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动在心底的生灵———磁州窑鱼纹饰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磁州窑鱼纹装饰,必先从磁州当地生产生活入手,因为任何一种图式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不能够离开当地的世俗生活而独立产生和发展的。
  关键词:磁州窑;鱼纹饰;民间装饰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364-1
  “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秋水篇》)鱼在中国文人的传统观念中几千年前就被定位成自由、快乐的象征,就其运用在图形之上,自人类文明产生之时就有所体现,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对于鱼的图形记载,在临潼姜寨、陕西庙底沟等遗址均有鱼纹问世,可以说鱼纹在先民们的图形思维中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纹饰。专家对其装饰所作的解释也各不相同,或曰部族的图腾符号①,或曰祈求捕鱼丰收②,或曰原始生殖崇拜③。产生这些解释的原因,应是由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耕为主,所生活的地区江河湖泊众多,尤其中华所有文明都建构于河流的基础之上。因此,鱼和人民的生活就有了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
  鱼图形被普遍的运用于一般造型艺术上,依据沈从文先生的观点,晚至10世纪才出现④,那时正是北宋时期,也正是磁州窑艺术兴起时期。我们在研究民间纹样时会发现,民间纹样无外乎以几种形式出现:第一是民间艺术创造者在创造的过程中“观物取象”。《周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具体指的实际是纹样组织过程中的象形方式。第二是指民间艺术创造者在创造的过程中的“寓意”方式。鱼纹样形式相对于自然物象而言,本身就具备了天然的象征形象,当人们产生谐音、寓意的方式来规范鱼纹饰的趋向时,形式不仅有了丰富的内容,而且因为内容与形式之间非直接联系,经过联想解释的环节装饰意义变得更加复杂化了。第三是本身具有的吉祥主题方式。这种吉祥主题起源很早,似乎可以追溯到先民对于生活和生存的热望之中。纵观磁州窑历史上所创造的鱼纹装饰,也大多以此三种形式出现。
  研究磁州窑鱼纹装饰,必先从磁州当地生产生活入手,因为任何一种图式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不能够离开当地的世俗生活而独立产生和发展的。河北南部磁州窑的两个中心窑场观台和彭城,观台在今天的漳河之滨,而彭城则居于滏阳河之源,这不是历史上的巧合,而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瓷土的加工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有了水车则使这种劳动得到了高效率的发展;另外,水路的畅通也为瓷器这种不便于车运的货物提供了方便、廉价、高效的水上运输条件。清康熙年本《磁州志》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罂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水不仅为磁州窑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也为他们提供了精神生产的源泉。临水而居的陶工们,在他们的世俗生活中注定离不开与水密不可分的鱼文化,陶工们对于这些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物是有感情的,所以表达得更加得心应手、妙笔生花。我在总结见到的磁州窑器皿上的鱼纹装饰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特征。
  磁州窑鱼纹饰构图特点也大致有特定规律可循。如宋代的鱼纹饰装饰性比较强,多用于藤蔓状二方连续的卷草处。金元时期鱼纹饰多出现于枕和盆上,在这一时期白地黑绘形式中构图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水草大致分两组,以柳叶形水草纹居多,上下并排而生,鱼居画面中央与水草平行,多作逆流而上状,鱼游动的方向与水草摆动的方向相反;第二种是水草分上小下大两组,鱼作潜水状,身压下方的大水草。清代青花鱼纹瓷盘构图的特点是饱满、装饰韵味浓烈,鱼的画法洒脱、概括如大写意。
  磁州窑装饰中鱼的品种非常丰富,表现出很多种鱼的形象,有鲤鱼、草鱼、鲫鱼、鲶鱼、鲢鱼等北方常见的鱼类品种(注:鱼纹中草鱼和鲢鱼的形象难于区分,暂多算于草鱼),从中可见就鱼纹装饰的取材来讲,磁州窑的陶工们是没有脱离世俗生活的。可以说,磁州窑所产生出来的鱼纹饰基本上是画工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当然这里也有例外的情况,在宋时期的刻花鱼藻纹瓶和刻花鱼藻纹罐中,刻花装饰技法所体现出来的鱼纹装饰并非写实状态,而是作为一种纯装饰风格出现的。在清代出现的一些青花大鱼盘,没有继承磁州窑传统鱼纹装饰的写实画法,而是采用当时流行的一种鱼盘的画法,鱼身弯曲鱼尾朝前,虽然所画之鱼还是北方常见之鱼种,但其已脱离世俗生活中现实的部分,而成为一种形式的借鉴。在磁州窑的鱼纹饰中清初还出现了金鱼纹,虽然金鱼在清初以前便普及于民间,但这种鱼的造型并不是磁州窑的首创,故也不能算作磁州窑典型的鱼纹饰。在众多写实性的鱼纹装饰中,一件金代的“白地黑绘鱼藻纹大盆”算作是最为夺目的作品,这不是指它奇特的水草造型成扁形展开、上下对长,而是装饰中的鱼图形很有意思,粗看此鱼大致会误认为是南方的鳜鱼,但仔细分析鳜鱼尾圆,而此鱼尾却分叉如鲤鱼,也许画工在画时确实想画一条江南的鳜鱼,只可惜世俗生活中见得较少,以至于出现了如此错误。由此可见世俗生活对于磁州窑鱼纹装饰的深远影响。
  注释: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第218页。
  ②谷闻:《漫谈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花纹带装饰部位》,《文物》1977年第6期。
  ③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7页。
  ④沈从文:《鱼的艺术———鱼的图案在人民生活中的应用及发展》,《装饰》1958年第2期。
  作者简介:
  魏姝俊,女,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当国内正风靡“开心农场”时,新加波、日本、美国等国外的小伙伴们早就在体验真正的农业收割快乐,智能农业种植利器已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近年来,智能技术运用在国内被广泛运用,告别“开心农场”,拥抱智能农业不再是梦。在国内,IGROW的全自动植物生长机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近日,IGROW全自动植物生长机新闻发布会在杭州香格里拉饭店举行,正如发布会上对产品的介绍——“宅耕技术开启了都市家庭农业时代”,摩登农
他追求风度闲雅,书画作品中透着侠气和洒脱。他在“宁比清贫”的状态中激发创作,利用“三闲”,日修一课,30余年来从不间断。他是秋山道人厉剑飞,创作了大量诗词书画,更是广泛涉及到文学艺术的众多领域。他兀兀穷年,孜孜以求,攀登向上,只为探寻艺术的顶峰。  主持人:厉老师,您好!您自号“秋山道人”“三闲堂主”,其中有怎样的由来故事?  厉剑飞:“秋山道人”就是行走在秋山道上的人。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带
这部原型小说俨如一条喧哗的语言河流,历史的巨石在河底缄默,情感的浪花在水面飞溅。《外婆史诗》在叙事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或曰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很好地处理了内容之“重”与语言
这两天,一份90后护士的手术室上台笔记在朋友圈热传。一篇帖子收到数万名网友点赞,阅读量已超过十万次。尽管笔记内容涉及医学专业知识,让“门外汉”乍一看都不知所云,但透过这名护士王婷娟秀的字迹和醒目的图注,仍然可以看出她认真而严谨的工作态度。  在人们的认知里,90后群体堪称当今社会最钟情于键盘操作的指尖上一代。而23岁的美女护士王婷竟然拥有字体娟秀工整、手绘精致细腻的书写功底,着实让人刮目相看。不过
秋风乍起,一位爱吃的朋友来寒舍小聊,想尝尝古城应时的肥羊佳肴。这不由使我想起杭州的“羊菜三绝”。我约朋友来到了清河坊,找到一家门面不大却是百年老店的羊汤饭店。我说:“杭
日前,国家邮政局发布了《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按照平均每票快件使用1米长胶带来计算,2015年全国快递业使用的胶带总长度为169.85亿米,可绕地球赤道425圈。根据报告,目前胶带、包装箱、编织袋等七大类包装物的回收与再利用情况并不理想。  在讲究效率、追求精准的现代社会,快递满足了人们的利益诉求。方兴未艾的快递行业,既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也带来了包装物回收与再利用的现实问题
摘要:“八仙坛”是湖北汉川马口窑陶器中最广为流传的器形,它的造型特色和装饰纹样体现着时代变迁,也留下历史的烙印,具有非常珍贵的文化价值。“八仙坛”所呈现的细微、生动、精美以及充满浓郁民间文化底蕴的特质,展示了广大劳动人民最质朴的生存状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极具特色的装饰形式与现代设计理念相互比较,可以发现其中隐形却紧密关联的文化脉络,能够帮助我们有效拓展设计理论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汉川马口窑
已经过去的2015年春节,有一篇"返乡日记"文章在网上爆红。作者是上海大学80后博士生,他的家乡是湖北大别山的某个乡村。二十多年的家乡记忆和朴素感情,让他在文中深情关切了老
10岁时我有一面小圆镜,在教室里照来照去,照阳光是假,照女生是真。手痒了,胆子大了,上课便也忍不住,晃着晃着,将光射到了老师的脸上,那下场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拿面小镜子照照女生不算什么,老是照自己可能就有麻烦了,但这样的麻烦在呼啸的青春期面前,就像密密的胡子要在脸上破土而出一样,那是无法阻挡的。  真正让我能面对镜子的,还是在理发店,那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再怎么小怎么破旧,一面镜子还是有的。镇上能
去年,在报纸上看到某景区的一则通告,说该景区因为要在某月某日开一个世界性的大会,“为避免给游客带来不便,保障景区正常运转及大会顺利举行”,该景区除了已经预约的游客外,在那几天将不再出售游览门票……然后就是“给予理解和配合”的话语。  看了这则通告,我有几点不理解但还是很配合的想法,说出来跟大家讨论一下。  第一,先讲讲它的逻辑性。通告中所说的“保障景区正常运转”,我想这应该是一切景区的首要任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