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对中风患者肢体偏瘫物理结合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3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中风肢体偏瘫患者19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使用物理结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功能评分与其治疗前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分值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分值相比明显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中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药物治疗联合物理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运动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肢体偏瘫;物理治疗;药物治疗
中风又名脑卒中,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容易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的疾病,患者往往表现为偏身麻木、言语不利、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其中肢体偏瘫是中风患者常见的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中风肢体偏瘫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运动系统对运动神经元的调控能力丧失,导致患者患肢肌群之间的功能协调出现紊乱,肌张力一次,最终造成其运动功能的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1~3]。本研究对中风肢体偏瘫进行物理结合药物治疗,成效良好,现总结研究成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月~2013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中风肢体偏瘫患者19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風肢体偏瘫的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98例,男性64例,女性34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58.6±5.9)岁;发病位置:左侧肢体偏瘫43例,右侧肢体偏瘫55例;疾病类型:脑梗死57例,脑出血41例;对照组98例,男性63例,女性35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58.8±6.0)岁;发病位置:左侧肢体偏瘫44例,右侧肢体偏瘫54例;疾病类型:脑梗死56例,脑出血4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位置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使用0.4g血塞通溶于50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每日一次。治疗组: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在患者急性期帮助其进行正确的治疗性抗痉挛体位,同时进行上下肢各个关节的屈伸、内旋以及外展等被动运动,并重复每个动作10~15次;在患者稳定期帮助患者进行体位以及上下肢的被动的功能训练,随后逐渐过渡到体位转换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每次治疗30min,每天两次。?低周波治疗:使用型号为MAXKINE-series的温热式低周波治疗仪进行对称脉冲波治疗,频率一般为500Hz和1000Hz。在仪器温热后对患者进行治疗,每次20min,每日一次。所有患者均连续以治疗一月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采用简化的Fugl-meyer功能评分法在患者治疗前后对其进行运动功能的评分。
1.4 疗效判定
参考文献[4]的评价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患肢的功能基本恢复,此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患侧肢体的功能部分恢复,能够主动运动,此为好转;患者经治疗一疗程后主要的症状以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恶化,此为无效。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显效率+治疗好转率。
Fugl-meyer功能评分分值越低,患者的运动功能越差。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需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两组数据间P<0.05时认为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知,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2我们可以发现,治疗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功能评分与其治疗前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分值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分值相比明显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风指的是患者因具有潜在性的脑血管疾病,由于多种因素诱发导致其脑内血管狭窄或破裂,而表现为口歪眼斜、语言功能障碍以及半身不遂等症状的一类疾病。目前临床上一般应用血塞通等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微循环,降低其血小板的粘性,促进其神经细胞的代谢,调节患者机体的免疫、循环等系统功能。在患者偏瘫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出现肌肉萎缩,严重痉挛状态等继发性的肢体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康复的同时为患者远期的康复训练奠定基础。低周波治疗是一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循环,调节患者植物神经的功能,促进患者运动神经系统功能的修复[5,6]。
本研究对中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药物治疗联合物理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进行联合治疗的患者与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治疗有效率显著提升,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增加,因此我们认为,对中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药物治疗联合物理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运动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虎,陈玲,何家源,等.甲阴补阳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 Ⅳ~Ⅵ期的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2,25(6):4~7.
[2]何金会,万海丽,狄艳丽,等.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偏瘫[J].医学信息,2013,(14):486-486,487.
[3]冀淑英.浅谈中医分期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现状[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3):358.
[4]孙彩霞.物理结合药物治疗对中风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09(17):133,135.
[5]庞勇,陶继恩,胡苗苗.董氏针法治疗中风肢体偏瘫24例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2,25(12):94-96.
[6]蒋洪文.浅谈针灸治疗中风病[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6):1665-1666.
关键词:中风;肢体偏瘫;物理治疗;药物治疗
中风又名脑卒中,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容易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的疾病,患者往往表现为偏身麻木、言语不利、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其中肢体偏瘫是中风患者常见的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中风肢体偏瘫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运动系统对运动神经元的调控能力丧失,导致患者患肢肌群之间的功能协调出现紊乱,肌张力一次,最终造成其运动功能的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1~3]。本研究对中风肢体偏瘫进行物理结合药物治疗,成效良好,现总结研究成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月~2013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中风肢体偏瘫患者19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風肢体偏瘫的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98例,男性64例,女性34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58.6±5.9)岁;发病位置:左侧肢体偏瘫43例,右侧肢体偏瘫55例;疾病类型:脑梗死57例,脑出血41例;对照组98例,男性63例,女性35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58.8±6.0)岁;发病位置:左侧肢体偏瘫44例,右侧肢体偏瘫54例;疾病类型:脑梗死56例,脑出血4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位置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使用0.4g血塞通溶于50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每日一次。治疗组:患者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在患者急性期帮助其进行正确的治疗性抗痉挛体位,同时进行上下肢各个关节的屈伸、内旋以及外展等被动运动,并重复每个动作10~15次;在患者稳定期帮助患者进行体位以及上下肢的被动的功能训练,随后逐渐过渡到体位转换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每次治疗30min,每天两次。?低周波治疗:使用型号为MAXKINE-series的温热式低周波治疗仪进行对称脉冲波治疗,频率一般为500Hz和1000Hz。在仪器温热后对患者进行治疗,每次20min,每日一次。所有患者均连续以治疗一月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采用简化的Fugl-meyer功能评分法在患者治疗前后对其进行运动功能的评分。
1.4 疗效判定
参考文献[4]的评价标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患肢的功能基本恢复,此为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减轻,患侧肢体的功能部分恢复,能够主动运动,此为好转;患者经治疗一疗程后主要的症状以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恶化,此为无效。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显效率+治疗好转率。
Fugl-meyer功能评分分值越低,患者的运动功能越差。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需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两组数据间P<0.05时认为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知,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提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2我们可以发现,治疗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功能评分与其治疗前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分值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分值相比明显提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风指的是患者因具有潜在性的脑血管疾病,由于多种因素诱发导致其脑内血管狭窄或破裂,而表现为口歪眼斜、语言功能障碍以及半身不遂等症状的一类疾病。目前临床上一般应用血塞通等药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微循环,降低其血小板的粘性,促进其神经细胞的代谢,调节患者机体的免疫、循环等系统功能。在患者偏瘫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出现肌肉萎缩,严重痉挛状态等继发性的肢体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康复的同时为患者远期的康复训练奠定基础。低周波治疗是一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循环,调节患者植物神经的功能,促进患者运动神经系统功能的修复[5,6]。
本研究对中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药物治疗联合物理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进行联合治疗的患者与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治疗有效率显著提升,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增加,因此我们认为,对中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药物治疗联合物理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运动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虎,陈玲,何家源,等.甲阴补阳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 Ⅳ~Ⅵ期的临床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2,25(6):4~7.
[2]何金会,万海丽,狄艳丽,等.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偏瘫[J].医学信息,2013,(14):486-486,487.
[3]冀淑英.浅谈中医分期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现状[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3):358.
[4]孙彩霞.物理结合药物治疗对中风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09(17):133,135.
[5]庞勇,陶继恩,胡苗苗.董氏针法治疗中风肢体偏瘫24例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2,25(12):94-96.
[6]蒋洪文.浅谈针灸治疗中风病[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6):1665-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