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美术教师常见的几种教学习惯的成因、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教学习惯; 危害;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6(2012)08-053-001
美术教师教学时间越长,积累的经验就越多,久而久之,这些经验就会形成一种教学习惯。殊不知,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甚至奉为经验的教学习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绑架了学生的想象,最终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魔咒”。
一、讲解过细
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获得更多的美术知识,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的希望,正是这种迫切性使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想把自己平生所学一股脑地交给学生,唯恐漏掉一点知识,殊不知正是这种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讲解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创造的空间,侵占了学生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失去了质疑的权力。教书不仅是解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让学生上完一节没有生成任何问题的课是失败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点到为止,适当留白。“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学滴水不漏倾囊相授,而是适时的点拨”。
二、过于强调榜样的作用
我们向来认为“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毫不吝啬的发扬榜样的作用,以期促使学生有目标可树,而教学中的榜样,主要包括三点:
1.教师的当堂示范
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技能技法的指导,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少走弯路、歧路,还能提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但是,课堂过于完美完整的示范会让学生从观察欣赏教师范作逐渐变成不自觉的模仿行为。这种单纯的模仿使一部分学生的作品无论从题材、构图还是表现风格上都亦步亦趋,完全失去了自我。而另一部分不善于模仿的学生因“学的不像”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可以说这种过度的示范禁锢了学生想象空间与实践的余地。因此要把握课堂示范的“度”,谨慎的适时的示范。
2.名人范作
优秀的范作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我们习惯在创作前提供大量优秀范例,其实这些范作让学生赞不绝口的同时又变得懒于思考,懒于创新,学生已被优秀范作折服,走不出名人的影子。可以说过量的名人范作会堵住学生的思维突破口。因此优秀范作的提供要少而精,要具有代表性、启发性。在提供名作时要大力提倡作者与众不同的创意,刺激学生“你还有什么创意、想法?”鼓励学生不走套路,大胆创新。
3.班级树立的绘画标兵
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认为同龄人的作品更容易为学生接受,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举着某位同学的作品大加赞赏,其他学生为了赢得老师的青睐,便会在美术创作时向榜样生靠拢。慢慢的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班学生的作品变得品味相似了。这是很危险的,赞美某个学生要慎重措辞,与其赞美作品漂亮,不如赞美其人智慧。
三、审美倾向过于鲜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个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总是不自觉地从自己的喜恶出发流露出教师个人的审美倾向,如在介绍欣赏美术作品时会对符合自己口味的作品大加赞赏,或在指导或评价学生创作时干涉学生的审美个性。审美是因人而异的,教师和学生存在着年龄、学识、意向、趣味上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在审美标准不一致的前提下,正视学生审美能力上的差异,求同存异,促进审美个性的健康自由发展。
四、理性分析多于感受
在面对一幅名作时,我们会通过参考书把这幅作品的技法技巧、思想内涵分析得头头是道,换句话说把一幅作品用美术理论肢解得支零破碎。这仿佛告诉学生优秀的作品完全是靠理论技巧构建起来的,而不是靠灵感靠感性靠激情创造出来的。无疑学生在美术创作时也会尝试用所谓的美术理论技法技巧构建自己的美术,这种过分冷静的思考在与其创作冲动相撞时,学生便会变得手足无措。“艺术不是教的,对艺术的任何推理都有妨碍创作的自发性的危险。艺术理论的分析指导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接受能力,在正确的时机的技巧的传授才会脱离意识的控制,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运用,即成为第二天性”。
五、作业展览只注重表面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便向家长、学校汇报阶段教学成效,我们经常会选择一些美术作品搞个作品展。因为需要得到肯定,我们在选择作品时会选择那些好看的、整洁、效果明显的作品以取悦家长或学校。这种只注重表面效果的评价是片面的,忽视了对学生的作品“多元评价”的要求,极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作品展览时我们可以划分不同板块进行展览,如我型我秀创意区、严谨缜密制作区等,由作者注明自己作品的优势与不足。让参观者对作品有个客观的认识,并在心里有个清晰的评价标准,对学生也有个学习与审美的参照标准。
六、提供过多帮助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像溺爱未成年的孩子一样溺爱自己的学生。如在学生苦思冥想时帮助学生构思,在学生上色困惑时帮助学生涂色,甚至帮助学生削铅笔,这种看似及时的包办行为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这种看似好心无私的帮助变成了“绑住”。“绑住”了学生的头脑和手脚,剥夺了学生的探究权力,剪切了学生的成长经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适可而止的帮助,而不是大包大揽。
七、强调作业当堂完成
一節课45分钟,去除学习与展示交流大约十五分钟,学生作业的时间只有半小时,要构思并完成,显然时间是紧迫的。因此我们经常会提醒学生“快点,要下课了”,学生往往手忙脚乱地赶作业,因为不能从容作画,学生的作业是仓促的。严格的时间限制,会压缩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应弹性安排时间,因人而异,因作业难易程度而异,从课内稍稍延长到课外,宽而有限地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参考文献: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郭小平,翟灿,熊蕾译.对美术教学的意见
关键词:教学习惯; 危害;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6(2012)08-053-001
美术教师教学时间越长,积累的经验就越多,久而久之,这些经验就会形成一种教学习惯。殊不知,很多大家习以为常甚至奉为经验的教学习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绑架了学生的想象,最终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魔咒”。
一、讲解过细
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获得更多的美术知识,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的希望,正是这种迫切性使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想把自己平生所学一股脑地交给学生,唯恐漏掉一点知识,殊不知正是这种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讲解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创造的空间,侵占了学生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失去了质疑的权力。教书不仅是解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让学生上完一节没有生成任何问题的课是失败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点到为止,适当留白。“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学滴水不漏倾囊相授,而是适时的点拨”。
二、过于强调榜样的作用
我们向来认为“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毫不吝啬的发扬榜样的作用,以期促使学生有目标可树,而教学中的榜样,主要包括三点:
1.教师的当堂示范
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技能技法的指导,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少走弯路、歧路,还能提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但是,课堂过于完美完整的示范会让学生从观察欣赏教师范作逐渐变成不自觉的模仿行为。这种单纯的模仿使一部分学生的作品无论从题材、构图还是表现风格上都亦步亦趋,完全失去了自我。而另一部分不善于模仿的学生因“学的不像”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可以说这种过度的示范禁锢了学生想象空间与实践的余地。因此要把握课堂示范的“度”,谨慎的适时的示范。
2.名人范作
优秀的范作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我们习惯在创作前提供大量优秀范例,其实这些范作让学生赞不绝口的同时又变得懒于思考,懒于创新,学生已被优秀范作折服,走不出名人的影子。可以说过量的名人范作会堵住学生的思维突破口。因此优秀范作的提供要少而精,要具有代表性、启发性。在提供名作时要大力提倡作者与众不同的创意,刺激学生“你还有什么创意、想法?”鼓励学生不走套路,大胆创新。
3.班级树立的绘画标兵
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认为同龄人的作品更容易为学生接受,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举着某位同学的作品大加赞赏,其他学生为了赢得老师的青睐,便会在美术创作时向榜样生靠拢。慢慢的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班学生的作品变得品味相似了。这是很危险的,赞美某个学生要慎重措辞,与其赞美作品漂亮,不如赞美其人智慧。
三、审美倾向过于鲜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个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总是不自觉地从自己的喜恶出发流露出教师个人的审美倾向,如在介绍欣赏美术作品时会对符合自己口味的作品大加赞赏,或在指导或评价学生创作时干涉学生的审美个性。审美是因人而异的,教师和学生存在着年龄、学识、意向、趣味上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在审美标准不一致的前提下,正视学生审美能力上的差异,求同存异,促进审美个性的健康自由发展。
四、理性分析多于感受
在面对一幅名作时,我们会通过参考书把这幅作品的技法技巧、思想内涵分析得头头是道,换句话说把一幅作品用美术理论肢解得支零破碎。这仿佛告诉学生优秀的作品完全是靠理论技巧构建起来的,而不是靠灵感靠感性靠激情创造出来的。无疑学生在美术创作时也会尝试用所谓的美术理论技法技巧构建自己的美术,这种过分冷静的思考在与其创作冲动相撞时,学生便会变得手足无措。“艺术不是教的,对艺术的任何推理都有妨碍创作的自发性的危险。艺术理论的分析指导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接受能力,在正确的时机的技巧的传授才会脱离意识的控制,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运用,即成为第二天性”。
五、作业展览只注重表面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便向家长、学校汇报阶段教学成效,我们经常会选择一些美术作品搞个作品展。因为需要得到肯定,我们在选择作品时会选择那些好看的、整洁、效果明显的作品以取悦家长或学校。这种只注重表面效果的评价是片面的,忽视了对学生的作品“多元评价”的要求,极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在作品展览时我们可以划分不同板块进行展览,如我型我秀创意区、严谨缜密制作区等,由作者注明自己作品的优势与不足。让参观者对作品有个客观的认识,并在心里有个清晰的评价标准,对学生也有个学习与审美的参照标准。
六、提供过多帮助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像溺爱未成年的孩子一样溺爱自己的学生。如在学生苦思冥想时帮助学生构思,在学生上色困惑时帮助学生涂色,甚至帮助学生削铅笔,这种看似及时的包办行为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这种看似好心无私的帮助变成了“绑住”。“绑住”了学生的头脑和手脚,剥夺了学生的探究权力,剪切了学生的成长经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适可而止的帮助,而不是大包大揽。
七、强调作业当堂完成
一節课45分钟,去除学习与展示交流大约十五分钟,学生作业的时间只有半小时,要构思并完成,显然时间是紧迫的。因此我们经常会提醒学生“快点,要下课了”,学生往往手忙脚乱地赶作业,因为不能从容作画,学生的作业是仓促的。严格的时间限制,会压缩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应弹性安排时间,因人而异,因作业难易程度而异,从课内稍稍延长到课外,宽而有限地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参考文献: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郭小平,翟灿,熊蕾译.对美术教学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