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景与悲情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cen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交响诗和歌剧是音乐会和歌剧院经常上演的节目,而艺术歌曲的创作始终贯穿其创作生涯,不管是早期的《奉献》(Zueignung),还是其晚年的作品《最后的四首歌》(Vier Letzte Lieder),都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及魅力。
  [关键词]施特劳斯;本体特征;《在晚霞中》;艺术歌曲
  [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6-0081-02
  一、诗歌内容与结构
  19世纪开始,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达到了全盛时期,这一时期,音乐与诗歌的均衡性成为了德奥艺术歌曲的特点,从舒伯特到舒曼,再到后来的勃拉姆斯和沃尔夫,在艺术歌曲的创作当中都秉承了这一特性。施特劳斯的《最后的四首歌》也是这样,在音乐与诗歌的高度整合之下,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对歌曲的整体把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诗歌内容
  《在晚霞中》是施特劳斯根据约瑟夫·封·艾兴多夫(Joseph von Eichendorff) 的一首诗进行创作的。艾兴多夫是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的德国诗人,历经拿破仑战争,曾经投身德意志国家统一运动,政局稳定后成为一名政府职员,后因不满政府的一些行为而辞职,专心于诗歌创作。他的诗多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情感质朴,意象祥和。《在晚霞中》这首诗描述了一对旅人在黄昏时分,来到了一片安静的乡村休息,夜幕降临,鸟儿追逐芳香,他们长途跋涉终于得以休息,大地与旅人都沉静在晚霞中的优美场景。诗中意境深远宁静,处处体现出平和与美好。诗中没有感伤的词眼,却在诗歌的最后,探索着“生”与“死”的含义——长途跋涉之后,真的可以安静地接受死亡吗?
  (二)诗歌结构
  施特劳斯是根据艾兴多夫现有的诗歌进行创作的,因此,诗歌的既定结构对乐曲有很大的影响,或者说,除了在诗歌意象上打动作曲家之外,这首诗的结构本身也符合艺术歌曲创作的选材。
  《在晚霞中》分为四个诗节,每个诗节有四行诗,结构规整。德语诗歌因为德语发音的原因一般分为抑扬格与扬抑格两种,而《在晚霞中》是一首抑扬格的诗,每一个诗行都是以弱音开始,以抑——扬为基本节奏,一抑一扬相交替,抑扬格贯穿整首诗,朗诵起来形成一种“弱强弱强”的节奏。而第2、3、4诗节中的音步数目统一,使整首诗更加方正,易于吟诵。
  二、音乐结构综合分析
  从前面的诗歌结构分析中我们得知,此诗歌由四个诗节构成,与之相对应,作曲家在音乐结构处理上是遵循这一前结构的,因而在音乐结构上我们也可看到阶段分明的四个乐段组织,加上作为前缀后缀的器乐前奏与尾声,整体上形成鲜明的六个阶段,其结构如图所示本结构图采自刘雅新的论文《人之将逝,其鸣也哀》第18页。:
  如图所示,全曲连同器乐前奏与尾声,以及中间声乐的四个乐段,整体呈现为六个阶段,全曲首尾相顾,以bE大调为主轴。下面将依据音乐过程的次序做阶段性描述。
  (一)词、曲结构的整合
  《在晚霞中》这首诗歌本身非常规整,施特劳斯在诗歌的既定结构与节奏韵律之上,将之与音乐相整合,使声乐旋律与歌词意象在阶段性结构上达到了一体化,诗歌的节奏、歌词逻辑与声乐旋律达到了统一。
  在词曲对应方面,作曲家较多地采用音节式的对应手法。所谓音节式对应,指的是旋律音与歌词单词中的音节,以一个旋律音对一个单音节的谱曲手法,与单词一音节对众多旋律音的拖腔形态(在中世纪声乐作品中诸如纽姆式与花唱式)相对。乐段的划分,大体上遵循诗歌的原結构,以一个诗节对应于一个乐段,从而形成了通谱体的四个乐段。此外,在诗歌相对应的诗歌乐段前后两端,分别缀以器乐前奏与后奏(尾声),构成整体上的六个阶段。在微观结构处理方面,每两个诗行与一个乐句对应。因而,在乐段内部结构中,都呈现为由两个长度相近的两个乐句,只有第四个乐段是以一短二长的三个乐句组成。
  (二)节拍的反复变化
  在这首歌曲中,节拍发生了几次变化,都是由4/4拍,变为3/2拍,如第1诗节的第2诗行,这使得使乐曲行进的速度更为紧凑,同样出现节拍变化的地方还有第33、50、54、61等小节处。节拍的变化使得歌曲富有张力,这与诗歌内容、诗歌节奏及情感表达有着直接的联系,也是歌曲拥有独特色彩的原因之一。
  (三)调性的频繁转变
  《在晚霞中》这首歌曲中,施特劳斯采用了华丽、斑斓的色彩渲染,而这主要是通过频繁的调性变化来达成的。在这首歌曲中,作曲家用了多达21次的转调,这意味着几小节的音乐中就有一次转调。主调为bE大调,围绕着主调,进行了多次三度关系调的转换,除此之外,配合歌曲情思的发展,还使用了曾二度、四度及同主音大小调的变化:
  正是因为频密的调性变化、绵长的句法气息,以及因为调性扩张所引入其他远关系调的和弦,从而大大削弱了传统和声常见的功能序进逻辑,造成调高调性模糊,使歌曲展现出一种明明灭灭、冷暖交叠的飘忽感。也正是这种飘忽感,作为一种音响象征,隐喻一种内涵驳杂、无所将息的心灵状态。
  (四)音乐素材的意象化
  用特定的素材表现指定意象,是许多作曲家经常使用的手法。这种手法在这首歌曲中也被运用于表现歌曲的抒情气质。在前奏一开始,就出现了附点式的级进,同样的旋律在歌曲的第68小节处又再次出现,这两处的出现都是在描绘满天晚霞的情景,而当第76小节,出现了早在创作《在晚霞中》五十年前就完成的交响诗的音乐素材的时候,让人一下就联想到了“死亡”与“净化”。在尾声部分“死亡与净化”的意象与“晚霞”的意象相互交织,更是将诗歌的中心思想表达得恰到好处——在满天晚霞中,疲惫的旅人在思索着长途跋涉后是否可以平静地接受死亡。
  三、钢琴与声乐的对等地位   在德奥艺术歌曲发展的全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以艺术歌曲而闻名的作曲家。这其中,以舒伯特为先驱。在他的创作中,钢琴伴奏通过加入复杂的和声,使伴奏更加丰满,在作品中与声乐融合,共同承担了表现歌曲的责任,从前钢琴的附属地位,在此得到了提升。他的这一理念得到了舒曼及勃拉姆斯的认同和传承。有“音乐诗人”之称的舒曼,在他的艺术歌曲当中,钢琴还往往担任补充和烘托的作用,在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中,担任着营造气氛和补充情感的重任。勃拉姆斯的音乐当中,则更进一步,承担着表现音乐灵魂的作用。当钢琴与声乐并驾齐驱,持续发展,到了马勒的艺术歌曲当中,他选择了用交响和人声的方式来演绎,器乐的织体更加丰富,更富有表现力。理查·施特劳斯创作《最后的四首歌》时,也选择了这种表现方式,即交响与人声。可见,器乐部分已经不仅仅只是用于协助人声,它的地位与人声同样重要。《最后的四首歌》原是為交响乐队与人声而写的,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为便于适应更多不同条件或场合的演出需要,尤其在教学环境中,往往使用钢琴缩编与人声的方式,因此,在本文中,我所选用的是后者。
  在施特劳斯歌曲中,钢琴不仅仅是作为乐思发展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作为表现歌曲意象的重要素材和补充材料。
  (一)意象化的素材
  在歌曲的一开始,作曲家用21小节的前奏,作为全曲的铺垫,为全曲营造了一种辽阔宽广、大气磅礴的音响气氛,而这种氛围中,又夹带着某种凄美缱绻的情调,也正是这一交织着情态与意境两种成分的音响背景,为整首歌曲提供了一种情绪基调,而这种带有淡淡感伤的基调,作为一种音响象征,隐喻了日薄西山、红霞满天的诗意场景。
  (二)人声与钢琴的协作
  人声旋律的进行过程中,钢琴始终是扮演着合作者的角色。以第1乐段为例,在简短的一个小节的间奏后,人声旋律从22小结的第三拍进入,这时,钢琴的织体不再像前奏那样呈现出多层次的叠加,变成下行的分解和弦,为人声喃喃自语式的吟唱,铺垫出晚霞温和的光辉,而到了第25小节,人声旋律进入了更为明亮的舒展性唱句时,钢琴增加了织体的厚度,同时给人声以支持,这种支持持续到这一乐段的结束。钢琴除了扮演衬托及支撑的角色之外,在这首歌曲中,它还承担着描绘性的责任。
  (三)乐思的补充材料
  《在晚霞中》这首歌曲使用音节式的方式写成的,在人声旋律的行进中间,担任过渡与补充的是器乐部分。如第1乐段与第2乐段中间,钢琴在这里加入了bB大调的两小节的与前奏“晚霞”这一意象化材料相似的旋律,当歌曲进入到第2乐段,又从bB大调转为bG大调。
  通过对《在晚霞中》艺术形态的分析,我们得知,诗歌结构非常规整,歌曲的乐段结构划分遵从诗歌结构,但因乐思的发展和音乐情绪的表现,而在内部有不影响诗歌逻辑的不同处理。歌曲音响效果华丽斑斓。虽然诗歌所表现的意象是平和、安静、写意的,但是在音乐中,这些看似温和的歌词之后,往往伴随着大线条的人声旋律、调性的起伏转换、钢琴的丰盈补充。
  [参 考 文 献]
  [1][德]瓦尔特·德皮施.里夏德·施特劳斯[M].金经言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摘 要]《长相知》是诗歌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以抒情的方式集中性的反映出社会生活,采用丰富的情感传达主人公的思想。《长相知》改编为歌曲,为当前的古诗词歌曲创作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其本身的艺术处理手段充分结合了现代声乐技法,将技巧和情感进行完美融合。本文主要是从《长相知》的基本情况分析入手,针对《长相知》中所表现的艺术处理手段进行全面细致的说明和介绍,并提出了《长相知》为古诗词歌曲艺术处理提供的
期刊
[摘 要]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给音乐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最新的教学理念,最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只须轻轻点击鼠标即可获取。这样让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依赖网络资源,习惯于照搬网络上的教案、课件,音乐教学缺乏自己的思考和个性。本文试着从课程标准出发、从音乐本体出发、从教师自身出发探讨“开启音乐课堂教学的原创性”的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学;原创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演唱歌剧会给演唱者的歌唱表演提供一个良好的锻炼平台,歌剧在音乐之外从另外的角度为演员提供了丰富的表演空间和艺术想象,不同的歌剧需要演唱者具备不同的表演风格。歌剧的演出对演唱者提出更高层面的要求,只有演唱者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才可能在歌剧表演中更加灵活、出彩。  [关键词]歌剧;想象;表情;风格;肢体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6
期刊
[摘要]本文以海南黎族音乐的研究现状为切入点,就黎族音乐的研究论域及成果进行缕析,且提出当前黎族音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就黎族祭祀仪式“老古舞”音乐为例来阐述仪式音乐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黎族音乐研究;老古舞;仪式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6-0016-02  黎族是海南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尽管它没有自己的文字,但黎民善歌舞
期刊
你的烏发散开在我头上
期刊
[摘要]迷糊调这首曲目1958年出自鲁日融老师之手,主要风格为秦派曲风。了解迷糊调的背景,分析迷糊调的演奏技巧及弓法和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逐段分析并知道以什么为素材,并深入分析知名演奏家闵慧芬、于红梅、严洁敏的不同演奏风格和技巧。简析秦派曲风及今后的发展路程。鲁日融老师的带有风土人情的创作令人惊叹。  [关键词]迷糊调;秦派;演奏技巧及弓法素材;闵慧芬;于红梅;严洁敏  [中图分类号]J63[文献
期刊
曙光照耀
期刊
繡荷包(女声无伴奏合唱)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进行音乐启蒙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发掘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感知力和审美力。本文旨在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研究,将奥尔夫秉承“诉诸感性,回归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对于小学音乐启蒙教育重要的借鉴意义进行融合渗透,通过探讨其对音乐元素的重视,以及建立在“新”模式上的科学化、多样化发展对小学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小学音乐启蒙教育  
期刊
[摘要]音符在贝多芬指尖与钢琴键的缝隙中缓缓游走,空气中高贵、端庄、一丝不苟的古典主义气息随着月色与清风纷至沓来而渐次淡去,自然的使者牵引着贝多芬走向一段自由与奇迹共生,激情与颓靡并存的时代——浪漫主义时期。  [关键词]舒伯特;《小夜曲》;音乐表达;意境  [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6-0083-03  “浪漫主义经常被定义为对古典主义的理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