因  (1)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甚至游手好闲,这
期刊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情境是历史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在历史课堂中,创设最佳的教学
期刊
近年来,物理中考中的函数图象题越来越灵活多样。借用图象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规律,既简单明了,又形象直观,还能起到文字描述和一般的计算起不到的作用。以图象形式出现的试题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考查学生从图象中收集解题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图象题已逐渐成为各地中考命题的必考题。本文以各种中考图象试题为例逐一分析如下:  一、路程速度时
期刊
第三宇宙速度,是指在地球表面上一物体所具有的足以克服地球和太阳引力束缚而飞离太阳系的速度。下面是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整理并总结出的第三宇宙速度的三种求法:  为求第三宇宙速度,不妨设想物体先克服地球引力束缚到达地球公转轨道,再克服太阳引力束缚飞离太阳系。先求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u,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  由此得:u=  式中的MS、ME分别为太阳和地球的质量,RES公转轨道的半径,G为万有引
期刊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语文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科目中,语文好学,但要学好却不易,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要想学好语文课,教师的讲课艺术、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听课是关键。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学
期刊
中学生物教学中,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与手段很多,如野外实习、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生态调查、课外活动等等。下面,笔者仅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以实物观察、实验演示或生物事实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
期刊
创设情境 自主探索 及时反思  杨庆云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及时反思三者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这三个环节。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兴趣,自主探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及时反思是为了明确收获。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兴趣,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是有生命、有价值的。不能单纯地激情,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