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中的“放导结合”,要求师生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放”与“导”的关系,做到“放”与“导”的有机结合浅谈笔者的看法:
一、大胆放手
教师应把主动交给学生,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1.放手让学生感悟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解读文本,将文中提供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经验相整合,从而独立地有创意的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燕子》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掠”与“沾”两个动词的含义,在学生熟读精思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演示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小手当燕子,将桌面想象成湖面,模拟燕子飞行。学生根据自己的模拟操作和课文中的描述及插图,唤起了大脑中有关鸟飞行的记忆,从而体会到燕子飞行轻快、灵巧的特点,同时也感受到作者用词精确,观察精致。这种“感受、领悟、体会”都是学生个体心智活动的结果,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2.放手让学生选择学法
每个人的个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殊途同归。如:学习《草原》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展现学习过程:朗读好的同学,可以通过读,感受草原景色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据文作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导”得巧妙
教学中要做到导而有度,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学情需要,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诱导,着眼于理解的疑难处、知识的关键处、情感的共鸣处,把握好“愤”“悱”之机进行启动、引发,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深的境界。
1.于困惑处点拨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难困惑时,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启发、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为什么不加引号?这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笔者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联系全文,结合画图,展开讨论,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最后大家达成共识: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是引用别人说的话,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株大榕树只是鸟儿生活的乐园,这是作者亲眼所见的,确确实实是鸟的天堂,所以不加引号。
2.与动情点激发
一篇文章,学生读后能否产生共鸣,关键在于点拨、诱导、激发。如:教学《世纪宝鼎》一文时,在学生读理解了课文之后可以创设情境:你代表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一世纪宝鼎,你会怎样介绍?在介绍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为这座世纪宝鼎集中国古代青铜一时之大成,熔古代及艺术与现代科技于一炉而自豪,为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骄傲,升华爱国感情。
“放”与“导”是辨证统一的,只有把握好“放”与“导”的度,二者才能相映生辉,才能构成一个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参与充满创造活力。
(作者单位:331505江西省永丰县鹿冈乡前村小学)
一、大胆放手
教师应把主动交给学生,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1.放手让学生感悟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解读文本,将文中提供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经验相整合,从而独立地有创意的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燕子》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中的“掠”与“沾”两个动词的含义,在学生熟读精思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演示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小手当燕子,将桌面想象成湖面,模拟燕子飞行。学生根据自己的模拟操作和课文中的描述及插图,唤起了大脑中有关鸟飞行的记忆,从而体会到燕子飞行轻快、灵巧的特点,同时也感受到作者用词精确,观察精致。这种“感受、领悟、体会”都是学生个体心智活动的结果,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2.放手让学生选择学法
每个人的个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殊途同归。如:学习《草原》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展现学习过程:朗读好的同学,可以通过读,感受草原景色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据文作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导”得巧妙
教学中要做到导而有度,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根据学情需要,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诱导,着眼于理解的疑难处、知识的关键处、情感的共鸣处,把握好“愤”“悱”之机进行启动、引发,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深的境界。
1.于困惑处点拨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难困惑时,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启发、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为什么不加引号?这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笔者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联系全文,结合画图,展开讨论,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最后大家达成共识: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是引用别人说的话,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株大榕树只是鸟儿生活的乐园,这是作者亲眼所见的,确确实实是鸟的天堂,所以不加引号。
2.与动情点激发
一篇文章,学生读后能否产生共鸣,关键在于点拨、诱导、激发。如:教学《世纪宝鼎》一文时,在学生读理解了课文之后可以创设情境:你代表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一世纪宝鼎,你会怎样介绍?在介绍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为这座世纪宝鼎集中国古代青铜一时之大成,熔古代及艺术与现代科技于一炉而自豪,为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骄傲,升华爱国感情。
“放”与“导”是辨证统一的,只有把握好“放”与“导”的度,二者才能相映生辉,才能构成一个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参与充满创造活力。
(作者单位:331505江西省永丰县鹿冈乡前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