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学生上课听懂了,但作业不会做,考试不理想。我们将其归因于学生没有将知识进行自我消化,转化成自身的内在知识,没有总结归纳解题技巧,因此成绩不理想。同样,在我们身边,有些教师教了几十年的书,教学成绩却不突出。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发现,如何提升教学业绩,光靠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积累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要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关键词:
教学反思、思维活动、教育教学、反思途径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及意义
“反思”不是“反省”的代名词,“反省”是解决事件的现实问题,可以存在怀疑和困惑,而“反思”是人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以思维活动的结果为思维对象,以思维活动为反思的对象,不存在怀疑和困惑。反思就是教师与问题情境间的对话,在某种思维下,情境中的某一方面被强调,问题被设定,情境被重组。反思中教师应具有双重身份,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教学的倾听者,教师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反思不单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的作用,反思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
实践证明,教学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在反思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能够体会和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反思具有前瞻性,研究性质,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对一些教育教学事件形成独特的、创造性的见解。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反思的整个过程本身就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可见,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复杂性,反思的内容也包罗万象,作为一名教学实践者,更重要的是反思与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内容,包括对教育观念的反思,对专业技能的反思,对师德方面的反思等。
反思过程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的,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反思怎样的理念适合我们,怎样做才能适应新的理念。反思过程是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再现,再思考,再提升的良性思维活动,包括教学技能、教学能力的反思,以及对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的反思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教育关键事件的反思。所谓的教育关键事件是指在教学中给我们留下特别有印象的,特别有感触的事件。反思过程应始终渗透德育教育,我们教育的是人,而不仅仅是学科本身,是否在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等德育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要想教育他人,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修为,所以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不断反思自己的师德水平,才能站得高望得远,给学生们更好的教育。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基本上是通过言语来实现的,与我们教学最直接、最关键的是课堂的授课效率以及学生的听课效率,故反思内容还包括教学中的对话反思。有效的对话应指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助学者”,有效的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思维和持续有效的学习。商友敬老师曾说过:教师的最高境界是讲台上的互动交流,有知识的融合,有情感的共振,有智慧的碰撞,有理性的探讨……那就是对话状态,是我们教师最理想的境界。这句话也深深地鞭策着我,让我反思的目标更明确。
三、教学反思的途径
反思途径(一):撰写教育论文
教学研究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活动,我们在思考问题、教研时,只空想或夸夸其谈是不行的,必须用文字把反思的内容,研究的成果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加工、提炼,在纸面上视觉化,这就是教育论文。
反思途径(二):撰写教育案例
教学案例具有典型性、研究性、启发性的特点,组成要素有案例背景、案例事件及对案例的反思。教育案例就是对一个真实的教育活动情境的描述,其中包括对明显的教育疑难问题及矛盾冲突的叙述,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的表述。
反思途径(三):撰写教育日志
教育日志的撰写简单易行,可长可短,对文章的结构修饰要求不高,有跟踪式、专题式、随笔式、网络日志四种。像日记一样,可以及时生动地再现教育情境,包括问题、经验、体会等对这些教育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以改进教学质量,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
反思途径(四):撰写教后记
教后记与教育日志有些类似,它属于對教育事件或行为的有感而发,一切对教师有感触的东西都属于记叙的对象,范围更广,包括记录课堂教学环境、某一事件、记录教学中的体会与感悟、记录别人的评价、学生的行为等。
反思途径(五):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的类型很多,如教育论坛、教育博客等,它为教师营造一种伙伴对话的教研氛围,共享集体智慧,促进研究深入,实现民主讨论,突破地域局限,方便快捷,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实践者所青睐。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激情是好教师的基础,热爱学生是好老师的标准,良好的业务水平是好教师的动力,而较高的教学反思能力是好教师的再生能量。可以说,能否进行自我反思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要反思的内容还很多,我们更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才能更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教育者。
参考文献:
【1】《教师反思力修炼》 邵清艳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9
【2】《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郑庆金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1、11
关键词:
教学反思、思维活动、教育教学、反思途径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及意义
“反思”不是“反省”的代名词,“反省”是解决事件的现实问题,可以存在怀疑和困惑,而“反思”是人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以思维活动的结果为思维对象,以思维活动为反思的对象,不存在怀疑和困惑。反思就是教师与问题情境间的对话,在某种思维下,情境中的某一方面被强调,问题被设定,情境被重组。反思中教师应具有双重身份,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教学的倾听者,教师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反思不单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的作用,反思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
实践证明,教学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在反思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能够体会和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反思具有前瞻性,研究性质,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对一些教育教学事件形成独特的、创造性的见解。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反思的整个过程本身就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可见,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复杂性,反思的内容也包罗万象,作为一名教学实践者,更重要的是反思与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内容,包括对教育观念的反思,对专业技能的反思,对师德方面的反思等。
反思过程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的,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反思怎样的理念适合我们,怎样做才能适应新的理念。反思过程是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再现,再思考,再提升的良性思维活动,包括教学技能、教学能力的反思,以及对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的反思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教育关键事件的反思。所谓的教育关键事件是指在教学中给我们留下特别有印象的,特别有感触的事件。反思过程应始终渗透德育教育,我们教育的是人,而不仅仅是学科本身,是否在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等德育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要想教育他人,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修为,所以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不断反思自己的师德水平,才能站得高望得远,给学生们更好的教育。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基本上是通过言语来实现的,与我们教学最直接、最关键的是课堂的授课效率以及学生的听课效率,故反思内容还包括教学中的对话反思。有效的对话应指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助学者”,有效的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思维和持续有效的学习。商友敬老师曾说过:教师的最高境界是讲台上的互动交流,有知识的融合,有情感的共振,有智慧的碰撞,有理性的探讨……那就是对话状态,是我们教师最理想的境界。这句话也深深地鞭策着我,让我反思的目标更明确。
三、教学反思的途径
反思途径(一):撰写教育论文
教学研究是一项较复杂的思维活动,我们在思考问题、教研时,只空想或夸夸其谈是不行的,必须用文字把反思的内容,研究的成果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加工、提炼,在纸面上视觉化,这就是教育论文。
反思途径(二):撰写教育案例
教学案例具有典型性、研究性、启发性的特点,组成要素有案例背景、案例事件及对案例的反思。教育案例就是对一个真实的教育活动情境的描述,其中包括对明显的教育疑难问题及矛盾冲突的叙述,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的表述。
反思途径(三):撰写教育日志
教育日志的撰写简单易行,可长可短,对文章的结构修饰要求不高,有跟踪式、专题式、随笔式、网络日志四种。像日记一样,可以及时生动地再现教育情境,包括问题、经验、体会等对这些教育活动进行分析、研究,以改进教学质量,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
反思途径(四):撰写教后记
教后记与教育日志有些类似,它属于對教育事件或行为的有感而发,一切对教师有感触的东西都属于记叙的对象,范围更广,包括记录课堂教学环境、某一事件、记录教学中的体会与感悟、记录别人的评价、学生的行为等。
反思途径(五):网络教研
网络教研的类型很多,如教育论坛、教育博客等,它为教师营造一种伙伴对话的教研氛围,共享集体智慧,促进研究深入,实现民主讨论,突破地域局限,方便快捷,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实践者所青睐。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激情是好教师的基础,热爱学生是好老师的标准,良好的业务水平是好教师的动力,而较高的教学反思能力是好教师的再生能量。可以说,能否进行自我反思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要反思的内容还很多,我们更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才能更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教育者。
参考文献:
【1】《教师反思力修炼》 邵清艳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9
【2】《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郑庆金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