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规模和效益”同步错位关系及路径转化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paalp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个体内部要素的组合关系可以反映整体之间的差异。区域旅游发展内部要素间存在不同步关系,旅游资源(resource)、游客规模(scale)和经济效益(income)存在错位,笔者称之为“RSI错位现象”。本文以31省、市、自治区为单元,按“要素组合一区域类型一类型比较”的思路,采用旅游资源丰度、接待国内游客规模及国内旅游收入3项指标,依照“R—S—I的组合关系”对区域进行类型划分并予以比较。区域旅游发展按“S—I组合关系”可以分为强同步区、弱同步区、优等错位区和劣等错位区,按“R—S—I的组合关系”可以细分为8种类型;发现区域旅游发展要素间关系复杂、出现多元化特征、区域间存在巨大差距等规律;分析各种类型特点并指出其转化路径及实现途径,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RSI错位现象;资源丰度;游客规模;旅游收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2—0081—04
  [收稿日期]2006—04—17;[修订日期]2006—10—31
  [作者简介]李连璞(1976-),男,山东庆云人,西北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德州学院地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E-mail:dzllp2003@163.com;曹明明(1960-),男,陕西宝鸡人,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杨新军(1972-),男,陕西扶风人,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经济。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从接待任务工作到事业型发展,到目前的产业化发展,旅游业已经形成相当的产业规模,先后被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列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国内旅游发展迅速,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2004年,国内旅游总人数11.0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710.71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26.67%和36.85%。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扩大国内市场及增加国内旅游收入就成为区域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因此,研究国内旅游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映射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间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旅游资源丰度相近的湖南和广东,2002年其国内旅游接待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存在巨大的差异,湖南旅游接待国内游客0.57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26亿元,而广东则是0.77亿元和1012亿元,差异分析可以找出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具有实际意义。国内对区域旅游差异的研究已有相当基础,但大多是通过区域间要素比较的方法,并且对大尺度区域旅游系统的研究较少,代表性文献有保继刚(2002)采用入境游客接待量对中国28座重点旅游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地位的变化进行研究。
  区域旅游资源、游客规模及旅游收入是旅游发展三大重要要素,旅游资源的丰度表征有多少优势旅游资源,解决了“有什么”的问题;旅游收入是衡量旅游地发展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说明对资源利用“怎么样”的问题;而游客规模是旅游资源和旅游收入的媒介,可以用来表征旅游经济效益的潜力和旅游资源的吸引力,3种要素的均值化数据则说明个体在总体中的相对地位。如果假设区域其他条件相同,则其个体内部要素间的数量关系应是函数关系,然而,区域条件的内在差异(如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等)会使这种函数关系偏离甚至扭曲,造成个体内部要素之间的“错位”现象并表现出不同的组合类型,从而映射出区域之间的差异。由此,按要素关系一区域类型一区间比较的思路探讨区域之间的差异具有创新意义。
  
  2 数据收集与整理
  
  2.1 研究思路
  本文以要素为切入点,以行政省域为单元,对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资料的不可获得性和区域差异的不可比性,港、澳、台没有被列入研究范围)进行比较研究,采用2002年国内旅游统计数据及A级景点作为数据基础,按要素关系一区域类型一区间比较的思路,寻找省域要素间的组合类型,对31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类型划分,从而比较区域间旅游发展的差异,并提出转化路径及实现途径。
  2.2 资料来源
  以2003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从其“地方旅游业”部分摘取2002年国内旅游相关统计数字,包括接待国内游客数量和国内旅游收入两项指标,并对其进行均值化处理,将结果记入表1。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3),笔者统计了中国31省(区、直辖市)2002年A级以上景区(点),运用公式(1)对其进行丰度指数计算,并进行均值化处理,将其结果计人表1。
  旅游资源的丰度指数:
  R=2.5X1+1.5X2+0.75X3+0.25X4 (1)
  式中:R代表区域旅游资源丰度指数;X1、X2、X3、X4分别为4A、3A、2A、1A景区(点)的个数;2.5、1.5、0.75、0.25分别为4A级、3A级、2A级、1A级景区(点)的权重。
  
  3 RSI组合类型及转化路径
  
  3.1 S—I组合关系
  将表1中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国内游客规模(S)和国内旅游收入(Ⅰ)的均值化数据在笛卡儿坐标系中构建S—Ⅰ组合态势图(见图1),平均值1作为临界点,对其进行区域类型划分。
  图1显示:各行政单元的游客规模和旅游收入之间的组合关系存在差异,可以分为4个区域类型。
  Ⅰ区:国内游客接待数量与国内旅游收入均超过平均值,包括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辽宁、湖北;
  Ⅱ区:国内游客接待数量少于平均值,但国内旅游收入超过平均值,包括天津、福建;
  Ⅲ区:国内游客接待数量超过平均值,但国内旅游收入低于平均值,包括河北、湖南、云南、广西;
  Ⅳ区:国内游客接待数量及国内旅游收入均低于平均值,包括重庆、陕西、山西、安徽、江西、黑龙江、吉林、贵州、海南、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西藏。
  笔者将4种组合类型定义为“规模一收入同步区”(Ⅰ区和Ⅳ区)和“规模一收入错位区”(Ⅱ区和Ⅲ区)两大主类,并进一步细分为4个亚区:强同步区(Ⅰ区)、弱同步区(Ⅳ区)、优等错位区(Ⅱ区)和劣等错位区(Ⅲ区)。
  3.2 R—S—Ⅰ组合类型
  结合旅游资源丰度指数(R),对上述类型进一步划分,原则上可以分为c21·c21·c218种类型: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强同步区(Ⅰ区):北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辽宁;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弱同步区(Ⅳ区):陕西、黑龙江;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优等错位区(Ⅱ区):无;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劣等错位区(Ⅲ区):河北、湖南、云南、广西;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强同步区(Ⅰ区):上海、河南、湖北;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弱同步区(Ⅳ区):重庆、山西、安徽、江西、吉林、贵州、海南、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西藏;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优等错位区(Ⅱ区):天津、福建;旅游资源丰度指数<1+劣等错位区(Ⅲ区):无。
  剔除掉研究范围内的空缺类型,中国各省(区、直辖市)的国内旅游发展目前可以被分为6种类型(见表2)。
  3.3 类型特点及阶段转变路径
  A型:属于旅游发展正常的区域,其三要素间有正相关关系,但旅游地发展的后劲不足。其优势地
  B型:旅游发展不正常区域,其优势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旅游发展有后发优势,应以市场+产品为导向进行旅游资源整合,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打造自身旅游形象,按照B—A、或B—C—A的路径转变。
  C型:旅游发展较为正常,旅游地得到消费者认同,但引导消费或管理有问题,旅游发展前景广阔,旅游产品需要进一步拓展,培育消费点,尽快把数量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优势,极易向A型转变。
  D型:虽属于旅游发展不正常区域,但这种“不正常”却是地方政府的最爱,其缺点是风险高,特别是河南和湖北,易向E型转变。今后旅游发展应以资源+形象为导向。
  E型:旅游发展正常,三要素呈正相关关系,不易把旅游产业作为其支柱产业,旅游发展的风险高,如对旅游发展重视,易向D型或F型转变。旅游发展应以资源为导向,培育极品旅游资源,尽快扩大自身的知名度。
  F型:此类旅游地资源等级低,游客数量少,但效益高,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较小,极易向E型转变。如果注意旅游的后续开发及无形旅游资源的挖掘,也会向A型转变。旅游发展应以资源为导向,挖掘区域隐形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4 基本结论与讨论
  
  (1)中国旅游目的地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受旅游地的地域条件、资源禀赋与发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2)理想的“资源一游客数量一收入”之间应该是呈正相关的函数关系,而区位差异等扰动要素会使其变形甚至扭曲。研究结果证明“资源—游客数量—收入”之间存在错位现象。
  (3)资源条件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其赋存情况和质量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如A型;旅游资源并不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决定性因素,旅游业发展的复杂性会导致错位现象:资源条件好但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如B型和C型。而有些区域资源条件差但旅游业发展水平高,如D型。
  (4)规模不等于效益。游客规模不能够成为衡量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指标,旅游收入才是旅游发展的经济目标,如Ⅱ区和Ⅲ区,其旅游收入和接待游客数量之间存在错位现象。
  (5)说明:笔者为研究的需要采用的是均值化数据,所以其地位关系是区间相对地位,而转化是相对于个体的自我提高和整体的总体提升。
  [责任编辑:宋志伟;责任校对:吴巧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上海旅游节参与企业的类型、数量、方式、效益的分析,在归纳上海旅游节企业参与活动“四度”(集中度、关联度、自主度和广度)特点基础上,提出促进上海旅游节与企业参与互动发展新举措。  [关键词]企业参与;节事旅游;上海旅游节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7-0047-05    欧美大型节事旅游活动期间,人们在充分感受当地
期刊
2006年9月23日-25日,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市旅游局主办,《旅游学刊》编辑部、北京旅游学会、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青岛大学旅游学院协办,沈阳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棋盘山国际旅游开发区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4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9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58篇,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区域旅游开发
期刊
[摘 要]乡村居民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和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利益主体,其参与旅游发展的态度、参与程度不仅关系到乡村居民自身利益,对于提高旅游者体验质量,开拓乡村旅游市场,促进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实证经济学角度出发,以贵州安顺天龙屯堡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个案,对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实践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和揭示乡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
期刊
[摘 要]近几年,“香港购物节”的举办,成功地把香港的旅游淡季变成了旺季,并全面推动了香港旅游业及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本文在分析“香港购物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内地发展旅游购物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香港购物节;旅游购物;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7-0091-06    和世界许多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期刊
[摘要]目前随着饭店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人才保留和员工忠诚受到了管理实践者的极大重视。本研究从内部营销视角出发,以中国饭店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员工信任、满意和组织承诺对饭店员工态度和行为忠诚的递推影响作用。实证研究发现,员工信任和满意通过组织承诺影响员工态度忠诚,最终影响员工行为为忠诚。因此,饭店行业的管理者在强调通过物质利益树立员工忠诚度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员工心理状态对于忠诚度的影响作用,更要充分
期刊
罗伯迪格.可鲁斯 王有成  [摘 要]旅游目的地的绩效评估是许多旅游目的地面临的一个复杂但很重要的问题。现有的基于增长率的绩效评估模型并不能反映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信息。本文旨在提出并以数据证明以价值为基础的旅游目的地的绩效评估模型。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绩效;增长率;可持续性发展;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
期刊
[摘要]旅游接待地一般要经历自然发展、接待要素发展、吸引物发展、产业协同发展、目的地发展和区域发展等6个递进的阶段,向高一阶段的跃升就是旅游业的转型过程。中国主要的旅游城市或地区已开始进入目的地发展和区域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区域旅游合作有市场互换、市场共享、要素协同和一体化发展等4种基本模式,一体化发展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高级形式和最终目标。尽管政府的作用不无空缺,但市场是推动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力量。
期刊
[摘 要]本文试图从全新思维角度阐明全球背景下中国出境旅游,特别是赴欧洲的出境旅游的特征。通过系统分析中国游客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旅游行为、中国游客赴欧旅游的动机和不同游客群体、中国和欧洲游客之间的知识鸿沟以及跨文化差异等基础上,提出中国与欧洲旅游组织机构的未来发展任务,并进一步指出从事中国出境游的经销商和企业应以顾客为定向,发展适合中国游客市场的旅游产品和营销战略。  [关键词]中国出境旅游;欧
期刊
[摘 要]本文依据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对适合于大多数消费者旅游行为的基本模式做了一个描述,从旅游消费者选择旅游方式的动机和自主性因素两方面入手,分析了不同旅游方式下消费者效用的获得,阐明了旅游方式中的自主权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以及旅游消费者类型与旅游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效用;自主权;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本文以旅游者问卷调查为基础,对曲阜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深度开发进行了研究。认为文化遗产旅游的深度开发应该有两个纬度的内容:基于遗产特性的产品体系的深化与扩展以及旅游产品质量的提升。用因子聚类归纳了曲阜文化遗产内涵的产品表现形式,分析了产品体系开发的路径;通过满意度分析,明确了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的对策。进而提出了文化遗产旅游深度开发的基本框架模型。  [关键词]旅游;文化遗产;旅游者感知;旅游开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