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素材新意,标新习作立意”写作教学设计

来源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ang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作文写前指导课”以历年中考作文题为例,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有新意、立意高的素材.设计适用初三上学期的写作教学课程,运用一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有二:了解利用素材组合、选用负面素材挖掘新立意的方法;尝试利用两种选取素材、归纳立意的方法.rn一、导入:再三思考求新意rn古人云:意在笔先, 强调立意要先于作文之前形成.立意很重要,但人们在思维上往往有思维定式,喜欢路径依赖,所以,立意就往往沿袭别人用过的或者自己常用的立意.对于这一点,元代戴师初老先生曾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意思是要再三思考,才有新意出现.这节课从一般的素材入手,学习如何提升立意.本堂课要学习两招:相似素材对比显新意;负面素材正面挖掘立意.
其他文献
[课例主题]rn本课以“品读诗性之美的诵读课堂”为主题,研究“农村初中经典诵读校本化实施的行动研究”课题.rn[观察要点]rn1. 语文素养:课时目标的具体化.rn2. 先学后教:课堂环节的对应性.rn3. 以学定教:师生互答的启发性.rn4. 少教多学:自主构建的有效性.rn[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rn《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一篇自读课文, 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不只单纯地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 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
期刊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他们精力充沛、积极进取、思维活跃,极富想象力.每一位青年教师都会经历从一个非职业化的大学生转变成一个以教学为主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断冲击着青年教师的心理,许多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着发展需求、困惑等问题.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新时代发展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也
现代诗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与价值.然而,在一线教学中,却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双重难题,现代诗教学也长期处于“疲软”状态.究其根本,目前语文教师现代诗教学专业素养的普遍缺乏是制约现代诗教学走向美好、走向高效的重要原因.因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针对一线教师如何提升现代诗教学专业素养这一问题,从思想、能力两大层面提出具体策略.
在新课标理念下,对高中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教学问题设计是关键一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目前在教学问题设计上暴露出一些问题,要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提升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文章先介绍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再分析教学现状,最后提出优化策略,不断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本文首先对GeoGebra软件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利用GeoGebra软件探究椭圆、双曲线轨迹方程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拓展探究,根据题目要求给出了在GeoGebra中的作图步骤,体现了GeoGebra软件操作的简便性、直观性,以及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辅助作用.
[课例主题]rn围绕文言文单元“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主题内容,呈现“师之蕴”探索“课例研修提升教学素养”的教学课例,通过《桃花源记》探究“三位一体贯通单元目标的文言文教学”,反思文言文的解读路径,以期达到“学一篇知一类”的教学效益.
期刊
高中语文作文是评判学生高中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学生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它能表现出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趋向,能展现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与灵敏度.高考语文作文所占比重更是不容忽视,高中作文的教学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下学生思维发展的需求,必须进行创新.因此,本文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
高中数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是众多学科的技术基础和方法支撑,是我国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的基本内容.数学在高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技能,积累数学经验,培养数学思维,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进行研究.
高中数学作为高考的重头戏,一直以来备受师生家长的关注,它难度较大,并且需要较强的逻辑性思维,很多高中生难以消化.故而,高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大胆运用体验教学法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立体活跃起来,增进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本文对高中数学体验教学法的运用进行了深入讨论,旨在能够全面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水平.
川端康成善于将多种意象融入小说朦胧感伤的气氛中,使日本传统物哀之美得以充分展现.小说风格含蓄,情节平淡,学生往往“食不知味”.文章选择从具体意象入手,重点分析《雪国》中以“雪”与“火”为中心的意象群所包含的美学意蕴,带领学生挖掘意象与人物形象的内在关联,探索川端康成的生命哲学观,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