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工教育培训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越来越重视职工教育培训的问题。有效的职工教育培训可以提升组织的运行效率与效果,加速组织目标的实现。然而,组织的发展模式与战略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应的职工的教育培训也应当是持续、变化的,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以垃圾分类教育为例,分析垃圾分类工作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究提高垃圾分类教育培训效果的方式,旨在为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关 键 词] 垃圾分类;职工培训;职工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3-0218-02
一、引言
现阶段垃圾分类工作正在大力开展之中。垃圾分类关乎社会民生的发展,关乎资源的节约利用,更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过程,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但是目前垃圾分类工作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仍然较为单薄,积极性不高,这给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带来了困难。
实际的垃圾分类工作分为四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属于前端,分别是垃圾的分类投放和分类收集,而后两个环节分别是分类后垃圾的运输与分类后垃圾的最终处置。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前端环节,该环节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紧,是人民群众每天面临的实际问题所在,同时也是垃圾分类工作最为艰难的地方。目前,城市垃圾分类管理率先从公共机构开始强制执行,垃圾分类管理以城市为单元,以社区为网络,以公共机关为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行。为了做好垃圾分类投放的管理工作,各类公共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切实明细垃圾分类工作的核心要义并掌握有效的处理方法时,他们才能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一起逐步将垃圾分类工作做好,从而有效推进绿色社区、绿色城市的建设。
二、垃圾分类教育培训中存在问题
目前垃圾分类工作还处于推进的初期,试点单位对此都存在一个逐步认识、深入了解的过程。垃圾分类的培训工作也在不断学习、成长中。因此,垃圾分类的教育培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垃圾分类的培训教育模式单一且较为粗犷,没有根据不同人群的接受程度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教育培训方式。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了困难,需要得到重视与解决。
(一)对垃圾分类教育培训缺乏足够重视
经过前期的宣传教育,垃圾分类在公共机构如火如荼进行并逐步推广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垃圾分类前端环节的实际推进效果并不理想,垃圾分类的准确度与相应的宣传知晓并不匹配,这在很大程度是垃圾分类教育的缺乏重视所致。垃圾分类的教育十分必要,因为垃圾分类对人民群众来说是一项新事物,对于国家来说是试点执行的新政策,对其认识的不足必然会导致工作进展的缓慢,而想要提高认识,必须加强相关的教育,让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真正深入人心而不是浮于表面。目前看来,虽然各个单位对垃圾分类有一定的培训与教育,但是垃圾分类的相关方法、知识的培训停留在表层,碎片化的教育培训模式并没有利用相关的工作人员形成系统的垃圾分类管理理念,也不利于垃圾分类教育在社区的推广;同时,垃圾分类的教育也缺乏对垃圾分类理念的教育,仅仅停留在垃圾分类投放的实际操作中,应当重视垃圾分类背后的环保观念教育,增强绿色环保意识与垃圾分类的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把垃圾分类教育工作真正做好。
(二)教育培训方法单一,培训效果不理想
总体来看,目前各个公共机构、社区以及街道办等对于垃圾分类的教育培训方式以宣传为主,授课为辅,培训教育方式较为简单,严重降低了工作人员与社区民众的积极性,实际的培训效果也不够理想。
首先,重视宣传不重视实际效果。尽管多数公共机关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普遍很大,采用贴宣传画、拉横幅口等多种宣传的方式,让垃圾分类走进社区群众生活,为人民群众广泛讨论,但却只是停留在宣传的程度。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实际渗透度不高,人民群众的实际参与度不足,从而导致这些教育宣传对垃圾分类的实际指导度很低。其次,教育模式简单,缺乏创新。目前对于垃圾分类的教育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一手宣传一手开培训会进行培训,借由公共机关人员带动推广到全社会。垃圾分类工作与人民群众最相关的是垃圾的分类投放,而仅靠开会教育培训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与实际操作相匹配,导致实际的垃圾分类投放效果并不理想。最后,没有因地制宜采取多层次教育模式,教育效果欠缺。垃圾分类的最终执行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但是不同人群对于垃圾分类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老年人相比于年轻人,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需要更长的消化时间,而目前的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并没有区分不同学习人群,采用统一的教育方式,所以取得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缺乏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目前的垃圾分类工作主要还是以街道社区为主,组织开展具体工作,其他各个部门参与度不高,并且相关的管理机制也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訓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为垃圾分类的系统化进行带来了一定困难。
[关 键 词] 垃圾分类;职工培训;职工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3-0218-02
一、引言
现阶段垃圾分类工作正在大力开展之中。垃圾分类关乎社会民生的发展,关乎资源的节约利用,更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过程,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但是目前垃圾分类工作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仍然较为单薄,积极性不高,这给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带来了困难。
实际的垃圾分类工作分为四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属于前端,分别是垃圾的分类投放和分类收集,而后两个环节分别是分类后垃圾的运输与分类后垃圾的最终处置。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前端环节,该环节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紧,是人民群众每天面临的实际问题所在,同时也是垃圾分类工作最为艰难的地方。目前,城市垃圾分类管理率先从公共机构开始强制执行,垃圾分类管理以城市为单元,以社区为网络,以公共机关为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行。为了做好垃圾分类投放的管理工作,各类公共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切实明细垃圾分类工作的核心要义并掌握有效的处理方法时,他们才能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一起逐步将垃圾分类工作做好,从而有效推进绿色社区、绿色城市的建设。
二、垃圾分类教育培训中存在问题
目前垃圾分类工作还处于推进的初期,试点单位对此都存在一个逐步认识、深入了解的过程。垃圾分类的培训工作也在不断学习、成长中。因此,垃圾分类的教育培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垃圾分类的培训教育模式单一且较为粗犷,没有根据不同人群的接受程度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教育培训方式。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了困难,需要得到重视与解决。
(一)对垃圾分类教育培训缺乏足够重视
经过前期的宣传教育,垃圾分类在公共机构如火如荼进行并逐步推广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垃圾分类前端环节的实际推进效果并不理想,垃圾分类的准确度与相应的宣传知晓并不匹配,这在很大程度是垃圾分类教育的缺乏重视所致。垃圾分类的教育十分必要,因为垃圾分类对人民群众来说是一项新事物,对于国家来说是试点执行的新政策,对其认识的不足必然会导致工作进展的缓慢,而想要提高认识,必须加强相关的教育,让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真正深入人心而不是浮于表面。目前看来,虽然各个单位对垃圾分类有一定的培训与教育,但是垃圾分类的相关方法、知识的培训停留在表层,碎片化的教育培训模式并没有利用相关的工作人员形成系统的垃圾分类管理理念,也不利于垃圾分类教育在社区的推广;同时,垃圾分类的教育也缺乏对垃圾分类理念的教育,仅仅停留在垃圾分类投放的实际操作中,应当重视垃圾分类背后的环保观念教育,增强绿色环保意识与垃圾分类的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把垃圾分类教育工作真正做好。
(二)教育培训方法单一,培训效果不理想
总体来看,目前各个公共机构、社区以及街道办等对于垃圾分类的教育培训方式以宣传为主,授课为辅,培训教育方式较为简单,严重降低了工作人员与社区民众的积极性,实际的培训效果也不够理想。
首先,重视宣传不重视实际效果。尽管多数公共机关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普遍很大,采用贴宣传画、拉横幅口等多种宣传的方式,让垃圾分类走进社区群众生活,为人民群众广泛讨论,但却只是停留在宣传的程度。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实际渗透度不高,人民群众的实际参与度不足,从而导致这些教育宣传对垃圾分类的实际指导度很低。其次,教育模式简单,缺乏创新。目前对于垃圾分类的教育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一手宣传一手开培训会进行培训,借由公共机关人员带动推广到全社会。垃圾分类工作与人民群众最相关的是垃圾的分类投放,而仅靠开会教育培训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与实际操作相匹配,导致实际的垃圾分类投放效果并不理想。最后,没有因地制宜采取多层次教育模式,教育效果欠缺。垃圾分类的最终执行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但是不同人群对于垃圾分类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老年人相比于年轻人,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需要更长的消化时间,而目前的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并没有区分不同学习人群,采用统一的教育方式,所以取得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缺乏有效的培训管理机制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目前的垃圾分类工作主要还是以街道社区为主,组织开展具体工作,其他各个部门参与度不高,并且相关的管理机制也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訓管理与考核评价机制,为垃圾分类的系统化进行带来了一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