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走上讲台
走上讲台,是能力,是技巧,是教师。
只要你拥有了教师资格,你就可以走上讲台,去扮演你的角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于是,教师就充分地充当了“工程师”的角色。学生是雕琢的对象,由我们来任意地“雕琢”,万一“雕琢”得不尽如人意,就发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感慨。不可否认,教师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教师本身也是负责任的,工作也是辛苦而劳累的。在这样的一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近些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面临的阻力也仍不小,应试教育的阴影始终没有完全清除。甚至有人说,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受传统教法的影响,受教学大纲的约束,受中考指挥棒的引导,课改前的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注重依照教学大纲和教参,以教师为主角进行教学,教学的目的围绕中考展开和强化。教师在编选教案时会紧密结合教参来进行,接触试卷后总爱用“是否符合中考精神”来评价。
这种教学固然可以培养出几个临场应试高手,但长期以来“繁、难、旧”的教材(学)已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学生会解高难度的语法句,却说不清某个广告的失败或精妙之处;能不差分毫地将问答题的答案默出来,却无法用流利的语言阐述他对某课外语段的理解和感悟;能出色地按教师所设计的写作模式填作文,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申请书……
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来说,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改革考试制度是关键,建立新的评价标准是导向机制,优化教材和教育教学过程是核心,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根本。因为所有教育实践,最终都要依靠教师来完成。从教育内部来看,尽快提高教师素质已刻不容缓。
二、走下讲台
(一)走下讲台,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求知,还必须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而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读书,学会作文,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智慧和美好的人性,并使之升华,跟大千世界建立起多层次的联系。教师不需要去照搬教参和各种资料,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有限的课时内,有选择地教点什么,以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正确的读书方法,并促使学生逐步积累一些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师教点什么,首先要考虑的应是学生需要点什么。这不仅是为了尊重学生的选择,更是为了贯彻因材施教,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宽松的教学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它们潜在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而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首要的就是师生间的平等,这呼唤着我们走下讲台,放下教参,关注生活,用生活来指导学生学习,把教师摆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
放下教参,走下讲台,需要的是勇气。作为课改的先驱,我们要有不怕被学生考倒、问倒的勇气,离开那使我们信心倍增而学生永远也猜不出答案的教参,勇敢地走下讲台,到学生中来,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学习,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和学生靠得更近。
(二)走下讲台,更有利于师生交流
一切知识的掌握,都是学生对知识的载体进行深刻的思考后的结果。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古语曾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见,适当的指点交流,对学习本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教什么、学什么,然后交流感受,质疑解难,使学生通过多方面的语文实践,逐步养成阅读、思维、观察、想象、书写、表达等最基本的智力技能。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基本的教学形式。这种交流必须是真诚的平等的充满信任的。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和研究疑难,敢于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从别人的意见中吸取有益的东西;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语文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知识,锻炼思维,提高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是至关重要的,这绝不是教学参考之类的东西可以解决的。新课程要求的探讨、研究、合作学习,也绝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所能够实现的。
(三)走下讲台,要求教师有更高的文化素养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每一个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教师已不是知识唯一的提供者。教师自身知识的丰富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能同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此外,今天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依靠知识,更要有智慧。从知识向智慧转化,必须具备多种知识相互沟通和融合的能力。要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就必须有很高的素养。要使学生成为适应未来世界的公民,必须培养他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让孩子做好准备以面对未来的技术世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科学的素质、强烈的科学意识和科学观念,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1.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把教学工作建立在高度的科学水平上。教师若没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都不全面、不深刻,怎么去引导学生呢?
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了富于革命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即使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受到冲击,也使一些特殊的技巧、繁杂的运算显得多余,而像统计思想、概率思想等又变得更为重要。现在我们的计算机普及和应用水平尚属于初级阶段,教师应该尽快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走下讲台,让我们摒弃教学方法
摒弃教学方法,并非是不要方法。
纵观语文教学改革,多是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因而改来改去,教学的实质变化不大。方法是为实质服务的。不同的课文、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方法。决定教法的是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而对内容的理解、目标的把握,要靠教师的素质。我听过一些老教师的课,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却处处显得十分精要;也听过一些能手的课,投影、录音、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等等,五花八门,看似气氛热烈,但细想一下,一节课到底要教会学生点什么,不得而知。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运用方法的教师。教师素质高,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驾驭自如;教师素质低,什么样的教法也都无济于事。我们应该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多下工夫,首要的是提高读书作文的能力。多读点书,以增长语文素养和人格情愫;通读几遍教材,用自己的“心”去读,以正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读一点教育和教学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得失,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教材的教学方法;经常写文章,练练笔,提高写作技巧。作文不是为发表,而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
(五)走下讲台,加强备课和教研
1.加强备课和教后的总结。在进行新教材教学时,我们备课组加强了教前的备课和教后的总结,在继承语文教学好的传统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课改尝试。自己的教案中如何体现课改思想,教学设计有没有兼顾每一位学生,是否整合了各学科的相关知识,教学实施中给了学生多少参与空间,师生的互动完成得怎样,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是否得到合理的运用,教学效果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业布置是否注意到课内延伸和课外迁移,教学评价有没有做到多元化……对于没接触到的课文要认真备课,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碰到保留下来的传统课文,要适时改变教学方法。比如超级传统课文《社戏》被编选进了民俗单元,以往的大谈历史背景,大批封建教育黑暗的教学思路就应该转移到感受月下美景、台下仙境、归途野趣,体会江南水乡淳朴民风和乡情上来了。
课后注重总结。可总结本课的得失、学生的反馈情况、课堂的气氛等等。我们总结经验,我们吸取教训。今天的总结,是为了明天有更好发展。
2.注重教育科研。信息时代的到来,新技术的挑战,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而应该成为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只有经常地开展研究工作,逐步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认识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广大教师接触的教育实际最广泛,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正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发展科学理论的源泉。
(六)走下讲台,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加里宁说:“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的心理上的各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所以,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新的课改,新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只有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本着对“学生”这一主体负责的态度,我们的课改才会成功。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佛堂镇初级中学
走上讲台,是能力,是技巧,是教师。
只要你拥有了教师资格,你就可以走上讲台,去扮演你的角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于是,教师就充分地充当了“工程师”的角色。学生是雕琢的对象,由我们来任意地“雕琢”,万一“雕琢”得不尽如人意,就发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感慨。不可否认,教师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教师本身也是负责任的,工作也是辛苦而劳累的。在这样的一种教育观念的支配下,近些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面临的阻力也仍不小,应试教育的阴影始终没有完全清除。甚至有人说,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受传统教法的影响,受教学大纲的约束,受中考指挥棒的引导,课改前的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注重依照教学大纲和教参,以教师为主角进行教学,教学的目的围绕中考展开和强化。教师在编选教案时会紧密结合教参来进行,接触试卷后总爱用“是否符合中考精神”来评价。
这种教学固然可以培养出几个临场应试高手,但长期以来“繁、难、旧”的教材(学)已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学生会解高难度的语法句,却说不清某个广告的失败或精妙之处;能不差分毫地将问答题的答案默出来,却无法用流利的语言阐述他对某课外语段的理解和感悟;能出色地按教师所设计的写作模式填作文,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申请书……
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来说,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改革考试制度是关键,建立新的评价标准是导向机制,优化教材和教育教学过程是核心,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根本。因为所有教育实践,最终都要依靠教师来完成。从教育内部来看,尽快提高教师素质已刻不容缓。
二、走下讲台
(一)走下讲台,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求知,还必须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而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读书,学会作文,帮助学生开发自身的智慧和美好的人性,并使之升华,跟大千世界建立起多层次的联系。教师不需要去照搬教参和各种资料,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有限的课时内,有选择地教点什么,以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正确的读书方法,并促使学生逐步积累一些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师教点什么,首先要考虑的应是学生需要点什么。这不仅是为了尊重学生的选择,更是为了贯彻因材施教,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宽松的教学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它们潜在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而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首要的就是师生间的平等,这呼唤着我们走下讲台,放下教参,关注生活,用生活来指导学生学习,把教师摆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
放下教参,走下讲台,需要的是勇气。作为课改的先驱,我们要有不怕被学生考倒、问倒的勇气,离开那使我们信心倍增而学生永远也猜不出答案的教参,勇敢地走下讲台,到学生中来,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学习,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和学生靠得更近。
(二)走下讲台,更有利于师生交流
一切知识的掌握,都是学生对知识的载体进行深刻的思考后的结果。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古语曾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见,适当的指点交流,对学习本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教什么、学什么,然后交流感受,质疑解难,使学生通过多方面的语文实践,逐步养成阅读、思维、观察、想象、书写、表达等最基本的智力技能。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基本的教学形式。这种交流必须是真诚的平等的充满信任的。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和研究疑难,敢于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从别人的意见中吸取有益的东西;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语文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知识,锻炼思维,提高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是至关重要的,这绝不是教学参考之类的东西可以解决的。新课程要求的探讨、研究、合作学习,也绝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所能够实现的。
(三)走下讲台,要求教师有更高的文化素养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每一个教师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教师已不是知识唯一的提供者。教师自身知识的丰富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能同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此外,今天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依靠知识,更要有智慧。从知识向智慧转化,必须具备多种知识相互沟通和融合的能力。要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就必须有很高的素养。要使学生成为适应未来世界的公民,必须培养他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让孩子做好准备以面对未来的技术世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科学的素质、强烈的科学意识和科学观念,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1.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把教学工作建立在高度的科学水平上。教师若没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都不全面、不深刻,怎么去引导学生呢?
2.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了富于革命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即使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受到冲击,也使一些特殊的技巧、繁杂的运算显得多余,而像统计思想、概率思想等又变得更为重要。现在我们的计算机普及和应用水平尚属于初级阶段,教师应该尽快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走下讲台,让我们摒弃教学方法
摒弃教学方法,并非是不要方法。
纵观语文教学改革,多是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因而改来改去,教学的实质变化不大。方法是为实质服务的。不同的课文、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方法。决定教法的是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而对内容的理解、目标的把握,要靠教师的素质。我听过一些老教师的课,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却处处显得十分精要;也听过一些能手的课,投影、录音、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等等,五花八门,看似气氛热烈,但细想一下,一节课到底要教会学生点什么,不得而知。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运用方法的教师。教师素质高,什么样的方法都可以驾驭自如;教师素质低,什么样的教法也都无济于事。我们应该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多下工夫,首要的是提高读书作文的能力。多读点书,以增长语文素养和人格情愫;通读几遍教材,用自己的“心”去读,以正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读一点教育和教学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得失,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教材的教学方法;经常写文章,练练笔,提高写作技巧。作文不是为发表,而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
(五)走下讲台,加强备课和教研
1.加强备课和教后的总结。在进行新教材教学时,我们备课组加强了教前的备课和教后的总结,在继承语文教学好的传统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课改尝试。自己的教案中如何体现课改思想,教学设计有没有兼顾每一位学生,是否整合了各学科的相关知识,教学实施中给了学生多少参与空间,师生的互动完成得怎样,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是否得到合理的运用,教学效果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业布置是否注意到课内延伸和课外迁移,教学评价有没有做到多元化……对于没接触到的课文要认真备课,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碰到保留下来的传统课文,要适时改变教学方法。比如超级传统课文《社戏》被编选进了民俗单元,以往的大谈历史背景,大批封建教育黑暗的教学思路就应该转移到感受月下美景、台下仙境、归途野趣,体会江南水乡淳朴民风和乡情上来了。
课后注重总结。可总结本课的得失、学生的反馈情况、课堂的气氛等等。我们总结经验,我们吸取教训。今天的总结,是为了明天有更好发展。
2.注重教育科研。信息时代的到来,新技术的挑战,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而应该成为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只有经常地开展研究工作,逐步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认识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广大教师接触的教育实际最广泛,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正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发展科学理论的源泉。
(六)走下讲台,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加里宁说:“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的心理上的各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所以,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新的课改,新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只有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本着对“学生”这一主体负责的态度,我们的课改才会成功。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佛堂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