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g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何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呢?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从学生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身边熟知的生活背景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解释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实现数学的教育价值。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生活需要引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1.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我校一位教师在《观察物体》这节课的导入时,先分别出示从顶部、侧面、正面拍摄的同一个人的照片,激励学生猜出他是谁。而后通过比较三张照片的不同引导学生说出是从哪个方向拍的,拍的是哪一面。从而导入新课题:观察物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以儿童喜爱的生活情境“猜照片”导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猜猜他是谁?”“你猜对了吗?”“你们真了不起!”这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新颖有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学生在这样熟悉的的生活现实中引入课题,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数学与自己“零距离”。
  2.从学生生活需要引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在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统计”这课时,因为快到“六一”儿童节了,所以我创设了庆祝儿童节的情境,学生特别兴奋。我问:“同学们,老师在儿童节想送你们礼物,你们喜欢什么呀?”我根据学生的问题随机板书了:娃娃、蛋糕、书签,然后问:“我们班大家最喜欢哪个呢?有多少人喜欢呢?这样老师就能准备充分。用什么方法就能很快地知道这些情况?”这样揭示课题就已水到渠成,改变了教材上单一枯燥地进行图形种类的统计。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根据学生的数学需要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又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在生活中最熟悉哪一个时刻?那个时刻在干什么?学生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有的说:“我最熟悉6点,因为我每天6点起床。”有的说:“我最熟悉中午11点30分,因为我每天这个时候在吃饭。”有的说:“我最喜欢晚上8点10分,因为我每天这个时候要看动画片。”学生把带来的钟先后调出两个时刻,我问:“你已经认识一些时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应该怎样看时刻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很顺利地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学习,学会了看钟面说时刻。我将学生熟悉的蕴含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因时、因地,就地取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依托生活,理解数学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去想,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利用自己的数学经验,从中感悟到数学最本质的内在联系,理解数学知识,使经验中的数学得以提炼、升华,上升为科学数学。
  1.捕捉生活素材,建构数学概念。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由于它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其在教学中成为一大难点。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的灌输与记忆,忽视了对概念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的提示和探究。如何将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调整、整合教材,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领学生经历和认识这些数学材料,获得体验,感悟到数学的内在规律,建构数学概念。
  如:“时、分、秒”的教学是个难点,因为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不过这部分知识生活气息很浓,如果能恰当地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进行建构,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设计了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如“拍一下手约用1秒”“数一个数约用1秒”等一系列的生活事件,使学生感受到1秒确实很短。接着通过数脉搏、跳绳、拍皮球、做口算等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填一填时间单位:①夏天午睡大约用1(?摇?摇);②同学们做1节眼保健操用了1(?摇?摇);③一节课的时间是40(?摇?摇),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文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概念。
  2.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如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在练习时有这样两道题,第一道:做一个灯笼用6张纸,50张纸最多能做多少个?这个问题学生理解50里面最多有几个6就行了,计算出50÷6就可以解决,根据生活经验剩下的纸不够再做一个灯笼。第二道:有20箱货物,卡车每次运8箱,要运几次?部分学生想20里面最多有2个8,所以运2次。但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这个问题不是简单计算20÷8=2(次)……4(箱)就可以解决的。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陈述自己的理由,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共识:在这个现实生活问题中,要考虑到余下的4箱货物怎么办?根据生活经验,我们不可能把4箱货物扔了,因此必须运2+1=3(次)才可以。学生在理解这两道实际问题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效地联系起来,感悟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中深刻地理解了“有余数除法”两种实际问题的类型,一种是:余数要舍弃,另一种是:余数要考虑在问题之中。
  
  三、回归生活,运用数学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和学以致用的观念。
  1.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链接,学生就会产生顿悟,或会对数学现象由朦胧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我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学生们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我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再如学习了圆的知识后,我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如,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法和乘法”后,我设计一个“庆六一购物”实践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以老师的身份来购买“六一”节的奖品,设想应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起来,运用加减法和乘法的知识考虑“100元如何购买活动奖品最合算,购买的奖品最多”等,设计出了很多方案,并对自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作出了解释,同时在活动中深刻感悟到估算的价值。像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有很多,如“假日小队”的安排、上下公共车、礼品包装方案、操场的测量等,我通过这些模拟性的实践活动,使数学更加接近实践生活,使学生学会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解决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教师沟通现实生活与所学数学的联系,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才能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学习有用的、有趣的、有价值的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阅读教学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而把握阅读教学的要领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创设情境,二是设计任务,三是组织讨论,这是学生主体与文本客体高度融合的基本步骤。  关键词: 语文课 阅读教学 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范围是无界可定的,但阅读的过程却大致相同。教师很大一部分责任就是教会学生认真地阅读。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阅读教学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
小学生习作过程优化,有利于初涉习作的学生产生浓厚的习作兴趣,进而获得成功。同时成功又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愉悦又可强化其动机。要帮助小学生优化习作过程,首先必须解决取材过程优化的问题,这样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其次必须创造条件解决其构思习作过程的优化问题。    1.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取材    小学生天真幼稚,活泼可爱,他们大多贪玩。而玩是其乐无穷其趣不尽其意不断的,它可以促使儿童接触更多
摘 要: 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又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但朗读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是朗读的量不到位,讲的太多,读的太少;二是朗读的质不到位,读中没有具体指导,读后忽视必要评价,因此造成学生的朗读水平较低。因此,如何提高朗读质量,我认为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加强朗读指导,努力达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
摘 要: 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数学的重要思想之一。本文介绍了这种思想的应用及掌握。  关键词: 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教学 应用    1.引言    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也就是说,数学是研究“数”与“形”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数学的重要思想之一。  数形结合的思想,就
小学作文是小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提起作文小学生就感到头痛,而教师也感到难教。面对这些问题,我根据教学实践,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因此,教师要想克服学生对作文怕写、厌写的畏难情绪,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就必须创造一个民
摘 要: 数学是科学领域中一门独特的学科,它有其独特的美。如何将数学的美贯穿到教学当中,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经常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美学原则出发对数学教学进行讨论。  关键词: 数学美 以美怡情 以美促智 以美启真 以美促善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要,数学越来越体现出其独特的美。从古到今,数学美一直是数学家讨论的课题,在当代大多数工作者看来,数学美的确存在,并且在数学研究、数学
摘 要: 教师只有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者结合教学实例,提出了几种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方式。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引入新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题的生动引入非常重要。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认真设计问题情境及其它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