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实词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石,也是高考试卷中每年必然出现的考点,其考试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在选择题中考查,根据所给选项判定选项哪一项正确(错误);二是在第二卷文言文翻译题中考查,考查考生对某些实词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兵法中说“数中有术”,只要我们掌握了文言实词的判定规律,在文言文阅读中就不会显得捉襟见肘。下面就介绍几种判定文言文实词的策略,借大家借鉴。
一、据形断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
如2006年天津市高考试题: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 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二、以今定古法
所谓以今定古,就是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语法特点,来推定文言实词的含义的一种方法。这样的实词意思一般和现代汉语相同或相近,没有很大区别,根据现代汉语很容易能够判断出来。
如2008年高考试卷广东卷试题: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悦服:愉快 此项考查的是“悦服”。根据现代汉语中有成语“心悦诚服”可以断定此项“悦服”即心悦诚服,根据语言环境“远近悦服”可以推断出来此处“悦服”应为心悦诚服的归顺(降服),所以此项解释不准确。
三、语境推断法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述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如2009年高考试卷福建卷试题: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怪”有责怪意思,但审视该句语境“怪其意气”可以看出,张自新代兄长受刑,而把兄长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因而县令对他这种意气的做法感到奇怪,所以此项应为“感到……奇怪”,因此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四、语法分析法
所谓语法分析法就是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的一种方法。
如2009年高考试卷山东卷:遂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期”可以译为“日期”,但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晋文公”,而此句没有谓语动词,所以“期”应为动词词性,而非名词,所以“期”应译为动词“约定”,所以此项是正确的。
五、成语推断法
在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考生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
如2008年高考福建卷试题:请鬻于世 鬻:卖 成语“卖官鬻爵”中的“鬻”义为“卖”,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所以此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正所谓“数中有术”,即在客观实际中蕴藏着谋略,但同时“术中有数”即谋略的运用也要根据客观实际。我们利用了古汉语的一些语言特征,在应考时可以采取应急手段,但真正要提高文言实词的理解、运用能力还需在平时学习中不断积累,熟能生巧。
作者单位:河北乐亭第一中学
一、据形断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
如2006年天津市高考试题: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 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二、以今定古法
所谓以今定古,就是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和语法特点,来推定文言实词的含义的一种方法。这样的实词意思一般和现代汉语相同或相近,没有很大区别,根据现代汉语很容易能够判断出来。
如2008年高考试卷广东卷试题: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悦服:愉快 此项考查的是“悦服”。根据现代汉语中有成语“心悦诚服”可以断定此项“悦服”即心悦诚服,根据语言环境“远近悦服”可以推断出来此处“悦服”应为心悦诚服的归顺(降服),所以此项解释不准确。
三、语境推断法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述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如2009年高考试卷福建卷试题: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怪”有责怪意思,但审视该句语境“怪其意气”可以看出,张自新代兄长受刑,而把兄长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因而县令对他这种意气的做法感到奇怪,所以此项应为“感到……奇怪”,因此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四、语法分析法
所谓语法分析法就是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的一种方法。
如2009年高考试卷山东卷:遂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期”可以译为“日期”,但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晋文公”,而此句没有谓语动词,所以“期”应为动词词性,而非名词,所以“期”应译为动词“约定”,所以此项是正确的。
五、成语推断法
在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考生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
如2008年高考福建卷试题:请鬻于世 鬻:卖 成语“卖官鬻爵”中的“鬻”义为“卖”,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所以此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正所谓“数中有术”,即在客观实际中蕴藏着谋略,但同时“术中有数”即谋略的运用也要根据客观实际。我们利用了古汉语的一些语言特征,在应考时可以采取应急手段,但真正要提高文言实词的理解、运用能力还需在平时学习中不断积累,熟能生巧。
作者单位:河北乐亭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