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不胜收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feng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制瓷工艺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经过数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到清朝时,制瓷业发展达至顶峰,清朝统治阶级对瓷器的喜爱和重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成就了清朝的瓷器制造巅峰。这一时期的制瓷技艺高超不凡,纹饰题材丰富多样,有千姿百态的瑞兽祥纹、枝繁叶茂的花草植物纹、写实自然的山水人物纹、蕴意深远的吉祥寓意纹等,这些纹饰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底蕴。
  新乡市博物馆陶瓷器藏品近3000余件,其中清代瓷器近400件,本文从中精选十几件代表性瓷器作一赏析,以飨读者。
  一、栩栩然如生——瑞兽祥纹
  瑞兽纹样是画匠借寓自然界各种动物形态,把它们变成符合审美意识的纹饰,显示出中国工匠们非凡的智慧与卓越的创造能力。我国陶瓷上的瑞兽纹饰有虎、龙、凤、麒麟、狮、鹿、马、兔、鸭、鹅、牛等,还有各种鱼纹形象。
  清乾隆黄釉绿彩云龙纹菊瓣口瓷盘(图1) 通高3、腹径10.8、口径13.2、底径7.9厘米。1980年故宫博物院拨交于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盘口呈菊瓣形,撇口,弧壁,圈足。口沿以青花料勾边,在黄釉下呈紫黑色。通体黄地绿彩装饰。盘心内绘正面龙戏珠纹,内绘双龙赶珠纹,辅以花草纹。外壁绘8朵青花纹。足圈内施白釉,中间有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篆书款。龙纹刻工娴熟流畅,所刻行龙苍健凶猛,气势恢宏,数寸之间,犹有排山倒海之势,难掩皇家气派。黄地绿彩创烧于明永乐时期,清代自康熙起,历朝官窑均有烧造。据《国朝宫史》卷十七《经费》中规定: “蓝底黄龙或黄地绿龙为嫔妃所用,不得逾越”,故可知本器为宫中后宫嫔妃们的专用器,地位尊贵。
  清嘉庆冬青釉矾红团凤纹碗(图2) 通高6.9、腹径12.6、口径14.5、底径6.3厘米。1980年故宫博物院拨交于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碗撇口,弧壁深腹,平底圈足。通体施冬青釉,釉色匀净淡雅。内底、外壁分绘1只和5只矾红彩团凤,团凤以圆形为界,舞动飞转,身姿优美,高贵华丽,极富动感。底书“大清嘉庆年制”6字青花篆书款。凤是神鸟、瑞鸟,百鸟之王,头似锦鸡,身如鸳鸯,翅如大鹏,腿如仙鹤,嘴如鹦鹉,尾如孔雀。团凤纹是凤纹构成的圆形纹样,为清代瓷器流行装饰纹样之一。
  清同治粉彩花鸟纹绿里碗(图5)高4.5、底径5.8厘米。此件器物造型精巧别致,花纹口外撇,弧腹,圈足。粉彩,外壁绘制花鸟图,设色丰富。内壁素面无纹饰,施绿彩,粉彩瓷器的内壁及底足内施绿彩,俗称“绿里绿底”,胎体光洁莹润,坚硬缜密。碗底4字篆书款“同治年制”,字体工整,布局谨慎,笔法娟秀,运笔有力。
  二、一岁一枯荣——花草植物纹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天生就对花草植物亲近,无论是种植的、野生的,还是生存依赖的、生活观赏的,都在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古人对花草植物寄托情感,对花草植物等极尽赞美,非常注重精神世界的追求,这便有了瓷器上的枝繁叶茂,果绿花红。
  清雍正黄釉暗缠枝花卉纹盘(图4) 通高3、口径14.6、底径9.5厘米。1980年故宫博物院拨交于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盘敞口,弧腹,圈足,器型端庄秀雅,胎质细腻,通体施黄釉,釉色娇艳润泽,内壁素面无纹,外壁暗刻缠枝花卉纹,花朵娇柔灵动,枝叶婉转,纹饰精美。底部施白釉,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6字二行楷书款。黄釉创烧于明初景德镇官窑,以明代弘治朝最为著名,色泽均匀娇艳,习称为“娇黄”或“浇黄”,后世均以弘治黄釉为楷模。雍正黄釉器虽不像弘治时期施釉肥润,色泽明快却胜弘治一筹。
  清光绪粉彩百花不露地盘(图5) 通高2.5、腹径13、口径14.9、底径7.6厘米。盘敞口,浅腹,圈足。盘内绘饰百花图,花团锦簇,绚丽缤纷,以粉彩分别绘月季、牡丹、菊花、牵牛花、百合、荷花等各色花卉及花叶,千姿百态,象征着“百花献瑞”的吉祥之意。外壁对称绘两组粉彩缠枝花卉纹饰。底书“大清光绪年制”6字二行红彩楷书款。百花不露地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表现手法,直观解释就是画上许多花把底子都盖住,使其不露地儿,也叫做“万花锦”“万花堆” “万花献瑞图”等。这是清代工艺繁荣之世才出现的一种装饰纹样,含有“百花献瑞”的美意。据清宫档案记载,百花不露地者,是帝王专用赏花应景之瓷,工艺比其他官窑更为讲究。
  清黄釉黑花“大雅斋”花盆(图6) 通高33.5、口径39.6、底径21.3厘米;花盆口外撇,深弧腹,圈足。盆里白釉无纹,外壁通体以黄釉为地,口沿处绘蝠寿纹一圈,口沿下饰一圈折枝花卉纹,下接一圈回形纹,腹部黑彩绘秋菊数丛,婉转绽开,秋韵十足。器身有红彩楷书“大雅斋”椭圆形闲章。“大雅斋”是圆明园内的一处建筑名称,位于“天地一家春”之西间,是供慈禧绘画习字的自用画室。“大雅斋”是慈禧的私人堂款,因此,大雅斋瓷器被看作为“大雅斋”画室烧造的慈禧太后专用瓷。
  三,坐看云起时——人物山水纹
  人物山水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文人们通过对人物山水的描绘寄托自身的理想情怀,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从宋代开始,制瓷匠人们就将中国画中的人物山水绘制于瓷器之上,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人们的美好理想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表达人们内心的期盼和真实的社会信息。
  清乾隆枣红釉五彩开光碗(图7) 通高7.6、腹径17.4、口径17.8、底径6.9厘米。1980年故宫博物院拨交于新乡市博物馆收藏。此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无纹饰,外壁施枣红釉,设4个圆形开光,开光内均绘山水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书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6字方款。 “开光”是我国传统陶瓷装饰上常见的一种形式,具有很好的图案装饰效果,在瓷器上构成圆形、长方形、菱形、扇面形等外框,然后在该空间里饰以山水、花纹、人物等,一般为白地开光。
  清青花山水人物纹炉(图8) 通高13.8、口径22.6、腹径22.2、底径13厘米。炉口外撇,短颈,扁圆腹,腹以下漸收,圈足。器身颈部绘青花八宝纹,以青花如意云纹相隔;腹部通体绘青花山水人物纹饰,山石嶙峋,层次分明,意境高远,青花浓淡有致。底部有青花双圈。此炉是香炉的一种,因为形似佛教法器“钵”,而被称为“钵式炉”,流行于明代末年和清代早中期。   清五彩人物纹带盖罐(图9) 通高44.2、口径12.g、腹径26.5厘米,底径19.6、盖高10.5、盖径9.8厘米。罐圆唇直口,短直颈,丰肩鼓腹,平底外撇,有盖,盖为盔形,盖顶置宝珠形钮。器身造型高大挺拔,丰硕俊美,以五彩人物故事纹为饰,色彩丰富,人物形象生动自然,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此类罐因外形酷似头戴战盔、挺胸突肚的将军,故名将军罐。将军罐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开始始烧,至清顺治时基本定型,盛行于清康熙朝。将军罐最初为佛教寺院装殓僧、尼圆寂火化后所遗骨灰的专用骨灰罐,后由于其器型端庄挺拔、丰满俊朗,较宽敞的器物外壁又可用青花、五彩、粉彩等多种手法尽情地绘制各种题材纹饰,极富装饰意味,故逐渐被人们作为装饰家居的陈设器。
  四、平凡有深意——吉祥寓意纹
  古人云:“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喜庆吉祥,福寿平安,是我们民族千古永恒的热望和追求。在我国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中,吉祥寓意的图案有着重要地位,肇始于商周,高速发展于宋元,在明清更达到高峰,清代更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清乾隆豆青釉青花五福捧寿纹盘(图10)通高5.5、口径29、底径14.6厘米。盘葵口,折沿,浅腹,圈足。盘通体施豆青釉。折沿处青花绘8只蝙蝠,盘心青花绘五福捧寿纹。底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青花篆书款。五福捧寿是我国古代汉族传统的吉祥纹样,始创于清康熙景德镇窑,以后历朝均有烧制,蝙蝠之蝠与福字同音被古人视为吉祥之物,常用5只蝙蝠象征5种福气,“五福”据《尚书洪范》所载是:“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日考终命”,这类图案多以5只蝙蝠围着寿桃或寿字,寓意“多福多寿”,习称“五福捧寿”。
  清光绪黄釉粉彩描金“万寿无疆”粉彩盘(图1 1)通高5.2、腹径19.5、口径21.8、底径13.5厘米。1980年故宫博物院拨交于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盘敝口外撇,弧腹,圈足。盘口沿处描金。内壁以黄釉为地,粉彩绘云头纹、云纹、“卐”字绶带纹,圆形开光内分别描金书“万寿无疆”4字。盘心描金团寿字,周围衬以绿彩海水纹。外壁绘3组折枝缠枝花纹饰,布局规整,寓意吉祥。底书“大清光绪年制”6字二行红彩楷书款。 “万寿无疆”用于祝福人健康长寿,此件万寿无疆盘特点突出“喜庆”主题,充满吉祥寓意,是光绪年间最具代表性的官窑佳品。据记载,光绪十年(1884)、二十年(1894)、三十年(1904)曾多次燒造此类器物,多用黄釉作地,为皇宫祝寿庆典之用。
  清青花缠枝花卉纹葫芦瓶(图1 2) 通高61.9、口径11,最大腹径27.5、底径17.7厘米。瓶身呈三葫芦形,圆口,腹部上圆下方,中间束腰,圈足平底。通体青花装饰,青花沉稳青翠,瓶身主题纹饰为青花勾绘花卉纹和缠枝牡丹纹,辅以回形纹、弦纹及如意云头纹,瓶底部饰一圈蕉叶纹,纹饰繁复精美,层次清晰,优美生动。“葫芦”与“福禄”谐音, “瓶”与“平”同音,象征了福禄双全,平平安安,大吉大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吉祥寓意的器形代表。(责任编辑:郭彤)
其他文献
送别是一种礼仪行为,在中国古代社会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一套规范,并逐渐演化为一系列复杂的礼仪活动。当送别这种行为以图像的方式载入画卷时,它就成为美术史家所关注的对象,由于这种图像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所以图像背后的寓意往往各异。由于画中的图像和题跋皆为赠画者对受画者倾诉的情感内容,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画作创作的历史背景。而弘仁的《晓江风便图》就是一幅寓有深意的“送别图”(图1)。 
期刊
瓷器的真伪鉴定一直是困扰文博界和收藏家的大问题。鉴定市场的主体是专家,专家的认知水平是所谓标准器认知量的多少,这些标准器一般是目前的馆藏品,目前形成的瓷器鉴定的定论或学说就是馆藏品这块基石。现在要问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代官窑瓷器生产了多少?有多少在现在的博物馆中?这是瓷器鉴定认识论中不能回避的问题馆藏品所占的如果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比重,一切结论岂不是管窥之见,对浩瀚的巨量的中国瓷器将是毁灭性的灾害!
期刊
中国刺绣工艺源远流长,顾绣源于明代中晚期,盛行于万历至崇祯年间,是惟一以家族冠名的民间刺绣艺术流派,据《顾绣考》载: “今天下称刺绣为顾绣者,以明代上海顾氏刺绣之名,震溢海内故也。上海顾氏以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顾名世而始著称。”顾绣因顾氏所居园林“露香园”,亦被称之为“露香园顾绣”。  顾氏女眷精于刺绣,其中顾名世长子之妾缪氏、孙媳韩希孟、曾孙女顾兰玉三位女红为顾绣的创始、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期刊
张大千和溥心畲是民国时期画坛惺惺相惜的两大才子,是近现代以来大众耳熟能详的著名画家,他们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张大千一生画风多变,开创了中国画泼墨泼彩的新画风。溥心畲集诗、书、画三绝于身。二人各领风骚数十年,在当时的画坛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南张北溥”。  张大千(1899 - 1983),本名正权,后改名爰,小名季,号季爰,法号大千,别署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
期刊
清康熙一朝,平三藩收台湾,全国各行各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尤其是景德镇的制瓷业,在明代末期官窑名存实亡的情况下重整窑务,再次建立起专为皇家烧造的瓷厂,并正式命名为“御窑厂”。历经明代及清初近300年的时间所总结的制瓷经验,以及新式窑型的问世,都为康熙时期的瓷器发展打下了雄厚基础,优质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呈现:以氧化钴为原料的洒蓝釉、天蓝釉等瓷器;青花器物中典型的翠毛蓝;以及五彩、斗彩、中西合璧的珐
期刊
烟台市博物馆收藏文徵明《观瀑图》,国家一级文物,纸本,纵346、横104厘米。浅绛设色山水人物,画面描写深山幽壑之间,长松古柏之下,二高士对坐危石之上,观瀑对吟的场景。款识为“嘉靖壬子五月既望徵明笔”。钤印:文徵明印(白文印)、衡山(朱文印),右下角钤:停云(朱文圆印)、玉蘭堂(朱文印)。嘉靖壬子为公元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文徵明时年82岁,此图是他晚年的作品。  文徵明(1470 - 155
期刊
事件经过:  2015年6月12日,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开馆,展出由李舒第等人捐赠的170多件古代陶瓷器。开展当日,校方向陶瓷艺术馆主要捐展人、设计与艺术总监、美术学院退休教师李舒弟等14名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  该馆的展品一经在网上发布,在收藏界引起一片哗然,许多收藏家,以及一些文物界的专家都认为所展示的历史“文物”中,充斥着大量的赝品、伪品。更有甚者,许多赝品、伪品“文物”,甚至达到“毁人三
期刊
擦擦是藏族地区以及藏传佛教信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佛教造像艺术品,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丝路文化的珍贵遗产。中国幅员辽阔,多民族文化枝繁叶茂、博大精深,擦擦只是其滚滚长河中溅起的一朵小花。由于地域的限制、文化的差异,致使擦擦并不为广大民众所熟悉。为了帮助大家了解擦擦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特将有关擦擦的基本知识归纳编写,期望能对大家认识、了解擦擦有所帮助。  一、擦擦及其名称的来由  擦擦的概念
期刊
清末民国流行的浅绛彩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借助创新的工艺技法和文人瓷画的力量,浅绛彩瓷器在出现的较短时间内迅速兴盛,成为行业翘楚,但也在不长的时间后走向衰落,被其它类瓷器取代。这种品种更新的原因很多,有着瓷业发展的内在逻辑,除市场的新鲜感和未知的不可测因素外(当时刚出现的新粉彩以绚丽的色彩、更显用心的画工被大众青睐),浅绛彩瓷器自身固有的顽疾无法克服,也是重要的原因。这里就浅绛彩瓷器
期刊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其又名“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农历五月天气渐热,细菌容易繁殖,疠疫常常发生。同时,被俗称为“五毒”的蛇、蝎、蟾蜍、蜈蚣、壁虎(一说为蜘蛛)等毒虫纷纷活动。故民间又称五月为“恶月”,称五月五日为“恶日”。为了驱邪避祸,人们通常进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如包粽子和吃粽子、赛龙舟及饮菖蒲雄黄酒等。这些民俗活动也出现在了明代小说《西游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