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9月,我市强力推行“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多讲多做,把课堂变成“学堂”,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模式的运用,对学生的学力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此情况下,学生为什么还会抄作业呢?在新形势下,抄作业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本人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谁在抄作业
一套作业改完以后,我发现全班共有六组学生就有六种不同版本的作业,而且每一组的作业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表明:以往抄作业现象往往只是局限于学困生中间,现在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只是班级里少数的几名好学生,连一些成绩还算不错的中等生也加入了抄作业大军中,形势非常严峻.
(二)为什么抄作业
a.学生因素:
1. 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少
现在学校一天通常安排8节课,每个班级每星期只有1~2节自习课.这样一来,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就非常少,每天只局限于中午放学到下午上课时段:11:40~14:00;以及下午放学到晚上睡觉之间:17:30 ~21:30. 期间还要去掉路上时间和解决个人问题时间,大约每天真正能用于个人学习的时间只有3小时,有的学生为了能够“按时”完成老师的作业,就会抄抄其他同学的,应付老师,应付家长.
2. 作业负担重
虽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强调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但是由于高考这根指挥棒不变,家长、社会向学校要成绩,学校向老师要成绩,老师只能给学生增加压力.而且现在中考连体育加在一起要考十门课,基本上天天门门有作业.尤其像数学这样的理科,还分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学生的作业负担可想而知.如果再遇到期中、期末这样的考试活动,每个老师又要额外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的话,也会选择抄抄了事.
3. 对答案现象严重
每次改作业时,都会发现有一些成绩还算不错的孩子,作业涂涂改改,有明显的修改痕迹.一问才知道,原来作业已经写好了,但是不知道对错,到学校和学习好的同学对一下答案,发现不一样,就照好同学的答案修改了.这样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中等生,对自己不自信,不对一下答案,心里就不踏实,给人的感觉其实就是在抄作业.
4. 受文科作业影响
现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除了数学、物理、化学是理科外,其他都是文科.这类学科作业的特点就是“抄”,抄单词、抄词语、抄课文……所以不管是抄书还是抄同学没有什么区别,而数学作业是个性作业,是需要探究、有创造性的作业.学生思想存在惰性,不肯动脑筋,见到作业,头脑发胀,大呼不会做,缺乏钻研精神.
5. 厌学情绪严重
现在学生受的诱惑多,初中生恰好又是好玩的年龄,而部分学生往往沉迷于玩电脑游戏或者上网聊天,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腾出更多的时间玩,他们选择了抄作业.
b.教师因素:
1. 作业量大
由于准备高考,学生、老师的压力很大,作业过多.就拿我们数学来说吧,基本上每天两套作业,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又因为数学考试的题型太多,怕学生见的世面太少,考试如果遇到没见过的题型学生反应不过来,就大搞题海战术,疲劳轰炸,搞得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不得不出此下策.
2. 作业缺乏针对性
很多老师对于课堂教学精心准备,但对于作业却又马马虎虎、信手拈来,通常作业就是一种模式:课堂作业《补充习题》今天所学部分,家庭作业《同步导学》今天所学部分.作业布置得不够精心,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梯度.“大统一”的作业模式,最终导致有的学生吃不下,而有的学生吃不饱.
曾经私下问过一名学生为什么抄作业,孩子一脸无辜地说“还不是因为你”.当时我很奇怪,怎么原因竟然是我呢?细细问才知道:原来为了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对学生说作业不要抄别人的,你会一题就写一题,不会写的空在那儿,不要抄别人的,要让老师知道你什么地方掌握的不好.结果等学生真的不写了,又大发雷霆.如此的心口不一,引起学生不信任,遇到不会写的作业就又抄了.
3. 惩罚性作业太多
有很多老师把“写作业”当成是惩罚学生的手段,来对付学生的某个错误,单词不会写“抄50遍”,公式不会写“抄20遍”.许多老师经常说“你要再不听话,罚你抄作业”.
甚至还有一些老师,对于班级里不听话的孩子,不打不骂,就是下课不让玩,到办公室写作业.结果孩子的顽劣治好了,但是留在心里的痛很深,这孩子再也不会喜欢学习了.
C.家庭因素: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个个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的溺爱,再加上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孩子学习上遇到点困难,家长也是百般迁就,导致学生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
(三)解决措施
1. 评价的标准不同
为了改变学生写作业不认真的现象,提高学生写作业的热情,可创办班级作业比赛活动.在独立完成作业的前提下,把全班同学分为三组:第一组,优秀作业组,要求字迹工整,作业面干净,正确率高;第二组,一般学生组,要求字迹工整,作业面干净,正确率较高;第三组,待进步组,要求字迹工整,作业面干净.各小组成员每次作业达标,便可得到一张笑脸图案.
每星期由课代表带领各小组长统计一次,课堂+家庭作业共10次作业,能得到8个笑脸的同学可以得到奖励如下:可以利用自习课集体到操场进行体育活动,男同学可以打篮球,女同学打羽毛球.没得到奖励的同学可以在一旁观看,但是要帮助打球的同学整理体育用品 .这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业的热情,就连我班写字像甲骨文的张乙同学的字迹都非常工整. 老师们都夸,我们班写作业的态度端正,正确率也高了,是全年级的楷模.
2.布置作业有梯度
我校现在推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三张桌子、六个人围坐在一起,其中一人是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学习.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多讲多做,把课堂变成“学堂”,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为学生抄作业提供了便利,一些学生也不参与讨论,直接借用别人的结论.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给每名学生不同的分工,把学生按学习能力分为三类:a类学生学习能力较弱,让其解决一般性的概念问题;b类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可以提高一些难度;c类学生学习能力强,可以加深难度.
每个孩子分工不同,目标明确,在自己的范围内解决问题,而且所花时间也不多,学生也乐于完成.
3. 作业形式多样化
以往的作业通常以书面作业为主,忽略了学生对知识应用、理解的加强.学生的每一次课堂提问也可以看成是一次检验、一次作业.
4. 和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
有一次接到一名学生家长的电话,问我为什么作为一个初中数学老师不知道作业的重要性,连续几天没有布置作业.而事实是这个孩子从不写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盯得紧了,就抄别人的作业.把事实和家长解释清楚了,家长说孩子要不就说老师没布置作业,要不就说作业在学校完成了,今天翻孩子的作业本竟然几天没写作业,家长很生气.从这件事情上看出家长和老师联系的重要性,借着开家长会的机会,要求家长每天抽出5分钟,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至于学生完成的质量如何,视每个家长的能力而定,不作特别要求.每天的作业布置,以短信的形式发到家长的手机上.家长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学生每天在家完成作业,就没有必要到学校抄作业了.而且家长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判断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
学生抄作业现象由来已久,猫和老鼠的游戏天天上演着.尤其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更是抄作业的主力军,我们老师要保持学生写作业的热情,其实就是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创造机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激发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孔企平,张维忠.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一)谁在抄作业
一套作业改完以后,我发现全班共有六组学生就有六种不同版本的作业,而且每一组的作业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表明:以往抄作业现象往往只是局限于学困生中间,现在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只是班级里少数的几名好学生,连一些成绩还算不错的中等生也加入了抄作业大军中,形势非常严峻.
(二)为什么抄作业
a.学生因素:
1. 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少
现在学校一天通常安排8节课,每个班级每星期只有1~2节自习课.这样一来,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就非常少,每天只局限于中午放学到下午上课时段:11:40~14:00;以及下午放学到晚上睡觉之间:17:30 ~21:30. 期间还要去掉路上时间和解决个人问题时间,大约每天真正能用于个人学习的时间只有3小时,有的学生为了能够“按时”完成老师的作业,就会抄抄其他同学的,应付老师,应付家长.
2. 作业负担重
虽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强调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但是由于高考这根指挥棒不变,家长、社会向学校要成绩,学校向老师要成绩,老师只能给学生增加压力.而且现在中考连体育加在一起要考十门课,基本上天天门门有作业.尤其像数学这样的理科,还分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学生的作业负担可想而知.如果再遇到期中、期末这样的考试活动,每个老师又要额外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的话,也会选择抄抄了事.
3. 对答案现象严重
每次改作业时,都会发现有一些成绩还算不错的孩子,作业涂涂改改,有明显的修改痕迹.一问才知道,原来作业已经写好了,但是不知道对错,到学校和学习好的同学对一下答案,发现不一样,就照好同学的答案修改了.这样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中等生,对自己不自信,不对一下答案,心里就不踏实,给人的感觉其实就是在抄作业.
4. 受文科作业影响
现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除了数学、物理、化学是理科外,其他都是文科.这类学科作业的特点就是“抄”,抄单词、抄词语、抄课文……所以不管是抄书还是抄同学没有什么区别,而数学作业是个性作业,是需要探究、有创造性的作业.学生思想存在惰性,不肯动脑筋,见到作业,头脑发胀,大呼不会做,缺乏钻研精神.
5. 厌学情绪严重
现在学生受的诱惑多,初中生恰好又是好玩的年龄,而部分学生往往沉迷于玩电脑游戏或者上网聊天,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腾出更多的时间玩,他们选择了抄作业.
b.教师因素:
1. 作业量大
由于准备高考,学生、老师的压力很大,作业过多.就拿我们数学来说吧,基本上每天两套作业,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又因为数学考试的题型太多,怕学生见的世面太少,考试如果遇到没见过的题型学生反应不过来,就大搞题海战术,疲劳轰炸,搞得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不得不出此下策.
2. 作业缺乏针对性
很多老师对于课堂教学精心准备,但对于作业却又马马虎虎、信手拈来,通常作业就是一种模式:课堂作业《补充习题》今天所学部分,家庭作业《同步导学》今天所学部分.作业布置得不够精心,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梯度.“大统一”的作业模式,最终导致有的学生吃不下,而有的学生吃不饱.
曾经私下问过一名学生为什么抄作业,孩子一脸无辜地说“还不是因为你”.当时我很奇怪,怎么原因竟然是我呢?细细问才知道:原来为了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对学生说作业不要抄别人的,你会一题就写一题,不会写的空在那儿,不要抄别人的,要让老师知道你什么地方掌握的不好.结果等学生真的不写了,又大发雷霆.如此的心口不一,引起学生不信任,遇到不会写的作业就又抄了.
3. 惩罚性作业太多
有很多老师把“写作业”当成是惩罚学生的手段,来对付学生的某个错误,单词不会写“抄50遍”,公式不会写“抄20遍”.许多老师经常说“你要再不听话,罚你抄作业”.
甚至还有一些老师,对于班级里不听话的孩子,不打不骂,就是下课不让玩,到办公室写作业.结果孩子的顽劣治好了,但是留在心里的痛很深,这孩子再也不会喜欢学习了.
C.家庭因素: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个个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的溺爱,再加上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孩子学习上遇到点困难,家长也是百般迁就,导致学生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
(三)解决措施
1. 评价的标准不同
为了改变学生写作业不认真的现象,提高学生写作业的热情,可创办班级作业比赛活动.在独立完成作业的前提下,把全班同学分为三组:第一组,优秀作业组,要求字迹工整,作业面干净,正确率高;第二组,一般学生组,要求字迹工整,作业面干净,正确率较高;第三组,待进步组,要求字迹工整,作业面干净.各小组成员每次作业达标,便可得到一张笑脸图案.
每星期由课代表带领各小组长统计一次,课堂+家庭作业共10次作业,能得到8个笑脸的同学可以得到奖励如下:可以利用自习课集体到操场进行体育活动,男同学可以打篮球,女同学打羽毛球.没得到奖励的同学可以在一旁观看,但是要帮助打球的同学整理体育用品 .这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业的热情,就连我班写字像甲骨文的张乙同学的字迹都非常工整. 老师们都夸,我们班写作业的态度端正,正确率也高了,是全年级的楷模.
2.布置作业有梯度
我校现在推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三张桌子、六个人围坐在一起,其中一人是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学习.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多讲多做,把课堂变成“学堂”,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为学生抄作业提供了便利,一些学生也不参与讨论,直接借用别人的结论.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给每名学生不同的分工,把学生按学习能力分为三类:a类学生学习能力较弱,让其解决一般性的概念问题;b类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可以提高一些难度;c类学生学习能力强,可以加深难度.
每个孩子分工不同,目标明确,在自己的范围内解决问题,而且所花时间也不多,学生也乐于完成.
3. 作业形式多样化
以往的作业通常以书面作业为主,忽略了学生对知识应用、理解的加强.学生的每一次课堂提问也可以看成是一次检验、一次作业.
4. 和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
有一次接到一名学生家长的电话,问我为什么作为一个初中数学老师不知道作业的重要性,连续几天没有布置作业.而事实是这个孩子从不写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盯得紧了,就抄别人的作业.把事实和家长解释清楚了,家长说孩子要不就说老师没布置作业,要不就说作业在学校完成了,今天翻孩子的作业本竟然几天没写作业,家长很生气.从这件事情上看出家长和老师联系的重要性,借着开家长会的机会,要求家长每天抽出5分钟,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至于学生完成的质量如何,视每个家长的能力而定,不作特别要求.每天的作业布置,以短信的形式发到家长的手机上.家长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学生每天在家完成作业,就没有必要到学校抄作业了.而且家长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判断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
学生抄作业现象由来已久,猫和老鼠的游戏天天上演着.尤其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更是抄作业的主力军,我们老师要保持学生写作业的热情,其实就是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创造机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激发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孔企平,张维忠.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