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学习力”的特征与意义,未来个人学习力将是最核心的竞争力,结合教学实践从学习力要素谈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
关键词:学习力;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与儿童一起研究:丰富学生学习方式行动研究》(编号:B-b/2013/02/22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孙留桥(1969-),男,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初中物理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
通俗的说,学习力就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以知识技能为核心而形成的种种能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学习力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1自主性,是指个体生命自觉、自愿地去学习,而不是被迫去学习;2能动性,是生命主体积极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而不是对知识、信息简单地吸收.同时还要会消化,要善于转化成生命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能量.3创造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推陈出新、吐故纳新、融会贯通,是为了创新和创造.
随着知识创造与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人类知识总量翻番所需要的时间已从过去的100年、20年、10年缩短到目前的3年左右.也就是说今天知识折旧速度加快,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使知识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变得很快,大部分的知识可以复制,拥有某种知识的优势会迅速失去.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埃德加?沙因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未来个人学习力将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
显然,一方面学习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我们倡导课堂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体验、探究、合作、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发展;另外一方面,学习力的培养单靠某一种学习方式是无法进行的,我们要充分体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从学习力的核心要素着手来开展教育教学.现以《利用浮力知识测物质的密度》为例从学习力的三个要素来分析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1学习动力的催生
学习动力是指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
11兴趣的激发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带有感情色彩的瞬间,它是学习情感因素的重要内容.学习兴趣的最大特点是对学习充满热情,以一种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兴趣又是成功的先导,它离不开教师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应从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充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培育个性,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初中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探究欲望很强,因此探究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利用浮力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课安排了三个实验:(1)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小石块,测密度大于水的石块的密度(2)器材:量筒、细针、烧杯、水、蜡烛,测密度小于水的蜡烛的密度;(3)器材:量筒、烧杯、水、橡皮泥,测密度大于水的橡皮泥的密度.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大胆地设想和设计方案.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动手做实验,掌握了探究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探究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当然,探究学习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其结果,无论学生的探究成功还是失败,都要保护好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只有这样,持久的学习动力才不会消退.
12时空的开放
教师营造对话空间,创设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有效引导学生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针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利用由此营造出的氛围促动学生在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思起来、问起来、辩起来、动起来,体验到主動学习的快乐.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担当着课程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不断激发、释放、强化、放大、迁移和提升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整个学习过程能使学生的挑战性,创造潜能得到释放,是以往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无法达到的体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体.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进行的,对力学重点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课前需了如指掌.这样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知识、理清学习思路、发现疑难问题,构建知识的框架,为课堂学习做准备;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自主学习掷地有声.
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情境是开放的,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围绕本节的实验测量方案,许多学生设计了六七种方案,有的学生用弹簧秤测固体重力,再根据公式m=G/g算出固体的质量,用排液法测出固体体积,最后算出固体的密度;有的用弹簧秤测出物重G和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拉力,算出物体体积V,再根据G/g算出物体的质量计算密度等方法.实践证明,学生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开放式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开放性,只是教师往往对其认识不足,囿于教学理念保守等原因放手不够,束缚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这很值得我们反思.
2学习毅力的培养
学习毅力,即学习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并支配其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状态.它是学习行为的保持因素,在学习力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21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前安排了如下学习任务:“想一想: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如缺少天平或量筒,如何结合学过的浮力知识来测量小石子、橡皮泥、蜡烛这些物质的密度?尽可能多地写出实验方案.”设置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原认知出发,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以后的持续学习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了学生急于探求的欲望.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明确,在目标的导航下,学生有的放矢,积极动脑.有的查阅资料;有的将密度、压强、浮力等知识设计出网络结构图,形成知识的系统化体系;有的运用家中现有器材去尝试实验进行摸索.总之,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克服困难,学习毅力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22科学的合作、激励机制
合理、科学、公平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本节课在学生分组讨论、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适时地组织全班进行集体研讨,针对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方案,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争论中,教师适时点出问题关键,使学生能够掌握若干个用浮力知识测定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通过交流、辩论达到共识,同时对各种方案通过师生对评、生生互评,对优秀、创新方案给予表扬,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
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同时开展同学间、小组间竞争.成员竞争、组间竞争,培养竞争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有效转化和消除了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为今后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习能力,是指由学习动力,学习毅力直接驱动而产生的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智力,主要包括感知力、思维力等.相对于学习而言,它是基础性智力,是产生学习力的基础因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可见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思维是物理学科的核心能力,教学中必要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眼睛”,它是通过人的视角并同思维相结合认识事物.没有观察,也就很难谈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作为一种感知能力,观察是人获得知识的第一要素.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和尝试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本节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家中身边的器材进行观察和尝试:“看一看:在家里观察蜡烛、橡皮泥放入水中后的状态?”“做一做:如何让漂浮的蜡烛下沉?如何让下沉的橡皮泥漂浮?”让学生参与一连串实践活动,从体验中获得一些知识的初步感知,同时让学生认识和感悟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物理是有用的.生活中任何有刺激性的体验和尝试都是终生难忘的,体验式学习也为学习者带来了新的感觉和刺激,从而加深了学习者的记忆和理解.
3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的学习就是一种愉快的思维活动.因此,应倡导学习方式以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为目标.而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则应启发学生的主動、深度思维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出具有思维质量的问题或活动驱动学生进行思维,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转为自己去探究、发现、构建、得出结论,为学生创造出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密度测量方案汇报交流中,几种方案出现争议,此时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辨别、推理、判断、概括、交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最终获得一致结论,分析出各个方法的优劣并进行取舍.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质疑、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要将逻辑性的思辨方法与生活文本材料有机结合,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个人的学习力,不仅包含它的知识总量,即个人学习内容的宽广程度和组织与个人的开放程度;也包含它的知识质量,即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还包含它的学习流量,即学习的速度及吸纳和扩充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知识增量,即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以及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程度.
“树根”理论告诉我们,观察一棵大树的生长情况,不能只看到大树郁郁葱葱、果实累累的美好外表,因为无论有多么美的外表,如果大树的根已经烂掉,那么眼前的这些繁荣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同样的道理,课堂无论使用哪种学习方式,不能只看表象的“热闹”与“新奇”,应立足于学习力的要素的培养,学习力才是学习方式的“生命之根”,一定要精心培植好这“根”,让它越来越深厚、越来越坚强,只有这样,学习力这棵“大树”才能在以后可能遭遇的种种风雨中挺立不倒.
参考文献:
[1]刘海峰图书馆目录[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15-18.
关键词:学习力;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与儿童一起研究:丰富学生学习方式行动研究》(编号:B-b/2013/02/22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孙留桥(1969-),男,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初中物理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
通俗的说,学习力就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以知识技能为核心而形成的种种能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学习力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1自主性,是指个体生命自觉、自愿地去学习,而不是被迫去学习;2能动性,是生命主体积极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而不是对知识、信息简单地吸收.同时还要会消化,要善于转化成生命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能量.3创造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推陈出新、吐故纳新、融会贯通,是为了创新和创造.
随着知识创造与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人类知识总量翻番所需要的时间已从过去的100年、20年、10年缩短到目前的3年左右.也就是说今天知识折旧速度加快,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使知识的实效性和时效性变得很快,大部分的知识可以复制,拥有某种知识的优势会迅速失去.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埃德加?沙因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未来个人学习力将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
显然,一方面学习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我们倡导课堂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体验、探究、合作、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发展;另外一方面,学习力的培养单靠某一种学习方式是无法进行的,我们要充分体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从学习力的核心要素着手来开展教育教学.现以《利用浮力知识测物质的密度》为例从学习力的三个要素来分析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1学习动力的催生
学习动力是指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
11兴趣的激发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带有感情色彩的瞬间,它是学习情感因素的重要内容.学习兴趣的最大特点是对学习充满热情,以一种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兴趣又是成功的先导,它离不开教师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应从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充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培育个性,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初中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探究欲望很强,因此探究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利用浮力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课安排了三个实验:(1)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小石块,测密度大于水的石块的密度(2)器材:量筒、细针、烧杯、水、蜡烛,测密度小于水的蜡烛的密度;(3)器材:量筒、烧杯、水、橡皮泥,测密度大于水的橡皮泥的密度.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大胆地设想和设计方案.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动手做实验,掌握了探究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探究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当然,探究学习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其结果,无论学生的探究成功还是失败,都要保护好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只有这样,持久的学习动力才不会消退.
12时空的开放
教师营造对话空间,创设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有效引导学生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针对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利用由此营造出的氛围促动学生在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思起来、问起来、辩起来、动起来,体验到主動学习的快乐.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担当着课程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不断激发、释放、强化、放大、迁移和提升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整个学习过程能使学生的挑战性,创造潜能得到释放,是以往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无法达到的体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体.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进行的,对力学重点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课前需了如指掌.这样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知识、理清学习思路、发现疑难问题,构建知识的框架,为课堂学习做准备;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自主学习掷地有声.
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情境是开放的,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围绕本节的实验测量方案,许多学生设计了六七种方案,有的学生用弹簧秤测固体重力,再根据公式m=G/g算出固体的质量,用排液法测出固体体积,最后算出固体的密度;有的用弹簧秤测出物重G和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的拉力,算出物体体积V,再根据G/g算出物体的质量计算密度等方法.实践证明,学生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开放式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开放性,只是教师往往对其认识不足,囿于教学理念保守等原因放手不够,束缚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这很值得我们反思.
2学习毅力的培养
学习毅力,即学习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并支配其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状态.它是学习行为的保持因素,在学习力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21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前安排了如下学习任务:“想一想:除了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密度,如缺少天平或量筒,如何结合学过的浮力知识来测量小石子、橡皮泥、蜡烛这些物质的密度?尽可能多地写出实验方案.”设置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原认知出发,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以后的持续学习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了学生急于探求的欲望.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明确,在目标的导航下,学生有的放矢,积极动脑.有的查阅资料;有的将密度、压强、浮力等知识设计出网络结构图,形成知识的系统化体系;有的运用家中现有器材去尝试实验进行摸索.总之,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克服困难,学习毅力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22科学的合作、激励机制
合理、科学、公平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本节课在学生分组讨论、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适时地组织全班进行集体研讨,针对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方案,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争论中,教师适时点出问题关键,使学生能够掌握若干个用浮力知识测定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通过交流、辩论达到共识,同时对各种方案通过师生对评、生生互评,对优秀、创新方案给予表扬,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
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同时开展同学间、小组间竞争.成员竞争、组间竞争,培养竞争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有效转化和消除了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为今后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习能力,是指由学习动力,学习毅力直接驱动而产生的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智力,主要包括感知力、思维力等.相对于学习而言,它是基础性智力,是产生学习力的基础因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可见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思维是物理学科的核心能力,教学中必要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眼睛”,它是通过人的视角并同思维相结合认识事物.没有观察,也就很难谈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作为一种感知能力,观察是人获得知识的第一要素.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和尝试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本节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家中身边的器材进行观察和尝试:“看一看:在家里观察蜡烛、橡皮泥放入水中后的状态?”“做一做:如何让漂浮的蜡烛下沉?如何让下沉的橡皮泥漂浮?”让学生参与一连串实践活动,从体验中获得一些知识的初步感知,同时让学生认识和感悟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物理是有用的.生活中任何有刺激性的体验和尝试都是终生难忘的,体验式学习也为学习者带来了新的感觉和刺激,从而加深了学习者的记忆和理解.
3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的学习就是一种愉快的思维活动.因此,应倡导学习方式以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为目标.而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则应启发学生的主動、深度思维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出具有思维质量的问题或活动驱动学生进行思维,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转为自己去探究、发现、构建、得出结论,为学生创造出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密度测量方案汇报交流中,几种方案出现争议,此时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辨别、推理、判断、概括、交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最终获得一致结论,分析出各个方法的优劣并进行取舍.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质疑、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要将逻辑性的思辨方法与生活文本材料有机结合,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个人的学习力,不仅包含它的知识总量,即个人学习内容的宽广程度和组织与个人的开放程度;也包含它的知识质量,即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学习效率和学习品质;还包含它的学习流量,即学习的速度及吸纳和扩充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知识增量,即学习成果的创新程度以及学习者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程度.
“树根”理论告诉我们,观察一棵大树的生长情况,不能只看到大树郁郁葱葱、果实累累的美好外表,因为无论有多么美的外表,如果大树的根已经烂掉,那么眼前的这些繁荣很快就会烟消云散.同样的道理,课堂无论使用哪种学习方式,不能只看表象的“热闹”与“新奇”,应立足于学习力的要素的培养,学习力才是学习方式的“生命之根”,一定要精心培植好这“根”,让它越来越深厚、越来越坚强,只有这样,学习力这棵“大树”才能在以后可能遭遇的种种风雨中挺立不倒.
参考文献:
[1]刘海峰图书馆目录[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