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美育的概念
美育,通常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包罗了一切美的事物,而且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种美的因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热情,发展完善的智力和完美的人格。
二、美育实施的重要性
美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美育实施的方法
1.在语文教材中挖掘美。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关键要从语文教材中找到有利于实施美育的切入点。
①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祖国的山川沃野,大自然的风花雪月,皆呈美态。这些内容反映了自然界中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属自然美。这些美景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瑰丽的艺术长卷,令人流连忘返。
自然美在于它能把学生置于大自然中,让其徜徉、感受生活的情趣,领略自然带给人们的启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寻觅、采撷大自然中颗颗闪光的珍珠,将在他们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震撼与共鸣,他们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时,会激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②挖掘教材中的人物美。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有爱民如子的毛泽东、周恩来,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对科学一丝不苟的达尔文、居里夫人;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
语文教材正是美的载体,教学中要注意把知识与其美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和谐美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地伴随着教材内容,充分调动学生,使其思维活跃,得到美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感情得到升华,知识得到掌握,技能得到提高,情操得到陶冶。
③挖掘教材中的语言美。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不论进行自然美的教学,还是进行艺术美的教学,都离不开语言美的教学。进行语言美的审美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和理解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含蓄美。
此外,有的课文语言朗朗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铿锵有力,掷撞出一股凝重美。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要点,让学生体会语言不同的美,丰富他们的审美感受。
④挖掘教材文字的结构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从字到词,到句,到篇章都蕴含着结构之美。中国的汉字属于方块字,其造字很有个性,尤其是象形字,例如“日、月、水、火、山、石、田、土”这些字,连学前儿童也能感受到祖国汉字的美,就是这汉字的结构美,为儿童最初的美感培育及愉快而迅速地掌握生字提供了方便。
2.在课堂教学中体验美。
“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马克思语)所以,面对教材中五彩纷呈的美,更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验美、感受美。
①启发想象,体验美的形态。爱因斯坦曾经断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知道,形象思维是人类主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它的整个思维过程都离不开具体形象。要感知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必须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形象。
②进入角色,体验美的情感。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
③引导推理,体会美的哲理。小学语文教材中作为审美客体的许多课文蕴含哲理美。记人叙事类文章事中寓理,状物写景类文章景中寓理,说明类文章不少就是解说事理的,应用文也常含义。
四、在实践中创造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因此,我把握每一个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美,并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其审美情操的进一步发展。
1.在课堂实践中创造美。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该从课堂入手,为学生创设多种机会,让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美,树立起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学生说得结结巴巴,我都给予肯定的赞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愉悦下感受自信美,直到过渡为迫切要求展示的表现美。
2.在课外活动中展示美。
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我常在班上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如:书法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跳绳比赛、绘画比赛……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现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从而发展至由展示美到创造美。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和现实社会。如组织春游、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自己发现身边的自然美、社会美,并拿起笔来,或作文、或画画,描述美的千姿百态,抒发美的感受,既创作美的作品,又陶冶了爱美的情操。要让学生参与创造美的生活环境。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高尔基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是艺术家,都应该把美带到生活中去。审美教育仅限于语文课堂中是永远不够的,应向课外延伸。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是美的发现者、美的设计者、美的创造者,更应该是美的播种者、美的耕耘者——把美的种子播向每一颗天真纯洁的心灵,并辛勤耕耘,让他们早日开花结果,让这世界处处都是美的大观园。
美育,通常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包罗了一切美的事物,而且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种美的因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热情,发展完善的智力和完美的人格。
二、美育实施的重要性
美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美育实施的方法
1.在语文教材中挖掘美。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关键要从语文教材中找到有利于实施美育的切入点。
①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祖国的山川沃野,大自然的风花雪月,皆呈美态。这些内容反映了自然界中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属自然美。这些美景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瑰丽的艺术长卷,令人流连忘返。
自然美在于它能把学生置于大自然中,让其徜徉、感受生活的情趣,领略自然带给人们的启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寻觅、采撷大自然中颗颗闪光的珍珠,将在他们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震撼与共鸣,他们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时,会激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②挖掘教材中的人物美。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有爱民如子的毛泽东、周恩来,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对科学一丝不苟的达尔文、居里夫人;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
语文教材正是美的载体,教学中要注意把知识与其美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和谐美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地伴随着教材内容,充分调动学生,使其思维活跃,得到美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感情得到升华,知识得到掌握,技能得到提高,情操得到陶冶。
③挖掘教材中的语言美。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不论进行自然美的教学,还是进行艺术美的教学,都离不开语言美的教学。进行语言美的审美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和理解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含蓄美。
此外,有的课文语言朗朗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铿锵有力,掷撞出一股凝重美。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要点,让学生体会语言不同的美,丰富他们的审美感受。
④挖掘教材文字的结构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从字到词,到句,到篇章都蕴含着结构之美。中国的汉字属于方块字,其造字很有个性,尤其是象形字,例如“日、月、水、火、山、石、田、土”这些字,连学前儿童也能感受到祖国汉字的美,就是这汉字的结构美,为儿童最初的美感培育及愉快而迅速地掌握生字提供了方便。
2.在课堂教学中体验美。
“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马克思语)所以,面对教材中五彩纷呈的美,更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验美、感受美。
①启发想象,体验美的形态。爱因斯坦曾经断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知道,形象思维是人类主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它的整个思维过程都离不开具体形象。要感知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必须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形象。
②进入角色,体验美的情感。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
③引导推理,体会美的哲理。小学语文教材中作为审美客体的许多课文蕴含哲理美。记人叙事类文章事中寓理,状物写景类文章景中寓理,说明类文章不少就是解说事理的,应用文也常含义。
四、在实践中创造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因此,我把握每一个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美,并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其审美情操的进一步发展。
1.在课堂实践中创造美。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教师应该从课堂入手,为学生创设多种机会,让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美,树立起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学生说得结结巴巴,我都给予肯定的赞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愉悦下感受自信美,直到过渡为迫切要求展示的表现美。
2.在课外活动中展示美。
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我常在班上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如:书法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跳绳比赛、绘画比赛……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现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从而发展至由展示美到创造美。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和现实社会。如组织春游、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自己发现身边的自然美、社会美,并拿起笔来,或作文、或画画,描述美的千姿百态,抒发美的感受,既创作美的作品,又陶冶了爱美的情操。要让学生参与创造美的生活环境。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高尔基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是艺术家,都应该把美带到生活中去。审美教育仅限于语文课堂中是永远不够的,应向课外延伸。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是美的发现者、美的设计者、美的创造者,更应该是美的播种者、美的耕耘者——把美的种子播向每一颗天真纯洁的心灵,并辛勤耕耘,让他们早日开花结果,让这世界处处都是美的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