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介绍背景资料,对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很有益处,但何时引入背景资料才恰当呢?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引入和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促进学生更好地体验、感悟,生成文本价值。然而,对背景资料的介绍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讲课开始就把课文的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学生尽管能够获取一定的背景信息,但是他们对文本产生的背景与相关时代状况的了解,仍然是肤浅的。有些老师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收集和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但是面对一些概括性很强的专业术语,学生仍感到很难理解。适时介绍背景资料,促使学生获得有效感悟,体会文本的有效价值,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主题。
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实践探索:
一、讲课伊始,以介绍时代背景打开学生解读文本的窗口
教材中有些文章的创作背景距离学生的感知太遥远,造成学生认识、理解的混沌,这时,就要在讲课开始让学生预先查阅或教师搜集课文的写作背景资料,为学生自主、深刻地解读文本,顺利进行课堂学习作好铺垫。
《沁园春·雪》是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的代表作。词的上阕,描写了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词的下阕,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先向学生简介本词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全党全军在毛主席制定的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粉碎了王明机会主义和野心家张国焘的罪恶分裂活动,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建立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阵地。蒋介石在推行反革命“围剿”的同时,加紧卖国投降活动,妄图借日本侵略者之手,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变整个中国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这样一个威胁到全国人民生存的严重问题面前,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下又担负起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完成了万里长征后,又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从陕北出发,渡河东征,奔赴抗日救国第一线。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在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苍茫大地,他胸中豪情激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词。在了解了背景的基础上,学生听录音,在脑海中浮现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条银蛇在舞动的情景。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雪后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作者借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当代英雄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资料的介绍解决学生的疑难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和理解,在一番探究之后会得到满意的答案,但是他们会因为欠缺资料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疑惑。这时教师巧妙地穿插介绍相关的资料释疑解惑,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能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同时解决更多的生成性问题,对下面的教学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童区寄传》是一篇文言文,在学习这一课时,我没有开始就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而是先带领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引导学生熟练规范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掌握重点词语、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在归纳本文的主题时,学生是这样总结的: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放牛娃区寄被强盗劫持后杀盗自救的故事,表现了其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在这个时候,我提出疑问,难道本文仅仅是表现区寄的精神品格吗?此时,学生表现出疑惑的神情,我适时向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童区寄传》是在柳宗元第二次贬官柳州时所作。这时他再次失意,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政治热情。柳州当时人烟稀少且蛮荒落后,毒蛇遍野,疾疫流行,是个民不聊生的地方,许多人被贩卖来当奴隶。然而当政者只顾私利而罔顾百姓痛苦,因此他希望改变这种陋习。学生听了背景介绍,马上明白了,立即争先恐后地回答:也揭露了唐代中期黑暗的社会现实。
三、穿插情感性内容,营造课堂情感气氛,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教师的精彩独白、或穿插文中人物的动人故事、或插入情感丰富的短小美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能加强课堂的情感气氛,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诺曼底”号遇难记》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短篇小说。文章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的猛烈撞击之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有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船一起沉人大海。这篇文章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记得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当学生阅读完全篇课文后,为了让伟大的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深入学生心中,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哈尔威船长在危急时刻救下的那个还是个孩子的见习水手克莱芒在十年后回忆船长时的一段话,并配乐朗诵:
亲爱的哈尔威船长,我的师傅,我的父亲,您昔日的见习水手克莱芒已经长大了,已经成长为一名船长了,走的就是您带我走过的,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这条航线。每次经过这里,我都要鸣笛三声。这笛声是问候,是感激,是力量。如今同行们都说我是这条航线上最出色的船长,然而我知道,我不是。
……夜深了,海雾升起来了,透过这薄雾,我似乎又回到了1870年3月17日,又回到了那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啊,我永远忘不了……
教师根据需要插入一段精彩的后续文字,对学生而言有一种更真切的情感教育力量。
总之,适时引入背景资料可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所以我们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抓住时机,把这些背景资料适时地带给学生,使之成为对教学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
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实践探索:
一、讲课伊始,以介绍时代背景打开学生解读文本的窗口
教材中有些文章的创作背景距离学生的感知太遥远,造成学生认识、理解的混沌,这时,就要在讲课开始让学生预先查阅或教师搜集课文的写作背景资料,为学生自主、深刻地解读文本,顺利进行课堂学习作好铺垫。
《沁园春·雪》是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的代表作。词的上阕,描写了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词的下阕,评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先向学生简介本词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全党全军在毛主席制定的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粉碎了王明机会主义和野心家张国焘的罪恶分裂活动,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建立了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阵地。蒋介石在推行反革命“围剿”的同时,加紧卖国投降活动,妄图借日本侵略者之手,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变整个中国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这样一个威胁到全国人民生存的严重问题面前,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下又担负起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完成了万里长征后,又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从陕北出发,渡河东征,奔赴抗日救国第一线。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在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苍茫大地,他胸中豪情激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词。在了解了背景的基础上,学生听录音,在脑海中浮现白雪覆盖的群山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条银蛇在舞动的情景。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雪后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作者借北国壮丽的雪景,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当代英雄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资料的介绍解决学生的疑难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和理解,在一番探究之后会得到满意的答案,但是他们会因为欠缺资料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疑惑。这时教师巧妙地穿插介绍相关的资料释疑解惑,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能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同时解决更多的生成性问题,对下面的教学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童区寄传》是一篇文言文,在学习这一课时,我没有开始就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而是先带领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引导学生熟练规范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掌握重点词语、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在归纳本文的主题时,学生是这样总结的: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放牛娃区寄被强盗劫持后杀盗自救的故事,表现了其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在这个时候,我提出疑问,难道本文仅仅是表现区寄的精神品格吗?此时,学生表现出疑惑的神情,我适时向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童区寄传》是在柳宗元第二次贬官柳州时所作。这时他再次失意,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政治热情。柳州当时人烟稀少且蛮荒落后,毒蛇遍野,疾疫流行,是个民不聊生的地方,许多人被贩卖来当奴隶。然而当政者只顾私利而罔顾百姓痛苦,因此他希望改变这种陋习。学生听了背景介绍,马上明白了,立即争先恐后地回答:也揭露了唐代中期黑暗的社会现实。
三、穿插情感性内容,营造课堂情感气氛,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教师的精彩独白、或穿插文中人物的动人故事、或插入情感丰富的短小美文,或播放相关的视频,能加强课堂的情感气氛,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诺曼底”号遇难记》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短篇小说。文章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的猛烈撞击之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有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船一起沉人大海。这篇文章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记得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当学生阅读完全篇课文后,为了让伟大的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深入学生心中,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哈尔威船长在危急时刻救下的那个还是个孩子的见习水手克莱芒在十年后回忆船长时的一段话,并配乐朗诵:
亲爱的哈尔威船长,我的师傅,我的父亲,您昔日的见习水手克莱芒已经长大了,已经成长为一名船长了,走的就是您带我走过的,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这条航线。每次经过这里,我都要鸣笛三声。这笛声是问候,是感激,是力量。如今同行们都说我是这条航线上最出色的船长,然而我知道,我不是。
……夜深了,海雾升起来了,透过这薄雾,我似乎又回到了1870年3月17日,又回到了那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啊,我永远忘不了……
教师根据需要插入一段精彩的后续文字,对学生而言有一种更真切的情感教育力量。
总之,适时引入背景资料可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所以我们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抓住时机,把这些背景资料适时地带给学生,使之成为对教学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