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黨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得以牢固树立。本文以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发展为例,浅析该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相结合中追求经济效益还是坚持生态建设的矛盾,旨在寻找该村从经济发展新农村到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乡村的转型的方法。
【关键词】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本实践队通过对英山县百丈河村美丽乡村建设状况的实地考察,就当前形势进行分析,得出紧抓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旅游开发,加强民风建设是该村成功转型生态文明型美丽乡村的必然趋势。
一、百丈河村现状
(一)重视村民的迁居
2014年6月28日下午,本实践队伍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英山县百丈河村,村子还在修建新农村建设的还建房,统一的两层小楼房,修葺的很有古风,据了解,百丈河村的村民之前一直居住在山上,在考虑到交通、就医等一系列问题后,当即决定沿集镇街面一侧新建了农民小康住宅小区,把零散居住在高山上的88个农户全部迁移畈下。
(二)坚持发展集体经济
该村曾经是一个特困村,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种植,集体负债近60万元。近年来,该村初步形成以茶叶种植为主导产业、生态养殖为龙头产业、民营经济为扩充产业的格局,村民入股兴建了黑山羊养殖基地、鞋厂和万头养猪场。有了属于村子的企业资产,很多留守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单亲母亲也有了生活收入,她们可以在村里的鞋厂和养猪场务工,既可以有收入又可以照顾家人。
(三)“生态规划”发展生态旅游
相较于其他旅游名村,百丈河村在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上差距较大,旅游局为百丈河村“发展旅游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科学合理规划,把新农村建设与自然风光和乡风民俗相结合,走文化旅游发展之路;二是完善设施建设,发挥王金初全国人大代表的名人效应,引进资金进行旅游建设,走标准化旅游发展之路;三是发展体验旅游,百丈河村的布鞋产业是一个大品牌,要把布鞋生产体验式旅游和山水风光休闲式旅游结合发展,走特色旅游发展之路。
二、建设中的问题
(一)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稍显淡薄,综合素质待提高
村民在山上居住时,没有统一的垃圾回收桶和垃圾站,产生的生活垃圾无处丢弃,只能在山上随意填埋或焚烧,当村民搬至山下后,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让他们的环境意识淡薄,还保留着垃圾随处扔的不良习惯,虽然每家门口都配有垃圾桶,但却还是有随意扔垃圾的现象。
(二)意识企业排污不当,努力解决
在本实践队伍到养猪场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大的问题:一、养猪场附近异味重,对附近村民的生活影响大;二、养猪场附近的水流呈现青黑色,会对村民身体造成危害。
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立在子孙后代的事情,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而生态质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也存在关联。所以,在当前国家政策的要求下,养猪场若无法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将会面临倒闭的危机。
(三)关系模糊化
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和逐渐发展扩大的需要,企业大都是由党员带头创业,是村委会带领发展起来的联合农户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主体意识弱化,期间三者之间关系需要明晰。
村企业引进技术人员做研究,将研究方案引入鞋厂和养猪场,但其中品种质量等责任难以明朗化,村民主体性被弱化。
三、为解决发展问题提出的建设性提议
(一)签定契约,制约权利
为了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效果,要有相互制约的机制来分清利益责任关系,在共同合作的基础上分工,可由政府、村民及技术人员共同拟定契约,将技术人员,村民和村干部之间的相关性转化为非相关性,即利益共同体,达到权利制约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政府宏观调控,给予实质帮助
从宏观来看,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职能应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才能避免机构冗杂和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之间的矛盾。百丈河村的乡镇政府职能需要向服务型转变,为其专业合作社提供政策支持和金融保障,村有集体企业与银行处在贷款与被贷的位子上,利用博弈论中的逆向选择和信用合理思想,政府提供贷款担保和相关补贴政策便会减少阶段性发展时的困难,同时也能使银行有利可图。
(三)技术型人才“迎进来”,企业管理者“走出去”
缺乏高新技术人才,一直是乡村发展的瓶颈,黄冈市普遍村镇较贫穷,没有大型的科技产业和工业,只是以当地茶业作为经济产业。可以市政府出面,与一些高等院校签定相关的协议,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或者技术型人才到黄冈进行实习实训,以自身所学知识服务、发展村镇。
所谓“走出去”,是指企业管理者多到其他地方企业学习相关方法,吸收各种新兴技术,将新科技引入到企业之中,例如养猪场的污染处理问题,可以引进新型可使猪的排泄物无异味的饲料,科技处理废物变成沼气通到村民家。
四、总结
经济发展存在“生态门槛”,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极其有限。一味地为了按时或提前完成经济指标,而以牺牲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代价,只会导致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心力进行生态修复。所以,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尽快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另外,要打造美丽乡村,必须让所有村民自愿组织起来,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做好带头作用,村民们互相监督,以此加强民风建设,让百丈河村完成从贫困村到小康村到“美丽乡村”的完美转型。
参考文献:
[1]坎贝尔.麦克康奈尔.经济学——原理.问题和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
[2]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 “美丽中国”从“美丽乡村”开始[J/OL].中青在线,2013-05-28.
[4]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经营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关键词】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本实践队通过对英山县百丈河村美丽乡村建设状况的实地考察,就当前形势进行分析,得出紧抓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旅游开发,加强民风建设是该村成功转型生态文明型美丽乡村的必然趋势。
一、百丈河村现状
(一)重视村民的迁居
2014年6月28日下午,本实践队伍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英山县百丈河村,村子还在修建新农村建设的还建房,统一的两层小楼房,修葺的很有古风,据了解,百丈河村的村民之前一直居住在山上,在考虑到交通、就医等一系列问题后,当即决定沿集镇街面一侧新建了农民小康住宅小区,把零散居住在高山上的88个农户全部迁移畈下。
(二)坚持发展集体经济
该村曾经是一个特困村,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种植,集体负债近60万元。近年来,该村初步形成以茶叶种植为主导产业、生态养殖为龙头产业、民营经济为扩充产业的格局,村民入股兴建了黑山羊养殖基地、鞋厂和万头养猪场。有了属于村子的企业资产,很多留守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单亲母亲也有了生活收入,她们可以在村里的鞋厂和养猪场务工,既可以有收入又可以照顾家人。
(三)“生态规划”发展生态旅游
相较于其他旅游名村,百丈河村在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上差距较大,旅游局为百丈河村“发展旅游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科学合理规划,把新农村建设与自然风光和乡风民俗相结合,走文化旅游发展之路;二是完善设施建设,发挥王金初全国人大代表的名人效应,引进资金进行旅游建设,走标准化旅游发展之路;三是发展体验旅游,百丈河村的布鞋产业是一个大品牌,要把布鞋生产体验式旅游和山水风光休闲式旅游结合发展,走特色旅游发展之路。
二、建设中的问题
(一)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稍显淡薄,综合素质待提高
村民在山上居住时,没有统一的垃圾回收桶和垃圾站,产生的生活垃圾无处丢弃,只能在山上随意填埋或焚烧,当村民搬至山下后,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让他们的环境意识淡薄,还保留着垃圾随处扔的不良习惯,虽然每家门口都配有垃圾桶,但却还是有随意扔垃圾的现象。
(二)意识企业排污不当,努力解决
在本实践队伍到养猪场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大的问题:一、养猪场附近异味重,对附近村民的生活影响大;二、养猪场附近的水流呈现青黑色,会对村民身体造成危害。
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立在子孙后代的事情,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而生态质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也存在关联。所以,在当前国家政策的要求下,养猪场若无法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将会面临倒闭的危机。
(三)关系模糊化
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和逐渐发展扩大的需要,企业大都是由党员带头创业,是村委会带领发展起来的联合农户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主体意识弱化,期间三者之间关系需要明晰。
村企业引进技术人员做研究,将研究方案引入鞋厂和养猪场,但其中品种质量等责任难以明朗化,村民主体性被弱化。
三、为解决发展问题提出的建设性提议
(一)签定契约,制约权利
为了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效果,要有相互制约的机制来分清利益责任关系,在共同合作的基础上分工,可由政府、村民及技术人员共同拟定契约,将技术人员,村民和村干部之间的相关性转化为非相关性,即利益共同体,达到权利制约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政府宏观调控,给予实质帮助
从宏观来看,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职能应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才能避免机构冗杂和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之间的矛盾。百丈河村的乡镇政府职能需要向服务型转变,为其专业合作社提供政策支持和金融保障,村有集体企业与银行处在贷款与被贷的位子上,利用博弈论中的逆向选择和信用合理思想,政府提供贷款担保和相关补贴政策便会减少阶段性发展时的困难,同时也能使银行有利可图。
(三)技术型人才“迎进来”,企业管理者“走出去”
缺乏高新技术人才,一直是乡村发展的瓶颈,黄冈市普遍村镇较贫穷,没有大型的科技产业和工业,只是以当地茶业作为经济产业。可以市政府出面,与一些高等院校签定相关的协议,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或者技术型人才到黄冈进行实习实训,以自身所学知识服务、发展村镇。
所谓“走出去”,是指企业管理者多到其他地方企业学习相关方法,吸收各种新兴技术,将新科技引入到企业之中,例如养猪场的污染处理问题,可以引进新型可使猪的排泄物无异味的饲料,科技处理废物变成沼气通到村民家。
四、总结
经济发展存在“生态门槛”,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极其有限。一味地为了按时或提前完成经济指标,而以牺牲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代价,只会导致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心力进行生态修复。所以,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尽快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另外,要打造美丽乡村,必须让所有村民自愿组织起来,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做好带头作用,村民们互相监督,以此加强民风建设,让百丈河村完成从贫困村到小康村到“美丽乡村”的完美转型。
参考文献:
[1]坎贝尔.麦克康奈尔.经济学——原理.问题和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
[2]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 “美丽中国”从“美丽乡村”开始[J/OL].中青在线,2013-05-28.
[4]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经营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