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符在贝多芬指尖与钢琴键的缝隙中缓缓游走,空气中高贵、端庄、一丝不苟的古典主义气息随着月色与清风纷至沓来而渐次淡去,自然的使者牵引着贝多芬走向一段自由与奇迹共生,激情与颓靡并存的时代——浪漫主义时期。
[关键词]舒伯特;《小夜曲》;音乐表达;意境
[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6-0083-03
“浪漫主义经常被定义为对古典主义的理性、法则、形式和传统的反抗。18世纪的艺术家们追求的是统一、秩序,以及形式和内容的平衡,而19世纪的艺术家们追求的是自我表现,力求激情的传达,不在乎不平衡所带来的后果。如果说古典主义的艺术家们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遗迹中获取灵感,那么,浪漫主义时代的艺术家们则关注人类的想象力和大自然的奇迹。”[1]
如莱特的书中所述,浪漫主义,其精神与名字相契合,来自于人类自我的、无节制的、对文学与自然的高度热爱。如此,在此种精神支配下诞生的音乐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已经不再拘泥于严格的写作技法与音符排列,在它的领地中,旋律是不被时间流逝所压迫的顽童,节奏则好似醉酒的老翁;诗歌、文学与音乐交融,一切都荡漾在如梦似幻的仙境里,沉溺于大自然的本真形态与人类的本能活动之中。由此,爱情便悄悄萌芽,逐渐茁壮,长成一根青藤,丝丝绕绕地缠裹着浪漫主义音乐,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主题。而在浪漫主义早期,许多在后世为人所知、享有盛誉的作曲家盛放着自己的音乐才华之花。其中,有一位寂寞的“诗人”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土地上吟唱出優美而孤寂的旋律,他的名字是弗朗茨·舒伯特。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到1828年11月19日,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舒伯特的出现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画卷添上了美丽的一笔。《魔王》《鳟鱼》《天鹅之歌》这些作品,体现出舒伯特在现实与梦幻之间的游离,对脆弱、美好的珍惜,对消亡、邪恶的无奈和恐惧。这些情感,仿佛嵌在舒伯特的笔端,一直流淌进那首至今仍在人们耳畔响起的《小夜曲》。《小夜曲》,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所作的独唱艺术歌曲之一,采用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列露斯塔普)所作诗篇谱写而成。本文所析音响蓝本为《Franz Schubert:Schwanengesang(Swan Song),song cycle for voice&pinao,D.957-Stndchen》,收录于专辑《Franz Schubert:Schwanengesang》,由德国男高音歌唱家Werner Güra演唱。此文旨在通过赏析舒伯特所作《小夜曲》而浅论钢琴伴奏的加入于此曲中之作用。
在浪漫主义时期之前,曾经有多位作曲家谱写过名为《小夜曲》的旋律,比如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贝多芬。小夜曲最初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一般表现恋爱中的男子抱琴于恋人窗下表达爱意的场景。舒伯特的这首《小夜曲》于体裁上虽属艺术歌曲,在整体上没有远离它的起源,但在笔者听来,其钢琴伴奏却是其中的点睛之墨,饱含着与浪漫、缠绵不同的深情。歌曲的形式为分节歌,可分为三段,其中,第二段模仿第一段的旋律生成,歌词不同;第三段中,旋律也亦出现改变,作为整曲结尾。若仅从歌词来看,可以看出其感情的抒发愈来愈直白、浓烈,经历了渴盼——沉溺——痴狂三个阶段,有人物、地点的递进感:
“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飞去,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爱人我等待你!皎洁月光照耀大地,树梢在耳语,树梢在耳语。没有人来打扰我们,亲爱的,别顾虑,亲爱的,别顾虑!
你可听见夜莺歌唱?她在向你恳请,她要用那甜蜜歌声诉说我的爱情。她能懂得我的期望,爱的苦衷,爱的苦衷,用那银铃般的声音感动温柔的心,感动温柔的心。
歌声也会使你感动,来吧,亲爱的!愿你倾听我的歌声,带来幸福爱情,带来幸福爱情,幸福爱情!”[2]
若如此将歌词从头看到尾,不考虑音乐,会感受到诗句中无法掩饰的眷恋与甜蜜,月光也不是平凡的冷白色,而是晕着黄光、带着暖意,通篇只是美好夜色里的爱情。可是,当舒伯特谱写的旋律响起时,一切与联想中不同,爱情变得隐秘了,连渴盼也在深深的夜里安静下来。
若观其音乐,则与歌词相对应,绘景与抒情兼存。开篇四小节的钢琴伴奏借F大调而映透出清幽与静谧,低声部的二分音符与高声部的四分音符跳音使旋律变得断连相叠,既有夜风徐徐吹来的轻灵,也有月光皎皎照耀的宁静。(见谱例1)
在第一乐句中,旋律声部规律地使用三连音与附点音符,舒缓却有节制。其与钢琴部分的两个声部相互配合,形成密不可分的和声,自然、和谐。在第十二小节处,旋律转为C大调,情感色彩明亮起来,告别了幽静的夜色描绘,也恰好映衬着第十三小节所对应歌词“爱人,我等待你”的真诚盼望。在留白处,钢琴声部呼应着旋律声部,轻柔地吟唱,是男子的歌声在月光下回旋荡漾,填补了旋律声部休憩时分的空白,完整、丰富了整个乐句。(见谱例2)
第二乐句起始处,旋律转为D小调,仍旧起始于小字一组的A音,也仍旧规律地使用附点音符与三连音。但仍与第一乐句中相异,此句中,附点率先出现,随后是简短的三连音,钢琴声部也在第二乐句的结尾处以三连音呼应着旋律声部。若说第一乐句是静谧的、幽深的,那么,在第二乐句的前两小节内,旋律则如波浪上下浮动,是带着魅惑的优雅。随后,男子仿佛担心自己的热切与失态打破这宁静的夜色,歌声便也低了下来,回归至F大调寂静的土壤里。第三乐句的旋律对第二乐句进行模仿,调式上却有变化,不再是暗暗压抑热忱的D小调,而变为更加率真、深情的B大调。最终,在第四乐句的结尾处,男子的心绪更加缠绵、火热,心爱的女子已经出现,就在前方,她的影子在月光中游荡。男子的歌声已经不愿再掩藏于夜色之中,而是渴求着最诚挚的爱情。继而,旋律来至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的过渡,钢琴声轻柔地响起,呼应着刚刚结束的旋律声部,像清凉的泉水冷却了那奔涌而出的热情,带领歌曲进入第二段寂静、舒缓的旋律。(见谱例3) 歌曲在进入第二段后,其旋律声部与第一段相同,是对第一段的重复,感情的表达却更加直接,被歌唱的对象由夜色中的景物与自己的心情转变为心爱的那位佳人,情绪渐渐变得浓烈起来。
第三段的开始也意味着歌曲高潮的来临,旋律脱离了基础轨道,在附点音符的世界里起舞。小字一组的A音一路攀升到小字二组的F音,不同的大、小调在其间不停地变换位置,男子的雀跃、热切、紧张与追求已经显露无遗。终于,男子来到她的面前,对她表白自己的心意,温柔地注视着她,心中被宁静与美好填满。然而美好的事物总是容易破碎,当夜晚的清风经过树林,吹破了一帘蒙蒙的雾,吹乱了泛着暖色的月光,吹远了美丽的她。他只能目送,目送他脑海中臆想的美好爱人,目送这注定幸福却邈远的爱情。他的歌声将一切恢复成本来的样子,那个夜晚,夜风徐徐,月光皎皎,他想要见到她……(见谱例4)
此首《小夜曲》将所有感情都隐藏在這个简单的标题之后,有飞蛾扑火般的眷恋,有圣母般的祈祷与祝福,也有宁静的歌声与易碎的心灵。这首创作,可以让人猜测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艺术家或者普通民众的思想情感与内心状态,就像这首曲子中的爱情,它不一定是纯粹的、朴质的,却敏感而热烈,仿佛爱情是根植在主人公心中的璀璨钻石,不需要他或她的浇灌与理睬,也仍旧明亮而顽强。这样的爱情,更像是一种私人情感,没有双方的互动,却表现着内心最炙热的企盼与不可求、求不到的无奈与自慰。他们的心灵同时渴望着安定与自由,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惺惺相惜,只有自然与他们相伴,他们在自然的怀抱中歌唱、追求着那个她或他,在这个梦幻、脆弱的时代溪流中彷徨地摆渡前行。
一曲聆罢,依笔者之拙见,此首与肖邦所谱写之数首夜曲作品虽同为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音乐创作,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1.此首原始版本为声乐作品,以钢琴伴奏构建出底部织体;肖邦之夜曲作品仅为钢琴所作。2.舒伯特之《小夜曲》更为感性与痴缠,贴近人的感情;肖邦所作夜曲则更添夜阑人静之感,纯净、忧郁之气息较浓。由此,更凸显出钢琴织体对艺术歌曲《小夜曲》之表达的重要意义:诚挚、热烈的爱意由旋律声部的人声表达,而寂静、朦胧的夜色却独独孕育于钢琴的乐音流动之中,也正是因钢琴织体的存在,清冷的“邈远”之意才可被感知,笼罩于月色之下的臆想爱情才得以美好存在。在西方古典音乐范畴之内,钢琴除了作为作品之中轻灵、幽静之主角之外,其“陪伴”之角色是否亦丰富了听者对其音色所表达内容的诠释?一首《小夜曲》难以阐明其间种种,但我们或可由微知著,窥视“钢琴伴奏的作用”之冰山一角。
[参 考 文 献]
[1]克雷格·莱特(Craig Wright).余志刚,李秀军译.聆听音乐[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12:252.
[2]罗宪君,李滨荪,徐朗.声乐曲选集外国作品(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105.
[3] 周成岭.舒伯特《小夜曲》的艺术歌曲特点[J].齐鲁艺苑,2010(04).
[4] 黄悦.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研究[D].吉林大学,2013.
[5] 孙莉.浅论舒伯特《小夜曲》中声乐艺术与钢琴伴奏的琴声交融[D].山西大学,2013.
[6] 黄晨.谈演唱舒伯特艺术歌曲之我见[D].天津音乐学院,2014.
[7] 李娅.艺术歌曲中的妙笔丹青—小夜曲[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关键词]舒伯特;《小夜曲》;音乐表达;意境
[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6-0083-03
“浪漫主义经常被定义为对古典主义的理性、法则、形式和传统的反抗。18世纪的艺术家们追求的是统一、秩序,以及形式和内容的平衡,而19世纪的艺术家们追求的是自我表现,力求激情的传达,不在乎不平衡所带来的后果。如果说古典主义的艺术家们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遗迹中获取灵感,那么,浪漫主义时代的艺术家们则关注人类的想象力和大自然的奇迹。”[1]
如莱特的书中所述,浪漫主义,其精神与名字相契合,来自于人类自我的、无节制的、对文学与自然的高度热爱。如此,在此种精神支配下诞生的音乐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已经不再拘泥于严格的写作技法与音符排列,在它的领地中,旋律是不被时间流逝所压迫的顽童,节奏则好似醉酒的老翁;诗歌、文学与音乐交融,一切都荡漾在如梦似幻的仙境里,沉溺于大自然的本真形态与人类的本能活动之中。由此,爱情便悄悄萌芽,逐渐茁壮,长成一根青藤,丝丝绕绕地缠裹着浪漫主义音乐,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主题。而在浪漫主义早期,许多在后世为人所知、享有盛誉的作曲家盛放着自己的音乐才华之花。其中,有一位寂寞的“诗人”在奥地利维也纳的土地上吟唱出優美而孤寂的旋律,他的名字是弗朗茨·舒伯特。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到1828年11月19日,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舒伯特的出现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画卷添上了美丽的一笔。《魔王》《鳟鱼》《天鹅之歌》这些作品,体现出舒伯特在现实与梦幻之间的游离,对脆弱、美好的珍惜,对消亡、邪恶的无奈和恐惧。这些情感,仿佛嵌在舒伯特的笔端,一直流淌进那首至今仍在人们耳畔响起的《小夜曲》。《小夜曲》,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所作的独唱艺术歌曲之一,采用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列露斯塔普)所作诗篇谱写而成。本文所析音响蓝本为《Franz Schubert:Schwanengesang(Swan Song),song cycle for voice&pinao,D.957-Stndchen》,收录于专辑《Franz Schubert:Schwanengesang》,由德国男高音歌唱家Werner Güra演唱。此文旨在通过赏析舒伯特所作《小夜曲》而浅论钢琴伴奏的加入于此曲中之作用。
在浪漫主义时期之前,曾经有多位作曲家谱写过名为《小夜曲》的旋律,比如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贝多芬。小夜曲最初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一般表现恋爱中的男子抱琴于恋人窗下表达爱意的场景。舒伯特的这首《小夜曲》于体裁上虽属艺术歌曲,在整体上没有远离它的起源,但在笔者听来,其钢琴伴奏却是其中的点睛之墨,饱含着与浪漫、缠绵不同的深情。歌曲的形式为分节歌,可分为三段,其中,第二段模仿第一段的旋律生成,歌词不同;第三段中,旋律也亦出现改变,作为整曲结尾。若仅从歌词来看,可以看出其感情的抒发愈来愈直白、浓烈,经历了渴盼——沉溺——痴狂三个阶段,有人物、地点的递进感:
“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飞去,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爱人我等待你!皎洁月光照耀大地,树梢在耳语,树梢在耳语。没有人来打扰我们,亲爱的,别顾虑,亲爱的,别顾虑!
你可听见夜莺歌唱?她在向你恳请,她要用那甜蜜歌声诉说我的爱情。她能懂得我的期望,爱的苦衷,爱的苦衷,用那银铃般的声音感动温柔的心,感动温柔的心。
歌声也会使你感动,来吧,亲爱的!愿你倾听我的歌声,带来幸福爱情,带来幸福爱情,幸福爱情!”[2]
若如此将歌词从头看到尾,不考虑音乐,会感受到诗句中无法掩饰的眷恋与甜蜜,月光也不是平凡的冷白色,而是晕着黄光、带着暖意,通篇只是美好夜色里的爱情。可是,当舒伯特谱写的旋律响起时,一切与联想中不同,爱情变得隐秘了,连渴盼也在深深的夜里安静下来。
若观其音乐,则与歌词相对应,绘景与抒情兼存。开篇四小节的钢琴伴奏借F大调而映透出清幽与静谧,低声部的二分音符与高声部的四分音符跳音使旋律变得断连相叠,既有夜风徐徐吹来的轻灵,也有月光皎皎照耀的宁静。(见谱例1)
在第一乐句中,旋律声部规律地使用三连音与附点音符,舒缓却有节制。其与钢琴部分的两个声部相互配合,形成密不可分的和声,自然、和谐。在第十二小节处,旋律转为C大调,情感色彩明亮起来,告别了幽静的夜色描绘,也恰好映衬着第十三小节所对应歌词“爱人,我等待你”的真诚盼望。在留白处,钢琴声部呼应着旋律声部,轻柔地吟唱,是男子的歌声在月光下回旋荡漾,填补了旋律声部休憩时分的空白,完整、丰富了整个乐句。(见谱例2)
第二乐句起始处,旋律转为D小调,仍旧起始于小字一组的A音,也仍旧规律地使用附点音符与三连音。但仍与第一乐句中相异,此句中,附点率先出现,随后是简短的三连音,钢琴声部也在第二乐句的结尾处以三连音呼应着旋律声部。若说第一乐句是静谧的、幽深的,那么,在第二乐句的前两小节内,旋律则如波浪上下浮动,是带着魅惑的优雅。随后,男子仿佛担心自己的热切与失态打破这宁静的夜色,歌声便也低了下来,回归至F大调寂静的土壤里。第三乐句的旋律对第二乐句进行模仿,调式上却有变化,不再是暗暗压抑热忱的D小调,而变为更加率真、深情的B大调。最终,在第四乐句的结尾处,男子的心绪更加缠绵、火热,心爱的女子已经出现,就在前方,她的影子在月光中游荡。男子的歌声已经不愿再掩藏于夜色之中,而是渴求着最诚挚的爱情。继而,旋律来至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的过渡,钢琴声轻柔地响起,呼应着刚刚结束的旋律声部,像清凉的泉水冷却了那奔涌而出的热情,带领歌曲进入第二段寂静、舒缓的旋律。(见谱例3) 歌曲在进入第二段后,其旋律声部与第一段相同,是对第一段的重复,感情的表达却更加直接,被歌唱的对象由夜色中的景物与自己的心情转变为心爱的那位佳人,情绪渐渐变得浓烈起来。
第三段的开始也意味着歌曲高潮的来临,旋律脱离了基础轨道,在附点音符的世界里起舞。小字一组的A音一路攀升到小字二组的F音,不同的大、小调在其间不停地变换位置,男子的雀跃、热切、紧张与追求已经显露无遗。终于,男子来到她的面前,对她表白自己的心意,温柔地注视着她,心中被宁静与美好填满。然而美好的事物总是容易破碎,当夜晚的清风经过树林,吹破了一帘蒙蒙的雾,吹乱了泛着暖色的月光,吹远了美丽的她。他只能目送,目送他脑海中臆想的美好爱人,目送这注定幸福却邈远的爱情。他的歌声将一切恢复成本来的样子,那个夜晚,夜风徐徐,月光皎皎,他想要见到她……(见谱例4)
此首《小夜曲》将所有感情都隐藏在這个简单的标题之后,有飞蛾扑火般的眷恋,有圣母般的祈祷与祝福,也有宁静的歌声与易碎的心灵。这首创作,可以让人猜测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艺术家或者普通民众的思想情感与内心状态,就像这首曲子中的爱情,它不一定是纯粹的、朴质的,却敏感而热烈,仿佛爱情是根植在主人公心中的璀璨钻石,不需要他或她的浇灌与理睬,也仍旧明亮而顽强。这样的爱情,更像是一种私人情感,没有双方的互动,却表现着内心最炙热的企盼与不可求、求不到的无奈与自慰。他们的心灵同时渴望着安定与自由,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惺惺相惜,只有自然与他们相伴,他们在自然的怀抱中歌唱、追求着那个她或他,在这个梦幻、脆弱的时代溪流中彷徨地摆渡前行。
一曲聆罢,依笔者之拙见,此首与肖邦所谱写之数首夜曲作品虽同为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音乐创作,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1.此首原始版本为声乐作品,以钢琴伴奏构建出底部织体;肖邦之夜曲作品仅为钢琴所作。2.舒伯特之《小夜曲》更为感性与痴缠,贴近人的感情;肖邦所作夜曲则更添夜阑人静之感,纯净、忧郁之气息较浓。由此,更凸显出钢琴织体对艺术歌曲《小夜曲》之表达的重要意义:诚挚、热烈的爱意由旋律声部的人声表达,而寂静、朦胧的夜色却独独孕育于钢琴的乐音流动之中,也正是因钢琴织体的存在,清冷的“邈远”之意才可被感知,笼罩于月色之下的臆想爱情才得以美好存在。在西方古典音乐范畴之内,钢琴除了作为作品之中轻灵、幽静之主角之外,其“陪伴”之角色是否亦丰富了听者对其音色所表达内容的诠释?一首《小夜曲》难以阐明其间种种,但我们或可由微知著,窥视“钢琴伴奏的作用”之冰山一角。
[参 考 文 献]
[1]克雷格·莱特(Craig Wright).余志刚,李秀军译.聆听音乐[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12:252.
[2]罗宪君,李滨荪,徐朗.声乐曲选集外国作品(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105.
[3] 周成岭.舒伯特《小夜曲》的艺术歌曲特点[J].齐鲁艺苑,2010(04).
[4] 黄悦.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研究[D].吉林大学,2013.
[5] 孙莉.浅论舒伯特《小夜曲》中声乐艺术与钢琴伴奏的琴声交融[D].山西大学,2013.
[6] 黄晨.谈演唱舒伯特艺术歌曲之我见[D].天津音乐学院,2014.
[7] 李娅.艺术歌曲中的妙笔丹青—小夜曲[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