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方法论上讲,影响学校德育成效的因素很多。但在讲究策略上,从学生的突出问题入手,采用借题发挥的德育策略、改进课堂说服教育的德育方法,是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减少不利因素,增加有利因素以求得德育实效的过程中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借题发挥 德育 《历史与社会》课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To Seize on An Incident to Exaggerate Matters
Winding Path Leading to A Secluded Spot
——Effective Moral Education Penetrating Strategy
Illustration for History and Society Course
XIAO Zhongqiu
(Nanyang Junior Middle School,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311227)
AbstractTo tell from methodology,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But on exquisite strategy, start from students' prominent problems, take the strategy of moral education, improve classroom persuading method are the main factors and attepts for the author to obtain moral effect in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to seize on an incident to exaggerate matters; moral education; "History and Society" course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中学德育工作是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方法论上讲,影响学校德育成效的因素很多,有学校内部的,也有学校外部的;有心理学方面的,也有社会学方面的等等。但在讲究策略上,从学生的突出问题入手,采用借题发挥的德育策略、改进课堂说服教育的德育方法。是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减少不利因素,增加有利因素以求得德育实效的过程中的有益尝试。
所谓借题发挥,就是教育者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典型思想道德问题,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因素,创造性地搭建起介于教材与学生有助于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品德问题的桥梁的教育过程。最终能达到德育渗透无痕化、德育效果最佳化的目的(意即曲径通幽)。这种德育策略有四个显著特征:(1)教育目的的明确针对性:纠正学生身上典型的思想道德问题。(2)教育意图的隐蔽性:学生一般只会在最后明白教育者借题发挥的用心。(3)教育方式的间接性:教育者不是直接进行思想道德灌输,而是从教材引伸发挥开去。(4)教育材料的新颖性:教育者引伸、发挥出来的教育素材力求新颖、生动,能最大限度吸引学生注意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 运用借题发挥策略,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德育渗透实效的依据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质量和效果取决于系统的诸项有机要素的作用程度。作为德育工程的实施者,光有好的材料(德育内容)是不够的,好的材料并不能保证就会构建出优质的工程,它还取决于构建工程的工艺技术(德育的策略与方法)的好坏。德育的效果和质量在于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了教育的内容,表现出相应的、期望之中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而接受与否,接受和表现的程度,取决于德育工作者所采用的策略与方法。
1.1 借题发挥策略把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典型思想道德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作为工作的前提与起点
依据美国精神分析师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主是是发展或建立自我同一感。如果有些青少年遭到同一性挫折,就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形成的自我同一感是消极的,且背离了社会要求。这个时候,父母和教师应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同时提供正确的参考意见。但同时,过分干涉与漠不关心都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当前学生个性特点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家长和老师过多过细的要求常让他们产生反感情绪。对现实开始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开始分化,理想还不稳定,一次谈话、一件事、一堂课都会引起对未来向往的变化。现代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最关键的是从接受主体入手,研究青年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心理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各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道德习惯教育的因素,寻找各科渗透道德习惯教育的结合点,采用恰当的方式渗透教育。赞可夫曾经说过,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疏导、教育,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对症下药,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才为学生所接受;这样才能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1.2 借题发挥策略强调教育意图隐蔽、教育方式间接、教育素材新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从心理学上讲,个体对确定内容的接受与排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某种与主体无直接切身利害关系的刺激单调、反复出现,就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会使人感到厌烦,继而可能产生不良的应激心理。
传统德育中的直接灌输方法之所以及为大众所诟病,主要原因在它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任由老师“灌输”的“存储器”。这种方式严重剥夺、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信息输入、存贮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或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从现代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采用各种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材料能激发学生内部动机;而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效果之所以不好,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运用借题发挥策略,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德育渗透实效的操作要求
2.1 了解学生,亲近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这是德育的前提和基础。亲近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正所谓“教育是爱的事业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亲近学生会使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借题发挥的指向是学生目前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其目的是努力解决学生中业已存在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首先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工作的起点。
当今时代的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某些客观条件下,通过学生自己的一定的心理活动与认识形成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如家庭教育的不当,社会的不良影响,学校工作的失误;也有学生主观因素,如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表现异常的情感、明显的意志薄弱、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简单、浅层次的问题: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小摩擦,学习不认真等等;也有复杂、深层次的问题甚至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如严重的厌学、与家长严重的心理隔膜、反社会行为等等。俗话说:有问题不要紧,要紧的是如何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所以,做为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关怀备至、爱护有加的情感,会使教育效果倍强。实践证明,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条了解学生、发现问题最有益的精神纽带。
2.2 找准德育切入点
借题发挥的“题”是能够有助于解决学生问题的材料或观点,我们称这为学习素材。这些学习素材可以是教材内容,也可以课外材料。教师在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恰当地选择素材、合理地呈现素材。比如:在教学《“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框内容中,以“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这一观点为切入点,教师可以引伸、发展为“凡事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明智的人能够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全力克服负面效应,即“扬长避短”。以此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恰当的教育。
2.3 创造性地运用“发挥”的方法
借题发挥中的“发挥”工作,其实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育的有效性要求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原则要求我们在遵循基本教学规律和基本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据此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且还应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或者对某种已经定型的方法进行加工改造,为己所用。以下几种是借题发挥策略中常用的方法:
(1)大题“小”做。历史与社会课本中的材料观点中很多是当今世界中的重大问题、重大人物的伟大业绩,如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世界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等。这样的宏大的问题,当它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便变成具体的“小”问题了。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时,问问学生,你能做什么?
(2)由古到今。《历史与社会》课中有大量的史学内容,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学生处在现实生活世界里。由古说今就是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体验历史情感、升华爱国情操。如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这一段史实时,从侵略者抢劫的宝物说起,引导学生了解近年发生的国人高价回购国宝(如兽首)的时事资料,引导学生观看《国宝档案》电视纪录片。让学生内心体验慢慢积聚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人生志向。
(3)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俗话说:“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单一的材料往往说服力不强。由单一的材料说起,教师补充更多的同类材料,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在学习发展问题产生的根源时,从课本探究材料中非洲在历史上遭受西方的掠夺说起,让学生回答殖民者掠夺了哪些资源?非洲是西方殖民者唯一的受害者么?
3 运用借题发挥策略提高课堂德育实效的原则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采用借题发挥策略有效渗透德育不仅要适时适度,而且要注意自然地过渡与迁移,切莫生硬强扯,有的放矢,避免漫无边际的胡扯。特别要注意遵从以下三个原则:
(1)隐蔽教育意图原则,达到润物无声、曲径通幽之功效。根据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特点,在教学上,注重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借题发挥,不露声色、艺术地完成德育任务。通过借题发挥的方式,使德育渗透展开于过程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和体验,而非是以结果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德育渗透无痕化的效果。
(2)注重激励学生原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学行动,便会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3)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并用原则。对学生德育工作,最常用的是明理教育,通过讲道理,摆事实,让学生辨是非,明曲直,做到知错能改。而要想教育效果更加全面充分,教师光靠说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晓之以理,在于爱心为本——动之以情。“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关怀备至、爱护有加的情感,会使教育效果倍强。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宁鸿.道德不能靠灌输.科学新闻,2000(4).
[3]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4.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吴庆里麟.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关键词借题发挥 德育 《历史与社会》课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To Seize on An Incident to Exaggerate Matters
Winding Path Leading to A Secluded Spot
——Effective Moral Education Penetrating Strategy
Illustration for History and Society Course
XIAO Zhongqiu
(Nanyang Junior Middle School,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311227)
AbstractTo tell from methodology,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But on exquisite strategy, start from students' prominent problems, take the strategy of moral education, improve classroom persuading method are the main factors and attepts for the author to obtain moral effect in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to seize on an incident to exaggerate matters; moral education; "History and Society" course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中学德育工作是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方法论上讲,影响学校德育成效的因素很多,有学校内部的,也有学校外部的;有心理学方面的,也有社会学方面的等等。但在讲究策略上,从学生的突出问题入手,采用借题发挥的德育策略、改进课堂说服教育的德育方法。是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减少不利因素,增加有利因素以求得德育实效的过程中的有益尝试。
所谓借题发挥,就是教育者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典型思想道德问题,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因素,创造性地搭建起介于教材与学生有助于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品德问题的桥梁的教育过程。最终能达到德育渗透无痕化、德育效果最佳化的目的(意即曲径通幽)。这种德育策略有四个显著特征:(1)教育目的的明确针对性:纠正学生身上典型的思想道德问题。(2)教育意图的隐蔽性:学生一般只会在最后明白教育者借题发挥的用心。(3)教育方式的间接性:教育者不是直接进行思想道德灌输,而是从教材引伸发挥开去。(4)教育材料的新颖性:教育者引伸、发挥出来的教育素材力求新颖、生动,能最大限度吸引学生注意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 运用借题发挥策略,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德育渗透实效的依据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质量和效果取决于系统的诸项有机要素的作用程度。作为德育工程的实施者,光有好的材料(德育内容)是不够的,好的材料并不能保证就会构建出优质的工程,它还取决于构建工程的工艺技术(德育的策略与方法)的好坏。德育的效果和质量在于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了教育的内容,表现出相应的、期望之中的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而接受与否,接受和表现的程度,取决于德育工作者所采用的策略与方法。
1.1 借题发挥策略把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典型思想道德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作为工作的前提与起点
依据美国精神分析师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主是是发展或建立自我同一感。如果有些青少年遭到同一性挫折,就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形成的自我同一感是消极的,且背离了社会要求。这个时候,父母和教师应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同时提供正确的参考意见。但同时,过分干涉与漠不关心都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当前学生个性特点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家长和老师过多过细的要求常让他们产生反感情绪。对现实开始有较稳定的态度。兴趣开始分化,理想还不稳定,一次谈话、一件事、一堂课都会引起对未来向往的变化。现代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最关键的是从接受主体入手,研究青年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心理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各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道德习惯教育的因素,寻找各科渗透道德习惯教育的结合点,采用恰当的方式渗透教育。赞可夫曾经说过,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疏导、教育,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对症下药,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才为学生所接受;这样才能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1.2 借题发挥策略强调教育意图隐蔽、教育方式间接、教育素材新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从心理学上讲,个体对确定内容的接受与排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某种与主体无直接切身利害关系的刺激单调、反复出现,就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会使人感到厌烦,继而可能产生不良的应激心理。
传统德育中的直接灌输方法之所以及为大众所诟病,主要原因在它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任由老师“灌输”的“存储器”。这种方式严重剥夺、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信息输入、存贮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或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从现代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采用各种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材料能激发学生内部动机;而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效果之所以不好,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2 运用借题发挥策略,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德育渗透实效的操作要求
2.1 了解学生,亲近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这是德育的前提和基础。亲近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正所谓“教育是爱的事业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亲近学生会使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借题发挥的指向是学生目前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其目的是努力解决学生中业已存在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首先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工作的起点。
当今时代的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某些客观条件下,通过学生自己的一定的心理活动与认识形成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如家庭教育的不当,社会的不良影响,学校工作的失误;也有学生主观因素,如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表现异常的情感、明显的意志薄弱、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简单、浅层次的问题: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小摩擦,学习不认真等等;也有复杂、深层次的问题甚至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如严重的厌学、与家长严重的心理隔膜、反社会行为等等。俗话说:有问题不要紧,要紧的是如何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所以,做为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关怀备至、爱护有加的情感,会使教育效果倍强。实践证明,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条了解学生、发现问题最有益的精神纽带。
2.2 找准德育切入点
借题发挥的“题”是能够有助于解决学生问题的材料或观点,我们称这为学习素材。这些学习素材可以是教材内容,也可以课外材料。教师在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恰当地选择素材、合理地呈现素材。比如:在教学《“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框内容中,以“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这一观点为切入点,教师可以引伸、发展为“凡事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明智的人能够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全力克服负面效应,即“扬长避短”。以此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恰当的教育。
2.3 创造性地运用“发挥”的方法
借题发挥中的“发挥”工作,其实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育的有效性要求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原则要求我们在遵循基本教学规律和基本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据此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且还应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或者对某种已经定型的方法进行加工改造,为己所用。以下几种是借题发挥策略中常用的方法:
(1)大题“小”做。历史与社会课本中的材料观点中很多是当今世界中的重大问题、重大人物的伟大业绩,如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世界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等等。这样的宏大的问题,当它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便变成具体的“小”问题了。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时,问问学生,你能做什么?
(2)由古到今。《历史与社会》课中有大量的史学内容,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学生处在现实生活世界里。由古说今就是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体验历史情感、升华爱国情操。如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这一段史实时,从侵略者抢劫的宝物说起,引导学生了解近年发生的国人高价回购国宝(如兽首)的时事资料,引导学生观看《国宝档案》电视纪录片。让学生内心体验慢慢积聚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人生志向。
(3)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俗话说:“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单一的材料往往说服力不强。由单一的材料说起,教师补充更多的同类材料,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在学习发展问题产生的根源时,从课本探究材料中非洲在历史上遭受西方的掠夺说起,让学生回答殖民者掠夺了哪些资源?非洲是西方殖民者唯一的受害者么?
3 运用借题发挥策略提高课堂德育实效的原则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采用借题发挥策略有效渗透德育不仅要适时适度,而且要注意自然地过渡与迁移,切莫生硬强扯,有的放矢,避免漫无边际的胡扯。特别要注意遵从以下三个原则:
(1)隐蔽教育意图原则,达到润物无声、曲径通幽之功效。根据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特点,在教学上,注重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借题发挥,不露声色、艺术地完成德育任务。通过借题发挥的方式,使德育渗透展开于过程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和体验,而非是以结果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德育渗透无痕化的效果。
(2)注重激励学生原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学行动,便会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3)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并用原则。对学生德育工作,最常用的是明理教育,通过讲道理,摆事实,让学生辨是非,明曲直,做到知错能改。而要想教育效果更加全面充分,教师光靠说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晓之以理,在于爱心为本——动之以情。“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关怀备至、爱护有加的情感,会使教育效果倍强。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宁鸿.道德不能靠灌输.科学新闻,2000(4).
[3]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4.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吴庆里麟.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