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PICC穿刺部位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1780例PICC按穿刺部位分为A组(穿刺点位于腕关节上4横指至肘窝下2横指处)共625例、B组(穿刺点位于肘窝下2横指处)共1102例、C组(穿刺点位于肘窝上4横指处)共53例,回顾性分析各组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A、B、C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2%、6.99%、3.77%,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A组的发生率稍低。结论 PICC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很多,涉及到置管时的操作、置管前后的护理等等,肘窝下2横指处的静脉可能不宜作为PICC穿刺的首选部位。
【关键词】 PICC;穿刺部位;并发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4-0401-02
中图分类号:R 472.9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1月~2007年4月,我科对1780例肿瘤化疗患者采用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至中心静脉置管)作为给药路径。在管道护理中我们发现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局部及全身感染、静脉炎等仍然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经观察,认为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穿刺部位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为此,我们对PICC并发症的发生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索PICC最佳穿刺部位。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780例患者中,男1214例,女566例;年龄16~90岁,平均年龄56.2岁;其中肺癌353例,鼻咽癌391例,肠癌378例,乳腺癌201例,淋巴瘤129例,其它恶性肿瘤共328例;置管时间最长189 d,最短3 d,平均48.7 d。将1780例PICC按穿刺部位分为A组(穿刺点位于腕关节上4横指至肘窝下2横指处)共625例、B组(穿刺点位于肘窝下2横指处)共1102例、C组(穿刺点位于肘窝上4横指处)共53例,三组病例在年龄、病情、化疗方案及血管分布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2.操作方法 三组均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70 cm长的PICC单腔导管,选择穿刺点,置入PICC导管至上腔静脉,经X线拍片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后接通输液装置输液。全部操作均由科室选出的6名操作能手完成。
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总体比较检验水准α=0.05,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17。
结果
三组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17),而与C组相当(P>0.017)。见表1。
讨论
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相比,PICC在直视下操作,简单方便易掌握,成功率高,创伤少,并发症低,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且无须局部麻醉及缝针固定,患者易接受,故在临床上得以广泛推广应用。但是PICC所致的静脉炎等并发症一直是困扰护理人员的难题,穿刺部位是诱发并发症的因素之一[1]。PICC常规穿刺点位于肘窝下2横指处[2],但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此部位不但影响患者手臂的屈伸动作,导致不舒适感,也易使导管与血管内膜发生摩擦而出现机械性静脉炎;同时,此部位易被汗液污染,既有可能引起导管相关的感染,也有可能使敷贴松动导致导管固定不牢而脱管;另外,此处的静脉经过肘窝后与肱二头肌紧密相连,而肱二头肌的主要作用是屈肘关节,当患者屈肘关节时,由于肱二头肌的收缩使此处的静脉留置导管受到牵拉,有可能使导管逐渐缩进体内,从而也有可能引起导管相关的感染。本观察结果显示,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17),A组与C组比较,差异虽无显著性意义(P>0.017),但A组静脉粗直、清晰易见,穿刺成功率高,护理观察方便,不影响患者手臂的屈伸动作,可减少导管与血管内膜的摩擦,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导管相关的感染;而C组静脉相对欠清晰,穿刺有一定的难度,往往需要在B超引导下置管,操作及日常护理观察圴不方便。为此,我们认为选择PICC穿刺部位要注意个体化,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首选腕关节上4横指至肘窝下2横指处的静脉,次选肘窝下2横指处的静脉,再选肘窝上4横指处的静脉,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穿刺部位选择不当而造成的并发症。
另外,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能与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如无菌观念、工作责任心、平时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对技术操作的悟性等有关。从本科室设立的PICC操作专项记录本中不难发现,PICC所致的静脉炎、导管相关的感染与操作者呈一定的比例关系。无菌观念及工作责任心强、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及对技术操作的悟性高者,其所操作的PICC所致的静脉炎、导管相关的感染相对要少些。本研究中共出现静脉炎50例,其中有8例集中于某一操作者身上;出现导管相关的感染23例,其中5例集中于某一操作者身上。这提示我们对PICC操作者要进行严把关。
总之,由于PICC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很多,涉及到置管时的操作、置管前后的护理等等,本文仅对其中的某些因素提出探讨,肘窝下2横指处的静脉是可否作为PICC常规的穿刺部位,有待进一步研究。护理人员应对任何可能引起PICC并发症发生的每一环节予以足够的重视,以便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郭丽娟,张鸿雁,赵晓玉,等.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06,21(23):37.
[2]王志红,周兰姝.危重症护理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5.
(收稿日期:2007-05-11 编辑:梁明佩)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PICC;穿刺部位;并发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4-0401-02
中图分类号:R 472.9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1月~2007年4月,我科对1780例肿瘤化疗患者采用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至中心静脉置管)作为给药路径。在管道护理中我们发现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局部及全身感染、静脉炎等仍然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经观察,认为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穿刺部位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为此,我们对PICC并发症的发生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索PICC最佳穿刺部位。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780例患者中,男1214例,女566例;年龄16~90岁,平均年龄56.2岁;其中肺癌353例,鼻咽癌391例,肠癌378例,乳腺癌201例,淋巴瘤129例,其它恶性肿瘤共328例;置管时间最长189 d,最短3 d,平均48.7 d。将1780例PICC按穿刺部位分为A组(穿刺点位于腕关节上4横指至肘窝下2横指处)共625例、B组(穿刺点位于肘窝下2横指处)共1102例、C组(穿刺点位于肘窝上4横指处)共53例,三组病例在年龄、病情、化疗方案及血管分布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2.操作方法 三组均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70 cm长的PICC单腔导管,选择穿刺点,置入PICC导管至上腔静脉,经X线拍片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后接通输液装置输液。全部操作均由科室选出的6名操作能手完成。
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总体比较检验水准α=0.05,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0.017。
结果
三组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17),而与C组相当(P>0.017)。见表1。
讨论
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相比,PICC在直视下操作,简单方便易掌握,成功率高,创伤少,并发症低,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且无须局部麻醉及缝针固定,患者易接受,故在临床上得以广泛推广应用。但是PICC所致的静脉炎等并发症一直是困扰护理人员的难题,穿刺部位是诱发并发症的因素之一[1]。PICC常规穿刺点位于肘窝下2横指处[2],但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此部位不但影响患者手臂的屈伸动作,导致不舒适感,也易使导管与血管内膜发生摩擦而出现机械性静脉炎;同时,此部位易被汗液污染,既有可能引起导管相关的感染,也有可能使敷贴松动导致导管固定不牢而脱管;另外,此处的静脉经过肘窝后与肱二头肌紧密相连,而肱二头肌的主要作用是屈肘关节,当患者屈肘关节时,由于肱二头肌的收缩使此处的静脉留置导管受到牵拉,有可能使导管逐渐缩进体内,从而也有可能引起导管相关的感染。本观察结果显示,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17),A组与C组比较,差异虽无显著性意义(P>0.017),但A组静脉粗直、清晰易见,穿刺成功率高,护理观察方便,不影响患者手臂的屈伸动作,可减少导管与血管内膜的摩擦,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导管相关的感染;而C组静脉相对欠清晰,穿刺有一定的难度,往往需要在B超引导下置管,操作及日常护理观察圴不方便。为此,我们认为选择PICC穿刺部位要注意个体化,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首选腕关节上4横指至肘窝下2横指处的静脉,次选肘窝下2横指处的静脉,再选肘窝上4横指处的静脉,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穿刺部位选择不当而造成的并发症。
另外,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能与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如无菌观念、工作责任心、平时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对技术操作的悟性等有关。从本科室设立的PICC操作专项记录本中不难发现,PICC所致的静脉炎、导管相关的感染与操作者呈一定的比例关系。无菌观念及工作责任心强、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及对技术操作的悟性高者,其所操作的PICC所致的静脉炎、导管相关的感染相对要少些。本研究中共出现静脉炎50例,其中有8例集中于某一操作者身上;出现导管相关的感染23例,其中5例集中于某一操作者身上。这提示我们对PICC操作者要进行严把关。
总之,由于PICC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很多,涉及到置管时的操作、置管前后的护理等等,本文仅对其中的某些因素提出探讨,肘窝下2横指处的静脉是可否作为PICC常规的穿刺部位,有待进一步研究。护理人员应对任何可能引起PICC并发症发生的每一环节予以足够的重视,以便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郭丽娟,张鸿雁,赵晓玉,等.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06,21(23):37.
[2]王志红,周兰姝.危重症护理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5.
(收稿日期:2007-05-11 编辑:梁明佩)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