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言文字教学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实践在不断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也确实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内容上关注人文方法上强调整体感悟,学法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手段上采用多媒体音像辅助--------,然而,还是常常听到其他学科的老师在说语文课谁不会上这样的话,纵使肤浅但仍值得我们去反思。
  课堂教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节课的成败,学生有没有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这些过程也是一个衡量标准。那么,什么才是我们要的语文课呢?首先要构建宽松的教学氛围。只有有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学生才敢提问题,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主动思索。如果一节课老师“满堂灌”,学生不敢发表意见,这样的课无疑是失败的,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总是让学生有话说,让同学们参与进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说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形式,品味其中的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在自然地从语言形式中感受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这样的课才是语文课。从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上看,重视品味语言才能回归语文教学的正道,只有重视品味语言,才能重新赋予语文课本身独特的“语文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本身必须具有深入细致解读文本的能力,并把这些解读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老师,不要教给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要教给他们一望不知的细节。对文本,不是去关注表现了什么,而是要关注怎样表述的。忽略了对语言的关注,是无法进入文本及了解深度的。有的老师面对文中的妙句佳句,不会“一见钟情---‘枰然心动’”,更不会主动引领学生“咬住文字的深层,嚼出文字的真味”,即使课文后面附着有语言方面的题目,也视而不见。 “文本研习题”诵读中描写景物的段落,谈谈作者是如何将其表达出来的。和“积累与应用题”都有其独特之处,反复诵读这些片段。很多老师面对这样的风景,往往走过路过也错过,觉得分析语言课堂会很枯燥很乏味,既无趣又痛苦。其实,语文老师,不应只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就守不住语文教学之门把学生往外放。学生在外面,看到的景色再美,也还是“腹中空空”,无法用自己准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舒婷便曾说:“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偷心彻骨的寒,更多的是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所以,解读文本时一定要贴近标点、词语、句子、段落等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也才能真正学有所得,语文课也才能显出学科特點来。杨勇老师在解读微型小说《都柏林》时便是这样设计问题的:1.老妇人数的“一,二,三”为什么用的是逗号而不是顿号?2.两个小姑娘为什么一笑再笑?“不假思索”怎么理解?“嗤笑”怎么理解?为什么“再次傻笑”?3.怎么理解“他们的母亲”中用“他们”而不是“他”?4.从第一段中的“平静”到结尾段的“寂静”、“静的可怕”体现了景与情的什么变化?杨勇老师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战争的残酷或战争的创伤方面来拓展,因为这样的主题研讨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是体现不出“语文味”来的。很多老师忽略了对其中文字手法的分析。作为教师我们能引导学生去品味词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独特匠心。老师让学生去品味语言,进一步促使学生品味、运用语言的能力逐步提高。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诵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诗词画面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这样,既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又能把传统的内容与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让古诗词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文章的结构和语言都经过作者精雕细刻,妙不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揣摩、理解、欣赏古文中的重点词句,使学生获得语言美的深刻感受,领悟语言美的实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路途依然漫长,但只要不断求索,语文课一定能焕发出自己独特的光彩!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凝结着前人对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文化内涵,展示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财富,融和在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智慧、操守、风骨和胸怀是做人的基本条件,是文明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积极地在语文教学中用中国的语言文字浸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伟大的精神财富,使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發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陶冶人的精神世界的目的,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在压抑等状态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的信心将会减少,将会破坏学生的智慧的发挥,影响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更加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强大的学习兴趣,并让學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增长。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极的讨论和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关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期刊
高中化学的知识面比较广、横向纵向联系多、疑难点密布,许多同学认为化学比较难学,内容多、杂、乱。也有同学说化学“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长就忘”,在考试时很难得到高分。这些体现了许多同学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化学的特点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是很妥当。化学既体现了理科重视实验的教学,又重视思维推理的一面,又体了文科重视读书,强化记忆的一面。了解了这一特点,只要我们在平时养成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
期刊
学校管理对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至关重要。一个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好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注重办学理念和学校环境的影响,重视人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重视人文环境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我管理学校的一些追求,如下:  一、学校要发展,理念需先行  以前在写材料时也经常写学校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办学方向,但觉得这些是空洞的说教,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必做的功课而已,现在想来是
期刊
一、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化学探究教学的内容、方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和演示实验展开富有情趣的探究活动,内容新奇、有趣吸引学生。使学生拥有乐趣,达到积极思维、培养能力的自我教育的目的。单调死板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化学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一定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求“新”求“变”,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到分子间有一定间隔时,由于这些微观粒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只靠学生想象出微
期刊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下面就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 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期刊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是国家各项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基地,是先进文化重要的创造和传播基地。抓好学校管理,建设和谐校园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抓好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是梅一名学校管理者的基本职责。  一、注重方法,形成和谐快乐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是教育成果的具体体现,是优良校风的活水源头,也是师生和谐发展的保证。作为领导者,必须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狠抓落实
期刊
一、研究背景与课题的提出  为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着眼学生的终身学习,着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生活的综合素养,我们成立语文课题小组提出“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用新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来优化课堂,使课堂成为整体推动素质教学的主阵地、主战场。  二、课题的理论
期刊
青少年犯罪近年来一直是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对于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于12周岁到25周岁,拥有一定的行事责任能力。这是一个思想心智都不成熟的年龄段,容易受社会的影响,而近年来社会犯罪形式呈多样化,青少年犯罪比例也逐年上涨。青少年的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从而引导出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思考。 社会的发展,人员流动性加大,广大青少年或其父母投入打工的热潮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过早进入社会,判断能力有限致使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寄宿制 小学生 心理健康  随着农村人口的自然减少和外流,农村学校不断萎缩,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但是小学生长时间脱离父母,缺少家庭的教育和关爱,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期刊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如果出了问题,尽管其它方面素质再高,也难成大器。因此,学校德育工作是衡量学校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实生活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的。有不少教师重教书,不重育人,他们的着眼点放在学生智育上,只关心学生的分数,德育责任感和育人实际工作都不到位,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