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的问题摭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y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拥军,湖北黄石十六中教师。
  《论语·阳货》有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今天,我们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其意义还不止于此。古诗词中丰富的心灵、深切的感悟,是我们生活与学习的巨大宝藏,其中感发的生命力,更是可以使我们的心灵活泼起来,永不衰老。试想当我们读到“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晀楼饯别校书叔云》)、“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这些诗句的时候,谁不感动?叶嘉莹在《说诗讲稿》一书中说:“先不用说创作诗词,就是欣赏阅读诗词,也是人生非常快乐的一件事情,而且是每个人应该有的一种心灵感情上的享受。”
  同时“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精妙的语句所展示的不仅是我们汉语的美妙,更是文化的美好。无怪叶嘉莹先生感叹地说:“我们如果真的不会欣赏诗词,我们真的对不起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么美好的文化,这么美好的语言。”
  古诗词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诗词好读易背,其实际影响力远超一般文字,因此,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对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鉴于此,笔者不揣鄙陋,大胆就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摭谈如下。
  一、一味媚古,阻隔了“真赏”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有这样一个共识,选入中小学教材的古诗都是经典,其艺术性是不容置疑的,教师可以做的就只有“引领学生领略其中的美”了。这一思维定势极大地阻碍了师生对古诗词的领悟。尽管选入课本的诗作,确是精品,是经典,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一味媚古。这样做至少有两点坏处:其一,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其二,无视了作品的局限性,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现举两例:
  温庭筠《望江楼·梳洗罢》的结句为“肠断白蘋洲”,自来就有学者指出其是赘语,可我们的课堂上却少有教师让学生辨析这一点,教师只是一味地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学生阅读经验不足,很快就入彀了。
  李清照的《声声慢》脍炙人口,被我们奉为漱玉词最好的作品。《词林记事》引许蒿卢的批评说:“易安此词颇带伧气,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解。”郑骞先生说:“此语是确评。”又说“易安词佳处不在此等。”而其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个叠词,几乎是每位授课教师都要大讲特讲的,其意旨不外是赞其音韵和谐及渲染愁苦之功,细思之,前八个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写的是词人想寻找一个可以言说的对象,但找不着那人的身影的寂寞愁苦,后面六字就不免有叠床架屋之嫌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我们读诗不敢有“真我”相关。这一问题蔓延开来,就会让我们失去许多读古诗词的趣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作者之语,还是友人之语?这本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却被我们忽略了。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开篇即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时就是中秋之夜,明月正挂于高天,作者何出此问?这本就是一个很本真的问题,深究下去是有利于全词的解读的,可常常被我们忽视了。这一句源自李白的《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词句表达的是一种亘古之思,暗含有天地苍茫,人生苦短的意味。
  要获得古诗词阅读的“真赏”,我们首先要“去蔽”——摘除蒙在我们眼前的有色眼镜,以真我去获真解。
  二、鉴赏方法单一,忽视了“真情”
  钱穆在《如何读古诗》一文中指出:“西方人分心为智、情、意三项,西方哲学重在智,中国文学重在情与意。”诗词中所传达的“情”与“意”是细腻的,是幽微的,甚至是羚羊挂角,这就要求我们从诗作本身出发,去触摸作家的内心,体味其中的“真情”。
  贴标签似的鉴赏,是我们诗词教学中的痼疾。若是苏词,就让学生说说此词豪放在哪;若是李白,就让学生说说浪漫在哪;若是王维,就让学生说说画意在哪……于是,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从第一句说到最后一句。这样的人云亦云,按图索骥,何谈生发作品中幽微的情感?
  更普遍的情形是,教师总是想教授给学生一种“最有效”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其中,关键字品析是当前盛行的方法之一。勿庸置疑,古诗词更强调炼字,抓住这些精彩的字眼,确能达到鉴赏全诗的目的。但也应看到诗作各自的特点,有的诗是以一字一句见长,它的好处在于其中有某一个字或某一句写得特别好。更多的诗其实是浑然天成,根本就看不出其中哪一个字是“眼”。叶嘉莹在《说汉魏六朝诗》一书中曾针对这一问题举例说,杜甫的《羌村》中有一句“群鸡正乱叫”,如果单看这一句,实在不高明,然而结合诗作创作的背景来论,在经历过诸多忧患危险之后,“诗人终于得到机会回羌村去看望他的妻子、家人。试想,当他见到‘群鸡正乱叫’这种战前常见的平安景象,心中会产生多么美好和安定的感觉!如果你不读他整个的一首诗,如果你不知道那些背景,你怎知道‘群鸡正乱叫’的好处?”以选入初中教材的《观沧海》(曹操)为例,更能说明这一点。全诗文字平白浅易,若用关键字品析法,岂能感知诗人的才情与抱负?
  读诗,贵在掌握它真正的精神、感情和生命之所在,而不是简单地品析一字一句的好处。正如钱穆所言:“若读诗只照着如《唐诗别裁》之类去读,又爱看人家批语,这字好,这句好,这样最多领略了些作诗的技巧,但永远读不到诗的最高境界去。”
  受“接受美学”的影响,人们开始关注读者的阅读感受,这本是时代的进步,但若因此而忽略作家的创作经历,忽视对作品本身的研读,也会阻碍我们对诗作的理解。李华平先生在解读《关雎》一诗(《中學语文教学》2014年11期)时,抓住“孔子何以置《关雎》为首篇”这一问题追问,以为《关雎》的价值在于用诗的形式道出了古人心目中“淑女”与“君子”的内涵:“‘淑女’的标准有四——文静美好,热爱劳动,情趣高雅,对待爱情理智、慎重;‘君子’的标准有四——爱得执著,爱得尊重,为爱改变自己,为爱提高自己。”这样的解读,不顾及全诗的主体,仅从中抽出了自以为有用的内容,显然没有揭示诗作的整体意味,作为一家之说尚待商榷,若是以为这就是作品的真谛,委实难以让人信服。
  三、读写脱节,难得“真味”
  阅读与表达,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命题,其相互促进的作用不言自明。但在古诗词教学中,却鲜见引导学生写作的案例。大家普遍的看法是:格律太复杂,学生掌握不了。所以,我们现在与古诗词相关的写作训练,多是把诗改写为文,曾冬的《唐诗素描》就常被我们当作临摹的范本。这样的写作训练很难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诗词创作的快乐,更难达成以写促读的目的。
  叶嘉莹先生多年在北美讲授古典诗词,她曾说到过这样一段经历:在北美有很多小松鼠在地上跑来跑去,她引导孩子们作诗,先起两句“门前小松鼠,来往不惊人”。然后,让小朋友们凑下两句,第二天,有孩子得句:“松鼠爱松果,小松家白云。”这样的游戏,至少可以让孩子明白诗是怎么来的,甚至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诗的眼睛。叶先生说:“你看,这些小朋友,你一鼓励他们,他就觉得作诗一点都不是难事,所以说人人心中莫不有诗。”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放手让学生去“诌”,学生的创造力就有可能被我们点燃。《红楼梦》中香菱不也是在黛玉等人的帮助下,由“诗盲”成长为“诗人”的么?
  只读不写,是古诗词教学的通病。由于缺乏实际写作体验,学生就很难体会诗作的用心,更难把握其中那些只可意会的情感。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而触动诗人感情的,无外自然界的物象和人事界的事象。如果能够作诗,就能把自己心中的感发传达出来。很难想象,一个完全没有创作体验的人,如何体味这当中的兴味。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9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提出在开学初进行职业人格测试等针对就业力提高有效性综合素质培养,从政府、社会、学校、个人角度探讨如何应对90后毕业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就业力;提升  “90后”的大学生正赶上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时期;但他们在“6+1”(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个人)家庭模式中绝对是家中的至宝,难免会遇到家庭教育方式与社会相适应与否的问题;在即将走上社会的道路时,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教材文本,通过读写结合来进行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读什么写什么、读写孰轻孰重、读写该怎么结合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教师。因为
期刊
一封寄往楼兰、撒马尔罕的粟特古信札  她叫米娜,她和女儿住在敦煌已经三年。  丈夫和母亲在楼兰,但也可能  他们已经回到撒马尔罕,那是粟特人的老家。  丈夫离开了她们,也可以说他  遗弃了这对母女。她哭着写信,  没有钱,也付不起20个斯塔特的  回家的路费,就要替别人放羊了,她哭着写,  只有丈夫能懂的粟特文。  我从家里逃出来,和你私奔  来到敦煌,你让做什么  我就做什么,但是你走了,  再
期刊
背景rn曾几何时,沏一杯茶,捧读一本心仪的好书,是读书人的至乐.时至今日,互联网早已普及,从电脑到手机,从电子书阅读器到手机客户端,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相应地,人
期刊
方 明,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教师。  经典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常读常新,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审美空间,为读者第二次创作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特质使经典作品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展。在各类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语言表现力最强,这就是因为诗人创作时给读者预留的审美空间较大。当下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状况堪忧,虽然其中原因众多,但我认为关键所在是学生所写作文缺少一种独特的“韵味”。那
期刊
面对新课程的推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成为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话题,学生的自身发展呼唤着情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
那里有说话的声音,  僧人在樱花的阴影里说话。  你听着,仔细辨认洁净的太阳  在地球的草丛里的细语——  像僧人在诵经,  那样深奥、持久、绵密。  你听着,你大脑里的神经在这里将要睡着了,  朦胧的摇动的花影,一个女人,  粉红落英的一袭僧衣,无法分辨的  缠绕在一起的颜色和气息。  但空气是静止的,石头里的音箱  播放着宇宙漩涡的音乐。  你听着,像一枝蜡烛那样听着,  消耗了自己。  李以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C++ Builder的可视化编程环境和DirectShow技术的主要实现思想,最后通过微软提供的DirectX SDK中的DirectShow技术设计出简单的多媒体播放功能。  关键词:C++ Builder;DirectShow技术;多媒体播放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多媒体开发软件也是应运而生,并不断的壮大。DirectShow就是微软公司开发出的一套多媒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离骚》。在我们一起正式走入文本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屈原在你的心中
期刊
北京市海淀区15-16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第12题设置如下:《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创作的最高峰,有同学却读不出它的妙处。请你品读上面的文字,找出你觉得最值得咀嚼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