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辉映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ngu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3月18日上午,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主办,大唐西市艺术品中心、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内蒙古明博草原文化博物馆、西安雅观陶瓷艺术博物馆承办的“金银辉映——中国古代金银器珍品展”,在大唐西市艺术品中心隆重开幕。
  西安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郭志华,中华文化促进会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副主席、大唐西市集团副总裁王勇,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副主席兼秘书长高玉书,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副主席、内蒙古明博草原文化博物馆馆长张明博,陕西民间博物馆协会常务副会长胡南,陕西民间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寇钧,陕西民间博物馆协会秘书长、西安大唐青铜镜博物馆馆长许也力,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馆长王亚强,西安雅观陶瓷艺术博物馆理事长任建峰,大唐西市古玩商会秘书长范铁锁,大唐西市珠宝玉石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成舟等文博界人士及社会各界嘉宾共计2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西安市文物局博物馆处郭志华处长在致辞中说:“前不久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通知,之后国家五部委又陆续下发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发展目标,这些都预示着国家高层对于文化工作特别是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联合洛阳唐艺博物馆、内蒙古明博博物馆、西安雅观陶瓷艺术博物馆一起举办这次展览,事实上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一次具体的实践活动,希望在中华文化促进会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的带领下以及各界博物馆收藏爱好者共同努力下,更多更好地举办类似的展览,为我们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
  内蒙古明博草原文化博物馆张明博馆长表示:“今年‘两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用好现有文物,让文物‘活’起来,说明我们协作体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协作体已经陆续举办了多次展览,提高了展览的规模和水平,以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为博物馆事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副主席、大唐西市集团副总裁王勇在致辞中表示:“在大唐西市的发起和努力下,首先成立陕西民间博物馆协会,之后又发起成立了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成立之后举办了五次展览,这次的专题展览是第二次,可以看到通过展览能够提升我们艺术品收藏和鉴赏的水平。一件展品价值要提升,要得到认可和认知,也需要在重要的场合进行展览。我们协作体举办的这两次专题展,始终围绕一个主题、一个材质、一个文明程度进行,而且组织了这么多博物馆馆长一起来做这件事,严格上讲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多,我们以后要将这种模式走下去,未来还将举办古代铜镜、陶瓷、货币的专题展。”
  大唐西市将发起成立全国首家艺术品保险公司,从法律、鉴定、经济等方面为艺术品提供保险,这个想法一经提出便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内参进行相关报道,国家文物局刘玉珠局长在新华内参中表示,我们现在博物馆的展览、仓储、运输等都需要艺术品保险。作为民办博物馆来说藏品是私产,更需要艺术品的保险。我们ACBD艺术品中心为所有的协作体单位和藏家提供艺术仓储、展览、保管、质押等等一系列“艺术银行”相关的业务,我们一起努力让艺术品可以“标准化”,从而能够让艺术金融真正开展起来。
  为配合展览,让观众可以更加了解我国古代金银器的相关知识,特邀请原陕西历史博物馆申秦雁研究员现场主讲《古代金银器鉴赏与收藏》。
  申秦雁老师长期从事唐墓壁画、唐代金银器等文物类别的研究,此次,她将从金银器的作坊设置、制造程序、特点、分类等多个方面,带领听众近距离欣赏古代金银器的魅力。
  中国金银器,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載体之一。中国古代金银器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时代更迭,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在丝绸之路的通达和影响下,西方金银器制作工艺传人中原,给中原金银器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了新的时代风格。
  大唐西市是隋唐丝绸之路起点,也是1300年前东西方文化交流汇聚之地,这里曾经商旅云集、贸易繁荣,促进了东西方金银器工艺的融合发展,迎来了金银器发展史上的高潮。这次在隋唐丝路起点举办金银器展览,将带每一位观众穿越千年历史,直观感受金银器的辉煌岁月和文化内涵。
  此次大唐西市艺术品中心携手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内蒙古明博草原文化博物馆、西安雅观陶瓷艺术博物馆等非国有博物馆,展出珍贵的一百余件(套),时间跨越隋唐、宋代、辽金的金银器藏品。目前,我国的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博物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次展览的举办,为践行国家让文物“活”起来展文物发展规划,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张大千和溥心畲是民国时期画坛惺惺相惜的两大才子,是近现代以来大众耳熟能详的著名画家,他们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张大千一生画风多变,开创了中国画泼墨泼彩的新画风。溥心畲集诗、书、画三绝于身。二人各领风骚数十年,在当时的画坛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南张北溥”。  张大千(1899 - 1983),本名正权,后改名爰,小名季,号季爰,法号大千,别署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
期刊
清康熙一朝,平三藩收台湾,全国各行各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尤其是景德镇的制瓷业,在明代末期官窑名存实亡的情况下重整窑务,再次建立起专为皇家烧造的瓷厂,并正式命名为“御窑厂”。历经明代及清初近300年的时间所总结的制瓷经验,以及新式窑型的问世,都为康熙时期的瓷器发展打下了雄厚基础,优质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呈现:以氧化钴为原料的洒蓝釉、天蓝釉等瓷器;青花器物中典型的翠毛蓝;以及五彩、斗彩、中西合璧的珐
期刊
烟台市博物馆收藏文徵明《观瀑图》,国家一级文物,纸本,纵346、横104厘米。浅绛设色山水人物,画面描写深山幽壑之间,长松古柏之下,二高士对坐危石之上,观瀑对吟的场景。款识为“嘉靖壬子五月既望徵明笔”。钤印:文徵明印(白文印)、衡山(朱文印),右下角钤:停云(朱文圆印)、玉蘭堂(朱文印)。嘉靖壬子为公元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文徵明时年82岁,此图是他晚年的作品。  文徵明(1470 - 155
期刊
事件经过:  2015年6月12日,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开馆,展出由李舒第等人捐赠的170多件古代陶瓷器。开展当日,校方向陶瓷艺术馆主要捐展人、设计与艺术总监、美术学院退休教师李舒弟等14名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  该馆的展品一经在网上发布,在收藏界引起一片哗然,许多收藏家,以及一些文物界的专家都认为所展示的历史“文物”中,充斥着大量的赝品、伪品。更有甚者,许多赝品、伪品“文物”,甚至达到“毁人三
期刊
擦擦是藏族地区以及藏传佛教信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佛教造像艺术品,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丝路文化的珍贵遗产。中国幅员辽阔,多民族文化枝繁叶茂、博大精深,擦擦只是其滚滚长河中溅起的一朵小花。由于地域的限制、文化的差异,致使擦擦并不为广大民众所熟悉。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擦擦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特将有关擦擦的基本知识归纳编写,期望能对大家认识、了解擦擦有所帮助。  一、擦擦及其名称的来由  擦擦的概念
期刊
清末民国流行的浅绛彩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借助创新的工艺技法和文人瓷画的力量,浅绛彩瓷器在出现的较短时间内迅速兴盛,成为行业翘楚,但也在不长的时间后走向衰落,被其它类瓷器取代。这种品种更新的原因很多,有着瓷业发展的内在逻辑,除市场的新鲜感和未知的不可测因素外(当时刚出现的新粉彩以绚丽的色彩、更显用心的画工被大众青睐),浅绛彩瓷器自身固有的顽疾无法克服,也是重要的原因。这里就浅绛彩瓷器
期刊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其又名“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农历五月天气渐热,细菌容易繁殖,疠疫常常发生。同时,被俗称为“五毒”的蛇、蝎、蟾蜍、蜈蚣、壁虎(一说为蜘蛛)等毒虫纷纷活动。故民间又称五月为“恶月”,称五月五日为“恶日”。为了驱邪避祸,人们通常进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如包粽子和吃粽子、赛龙舟及饮菖蒲雄黄酒等。这些民俗活动也出现在了明代小说《西游记》
期刊
中国古代制瓷工艺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经过数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到清朝时,制瓷业发展达至顶峰,清朝统治阶级对瓷器的喜爱和重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成就了清朝的瓷器制造巅峰。这一时期的制瓷技艺高超不凡,纹饰题材丰富多样,有千姿百态的瑞兽祥纹、枝繁叶茂的花草植物纹、写实自然的山水人物纹、蕴意深远的吉祥寓意纹等,这些纹饰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
期刊
中国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打开华夏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第一页就可以嗅到它的芬芳。说到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人们很自然便想到唐煮宋点,然而将茶文化向前推进,还有一段时期是我们不能遗忘的,那就是返璞归真的明代茶。  明洪武二十四年,为了减轻茶农劳役的辛苦,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了一道诏谕,上面写道: “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这一纸改贡散茶的诏谕,使得散茶取代饼茶,上升到了贡茶的地位,唐煮宋点成
期刊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地大物博,古城济南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景色清丽秀美,人物亦风流倜傥。杜甫曾有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黄庭坚又云:“济南潇洒似江南”。在这名家荟萃的宝地,历代在此任职或生活过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他们对济南历史文化的发展都起到过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清末民初生活在济南地区影响较大的书画家松年。  松年(1837 - 1906),晚清书画家,字小梦,号颐园,蒙古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