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瓦当”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丽一葩,是研究古代建筑、建材的实物;又是研究古代工艺美术的史料。携带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瓦当不仅是金石研究的依据,也是篆刻家参照的样板,还被文人琢成砚台,名曰“瓦当砚”,成为具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的文玩。在今天的收藏热中,瓦当的收藏不断升温。为此,我们特邀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苏士澍先生撰写了这篇关于瓦当历史、研究、收藏、赏鉴、辨伪的文章。
人们常说的瓦当,一般是指秦汉时期的瓦当。其实,瓦当在各个时代都有,就是在今天也有,不过没有文物价值而已。瓦当是宫殿屋檐头那块筒瓦的底,有圆形的,那是覆瓦;有半圆形的,那是仰瓦。早期的瓦当,有花纹,无字;秦汉瓦当,有字的,仅有花纹的,都有。有字的,一般常是4个字的吉祥语,也有8字、12字的,较少见。瓦当在宋代已有人记录,但还没有列入考古文物。清代乾隆时,杭州人朱枫旅居关中收集到许多瓦当,编了一部《秦汉瓦当图记》,于乾隆二十四年刻成,是瓦当文的第一部图谱。从此以后,风气大开,文人学士,都喜欢收集几个瓦当,用来琢成砚台,名曰“瓦当砚”,既是古董,又是文房四宝之一,放在书桌上十分古雅。于是农民耕地所得,半个筒瓦,只要圆底完整,就可以卖高价。如遇文字与众不同的新品种,尤其为贵重。朱枫以后,随时有人编录成书,连日本也编过瓦当图录。
瓦当以有字者为贵,无字者不为学人所重。文字一般都是4字,为每一个字的地位恰是圆形的四分之一,故一边圆,两边方。每一字要适应这样的空间,于是用一种缭绕曲折的篆字来书写。这种篆称为“缪篆”,是石刻碑版上所见不到的。篆刻家最有兴趣向瓦当文学习篆法。
提到瓦当,人们就会想到“秦砖汉瓦”这个词,其实,汉代以前就有瓦当了。近代考古学发现并且证明,瓦当始制于西周中晚期。最早的瓦当发现在陕西扶风、岐山县内的周原遗址。这里东距西安100公里,是周人灭商的国都。周原遗址内分布着大量西周建筑、墓葬、制铜和制骨作坊等遗址。其中略早的岐山凤雏村西周宫室遗址的发掘,证明这里是一处距今3100年左右的“四合院”式的建筑。建筑屋顶之屋脊、檐口和天沟等部分地方已使用了瓦。而扶风的召陈村西周宫室遗址,建于西周晚期,是一座台阿式建筑。这座宫殿顶部已全部覆盖了瓦,并最早创造使用了瓦当。瓦当均为半圆形,质地坚硬,呈青灰色,当面平整,无突起的边轮。有些出土时当面纹痕内还残留有朱红颜色,这种瓦当涂朱的做法为秦汉所继承。瓦当分为素面无纹和刻画纹饰两类。素面瓦当一般形体较小,数量也不多。如采集的一件素面半瓦当,直径17.6厘米。饰纹瓦当发现较多,直径一般在17.7~25厘米之间,间饰弦纹、重环纹等。其制作流程大致是先制成圆形瓦头,然后再在其上以泥条盘筑成圆筒体,形状近于水桶,再以细绳勒割为两半即成。当面的纹饰是全瓦制成手工刻绘的,这与后世瓦当以模范制作的方法颇不一样。重环纹亦是西周中晚期青铜器上的一种最常见的纹样。
到了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迅猛,七雄各霸一方,各国所用瓦当多各具特色,瓦当艺术第一个鼎盛时期因之形成。其中,齐国故都(今山东临淄)的树木双兽纹半圆瓦当,燕国下都(今河北易县)的饕餮纹半圆瓦当、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的动物纹圆瓦当和咸阳的云纹、葵纹瓦当等最为卓越,形成战国瓦当艺术三分天下的局面。至秦代,以云纹、葵纹、网纹等为母题的瓦当在全国流行起来,除在以秦都咸阳为中心的陕西关中有其大量遗存外,秦始皇足迹所至的辽宁、河北交界的绥中、秦皇岛一带的秦行宫遗址也有发现。
随着汉帝国的建立,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与艺术性方面均发展至极盛时代。文字瓦当的流行和四神(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瓦当的出现成为瓦当艺术第二个高峰时期的标志。在以后的各朝代的建筑都有瓦当,就是在今天我们的建筑上瓦当也是一种离不开的装饰,只是因为年代浅近,人们不把这些瓦当视为古董罢了。
汉代瓦当纹饰更为精美,画面仪态生动,王莽时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形神兼备,姿态雄伟,是这 一时期的代表作,还有各种动物、植物等纹样,如龟纹、蚊纹、豹纹、鹤纹、玉兔纹、花叶纹等,
汉代瓦当中,以文字瓦当的数量最大,特点是在形制上分区划界,中心是乳钉与联珠,给铭文安排一个固定模式,在此范围内作上下左右的变化。文字数目不定,最长可达十多字,例如“千秋万岁”、“长乐未央”、“万寿无疆”、“大吉样富贵宜侯王”、“天地相方与民世世中正永安”等,其中“延年益寿”瓦最有代表性。陈直先生《摹庐丛著》辑有 “延年益寿”、“延寿万岁”、“延寿长吉”等瓦当十种,并云按以上十种皆属于“延年益寿”之系统。所有各字句之增衍变化,时代均当在其后,延年在鲁省者所出皆半瓦,在西安则半多圆少。“延年益寿”有两形式,面积小而整峻者为汉初文字;面积阔大字体磅礴者为武帝时文字。
在汉文字瓦当中字体有小篆、鸟虫篆、隶书、真书等,布局疏密相间,用笔粗犷,章法茂美、质朴醇厚,表现出独特的中国文字之美,成为中国陶制品中独具魅力的珍藏。
文字瓦当装饰和美化建筑物是通过当面生动美妙的文字来实现的。美妙生动的文字不仅是一种艺术品,而且由于自身所包涵的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又时常成为统治者宏扬其政治业绩和政治思想的宣传品。比如“汉并天下”纹瓦当,就是西汉初期统治者宏扬自己政治业绩的宣传品,像这样的瓦当还有“大秦龙兴化牟古圣”、 “单于天降”等等。
汉代的瓦当,不仅具有文物意义,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其文字更是,不仅具备文字学的意义,还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对后世的书法、篆刻起到了相当多的影响。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就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对汉瓦当文字给以了较恰当的评价。
东汉以后,瓦当越变越小,瓦当艺术的光焰逐渐黯淡下去。我们怀疑这与此后建筑技术不断提高,瓦当已不像战国秦汉时期直接扣挡于椽头而又有保护椽子的实用功能有关。瓦当被椽子上横置的檩条架高而脱离椽子,实用功能的丧失最终导致瓦当蜕变为无足轻重的纯粹装饰。
由于瓦当不仅有文物价值,还有商业价值,所以作伪者,一直不断。主要作伪方法有改刻和烧制两种。
改刻作伪者一般选择泥质灰陶的素面瓦当或纹饰模糊的瓦当,先将当面磨平,然后勾图雕刻,以独兽纹、四兽纹、双兽纹和双鸟纹等稀有易刻纹饰为多见。还有的把同时期青铜器、陶器上的纹饰或直接或拼凑成新纹饰转移到瓦当上,有双鸟双鱼、双鸟双兽、双鸟一鱼纹等。
烧制作伪有两种,其一是用木质或陶质材料刻范,压制瓦当,纹饰与改刻的大体相同;其二是用瓦当做范,压制新瓦当,多选择精美,深刻的纹饰,有双龙饕餮纹、山形饕餮纹等。
如果想把伪瓦当拒之藏品之外,必须多看实物,加深直接感受。多分析、把握其纹饰、质地、以及色泽、包浆、断残等特征、做到准确无误。我们就以上诸方面大概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 纹饰,瓦当纹饰有着强烈的地域特征,比如燕下都半瓦当,80%以上是双龙饕餮纹和由其演变而成的纹饰。其构图饱满,繁缛细腻,奇谲神秘。种类繁多。汉瓦当则以文字纹居多。我们必须对这些纹饰有大致了解,其次是能够把握不同种类型纹饰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新奇的纹饰应小心考证。改刻的纹饰无论如何难以达到内在气韵和神采上的相似,在其严谨、对称、凝练和厚重等效果上,总有细微差异,这需要仔细品味。
(二) 质地,古瓦当是在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技术条件下制作的,诸如陶土选择、用料处理、制作方法、瓦窑结构、烧制方法和所用燃料,均与现在不同。这些因素便形成了特定的质地特征。如夹砂灰陶,质地坚硬,密度较大,手感较重;泥质灰陶则细腻润泽、手感较轻。作伪瓦当掺八灰粉呈夹砂状,质地松软,手感浮散。
(三) 色泽,古瓦当,无论色泽偏青、偏灰、偏褐、偏白还是偏红,当面总体感觉深暗而柔和;而烧制作伪的瓦当则鲜艳浮飘且不均匀。
(四) 包浆,瓦当埋藏地下2000多年,表面形成了一层包浆,或叫土锈。这种长期自然形成的包浆,较坚硬且附着结实,不易脱落。如果有脱落,亦呈片状。作伪瓦当,则是用土粉和胶制浆,喷刷表面,极不自然。附着力亦较差,稍加摩擦碰撞,便会脱落。
(五) 断残,如果瓦当在入地时发生断残,那么断残处与瓦当整体的包浆及色泽是一致的,自然和谐。如果是在出土时碰残,则裸露新茬,没有必要去作旧。作伪者一般不作整瓦,其断残处必需人为痕迹没有上述感觉。
除以上五点,烧制的伪瓦生土味重,吸水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