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的现代化进程始终遭到强大的保守势力反对,他们固守俄国专制主义传统,对效仿西方的改革进行抵制。为此,彼得大帝进行改革时不得不用很残酷的手段镇压反对者,甚至打死了不认同其政策的儿子,把妻子关进了修道院。
1861年改革后,由于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代表农民和小生产者利益的民粹派运动迅速发展起来。民粹派主张实行“农民社会主义”,反对农奴制残余和封建专制制度,要求完全摆脱地主、官僚的奴役,争取获得土地和自由。俄国的民粹派革命者对资本主义存在天然的反感,他们试图寻找符合俄国特点的、不经历西方资本主义痛苦的发展之路。
然而,他们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却遭到了沙皇专制政府的镇压,数百人被逮捕和流放。难以动员广大人民起来进行社会革命,一些人便把暗杀沙皇作为革命的手段,沙皇成了革命者猎取的对象。亚历山大二世终究没有逃脱猎捕,于1881年3月13日在彼得堡被刺身亡。这一“革命行动”使俄国历史出现了倒退,许多改革措施被中断,俄国进入了对内政策的反动时期,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使举国震惊。在民众的压力下,俄国进行改革,在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极不情愿的一步。沙皇于1905年8月6日颁布由内务大臣布留根主持制定的《国家杜马宪章》《国家杜马选举法》,10月17日正式颁布开始宪政进程的《10月17日宣言》,表示要进一步发展普选法原则,召开国家杜马。
第一届杜马从1906年4月27日到7月9日只存在了72天,起主导作用的是立宪民主党,因政治上的激进性和不驯服性被沙皇尼古拉二世解散。第二届杜马于1907年2月20日开幕,这届杜马仍是左派人数居多,这种革命的议会显然不是沙皇所需要的。杜马拒绝接受斯托雷平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并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斯托雷平以杜马内社会民主党团图谋“推翻国家”为名,要求杜马剥夺55名社会民主党人的代表资格。当时主导杜马的立宪民主党拒绝接受。1907年6月3日斯托雷平便强行解散第二届杜马,并未经国家杜马和国务会议就修改了选举法,历史学家把这一事件称为“六三政变”。第三届杜马找到了同政府合作的途径,任满法定五年的任期,这届杜马在促进立宪政体的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斯托雷平在杜马的支持下进行农业改革,其核心是让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者,鼓励建立农民独立的个体经济和田庄。根据第三届杜马于1906年11月9日通过的法令,农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为私产,可以带着自己的份地退出村社,不必经过村社的同意,农民的份地允许出卖。政府通过农民银行贷款给富裕农民,作购买土地和建立农场之用。这个法令于1910年11月14日才由沙皇签署,成为正式法律。1911年5月29日,杜马又通过了《土地规划条例》,规定不论份地是否预先确定为私产,凡是实行土地规划的地方,都自动变为私产;允许农民把分散的地块连在一起,以便建立田庄,允许农民把房子迁至这一地块,以便建立庄园。
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使俄国农村出现了多种经营方式,村社内部也在发生变化。合作社迅速发展起来。按新型方式经营的田庄和庄园,很快显示出很强的竞争力,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地主已经把他们一半的土地出售给这些农民,不少退社的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金,也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这一改革使俄国农村公社开始瓦解,農民阶层开始分化,农村商品经济得以发展,推动着俄国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但是,改革遭到了左右两种势力的反对,右派保守势力认为改革冲击了俄国的传统,他们希望保持传统,维护村社;左派则认为村社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基础,因而也表示反对。斯托雷平的改革既促进农村向资本主义的演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也带来了农村的日益分化,农村中“反改革”的平均主义情绪开始发展起来。1911年9月,斯托雷平被刺身亡。
斯托雷平的改革大大推动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当时的俄国在国际市场已占有一席之地,也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应该说,与俄国历史上的历次改革相比,斯托雷平的改革最具现代性的特征。反改革势力的活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俄国最有活力的现代化进程,而在战争中夺权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将俄国引上了另外一条道路。
《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左凤荣、沈志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
1861年改革后,由于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代表农民和小生产者利益的民粹派运动迅速发展起来。民粹派主张实行“农民社会主义”,反对农奴制残余和封建专制制度,要求完全摆脱地主、官僚的奴役,争取获得土地和自由。俄国的民粹派革命者对资本主义存在天然的反感,他们试图寻找符合俄国特点的、不经历西方资本主义痛苦的发展之路。
然而,他们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却遭到了沙皇专制政府的镇压,数百人被逮捕和流放。难以动员广大人民起来进行社会革命,一些人便把暗杀沙皇作为革命的手段,沙皇成了革命者猎取的对象。亚历山大二世终究没有逃脱猎捕,于1881年3月13日在彼得堡被刺身亡。这一“革命行动”使俄国历史出现了倒退,许多改革措施被中断,俄国进入了对内政策的反动时期,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使举国震惊。在民众的压力下,俄国进行改革,在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极不情愿的一步。沙皇于1905年8月6日颁布由内务大臣布留根主持制定的《国家杜马宪章》《国家杜马选举法》,10月17日正式颁布开始宪政进程的《10月17日宣言》,表示要进一步发展普选法原则,召开国家杜马。
第一届杜马从1906年4月27日到7月9日只存在了72天,起主导作用的是立宪民主党,因政治上的激进性和不驯服性被沙皇尼古拉二世解散。第二届杜马于1907年2月20日开幕,这届杜马仍是左派人数居多,这种革命的议会显然不是沙皇所需要的。杜马拒绝接受斯托雷平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并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斯托雷平以杜马内社会民主党团图谋“推翻国家”为名,要求杜马剥夺55名社会民主党人的代表资格。当时主导杜马的立宪民主党拒绝接受。1907年6月3日斯托雷平便强行解散第二届杜马,并未经国家杜马和国务会议就修改了选举法,历史学家把这一事件称为“六三政变”。第三届杜马找到了同政府合作的途径,任满法定五年的任期,这届杜马在促进立宪政体的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斯托雷平在杜马的支持下进行农业改革,其核心是让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者,鼓励建立农民独立的个体经济和田庄。根据第三届杜马于1906年11月9日通过的法令,农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为私产,可以带着自己的份地退出村社,不必经过村社的同意,农民的份地允许出卖。政府通过农民银行贷款给富裕农民,作购买土地和建立农场之用。这个法令于1910年11月14日才由沙皇签署,成为正式法律。1911年5月29日,杜马又通过了《土地规划条例》,规定不论份地是否预先确定为私产,凡是实行土地规划的地方,都自动变为私产;允许农民把分散的地块连在一起,以便建立田庄,允许农民把房子迁至这一地块,以便建立庄园。
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使俄国农村出现了多种经营方式,村社内部也在发生变化。合作社迅速发展起来。按新型方式经营的田庄和庄园,很快显示出很强的竞争力,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地主已经把他们一半的土地出售给这些农民,不少退社的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金,也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这一改革使俄国农村公社开始瓦解,農民阶层开始分化,农村商品经济得以发展,推动着俄国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但是,改革遭到了左右两种势力的反对,右派保守势力认为改革冲击了俄国的传统,他们希望保持传统,维护村社;左派则认为村社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基础,因而也表示反对。斯托雷平的改革既促进农村向资本主义的演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也带来了农村的日益分化,农村中“反改革”的平均主义情绪开始发展起来。1911年9月,斯托雷平被刺身亡。
斯托雷平的改革大大推动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当时的俄国在国际市场已占有一席之地,也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应该说,与俄国历史上的历次改革相比,斯托雷平的改革最具现代性的特征。反改革势力的活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俄国最有活力的现代化进程,而在战争中夺权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将俄国引上了另外一条道路。
《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左凤荣、沈志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