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两头带中间阅读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天佑》记叙了清朝末年在帝国主义欺侮、压迫我国的历史条件下,詹天佑主持修筑成功了京张铁路干线,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从而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藐视,体现了中国人民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詹天佑》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在本课中,由于这个“当时”、“当地”离学生很远,学生理解上有困难,因此这一训练重点又成为本次教学的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我拟定了这样的教学计划:根据教材特点,采取抓两头(开头和结尾)带中间的方法,先通过开头和结尾段的学习认清詹天佑“杰出”和“爱国”的品质特征,再努力引导学生弄清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詹天佑能在那么艰苦的社会环境下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充分地表现出他杰出的才能和赤诚的爱国心,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揭示课题,交代背景
  揭题后,我告诉学生:詹天佑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清朝末年,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瓜分我国土,蹂躏我主权,垄断我经济。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侮、压迫,因而使中国变成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当时我国非常缺乏工程技术人才,当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时,帝国主义者就嘲笑、藐视中国。
  [展示一幅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画面,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詹天佑是位什么样的人物?为什么称他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引读开头段,直奔文章中心]
  2.京张铁路的修筑成功在当时有什么重要意义?[引读末尾段,感知课文内容]
  3.小结:詹天佑主持修筑成功了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地回击,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那末,为什么说京张铁路的修筑成功给了帝国主义一个有力地回击?这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来看。
  [激发学生迫切想知道当时当地的情况,从而理解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
  4.学生朗读全文,讨论分段,说说段意。[理清课文层次,了解教材特点]
  [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分段,利于培养学生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突破难点,分解重点
  课文的第二、三段分别叙述了詹天佑修筑铁路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我采取突破难点,分解重点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二段,主要引导学生弄清帝国主义为什么要破坏我国自己修筑铁路?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加以破坏?詹天佑为什么能在那么艰苦的社会环境中来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对于第一问,学生除从书上找出答案外,还可结合老师介绍的时代背景,更深刻地认识到:这是帝国主义瓜分我领土,蹂躏我主权,垄断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要我国更加半殖民地化。
  第二问,主要通过对“阻挠”、“要挟”、“嘲笑”等重点词语的理解,深刻地认识帝国主义的霸道行径、无赖嘴脸和不甘失败但又无可奈何的心理,从而有层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人自己修筑这条铁路所持的态度。
  基于以上认识,学生在理解第三问时很自然地认识到:[詹天佑之所以在那种艰苦的社会环境中接受修筑铁路的任务,是为了回击帝国主义,给中国人争一口气,他的勇气来源于对伟大祖国的爱。]
  第三段是通过了解詹天佑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工作的情况,认识他的“杰出”。
  第一自然段,我主要抓住詹天佑勉励工作人员的一句话和“周密”、“精密”、“亲自”等词语以及请教当地农民的举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他与同时代、同身份地位的人之根本不同,从而显示他的“杰出”。
  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图示法”,让学生亲自到黑板上画图,让他们通过对比,充分认识两种凿井法的优越性,从而认识他的“杰出”。
  第三自然段,主要出示投影片,让学生看清楚列车在“人”字形铁路上究竟怎样行进,然后启发学生回忆挑山工上山的那种“折尺”式方法,从而悟出他的杰出。
  至此,本课教学重点就在这难点的消解中一层层显露出来。
  四、细读课文、升华重点
  学习完二、三段,教学重点尚未明朗,因为詹天佑人物的本质特征此时还只是孤立地出现在学生面前,还未被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于是在第四段我便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为什么同是外国人,前面我们看到的是那样仇恨、嘲笑詹天佑,而现在却对他赞叹不已?”这样,让学生通过回述课文内容,将二、三段内容加以综合、归纳、升华,认识到:詹天佑能在那么艰苦的社会环境下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主持修筑成功京张鐵路,充分地表现出他杰出的才能和赤诚的爱国心,因此外国人才对他赞叹不已。
其他文献
江泽民同志曾经这样说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番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  学生创新精神
期刊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低效或无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笔者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
期刊
为了更好地践行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我校结合班级的实际,实施小班化教学。我们打算从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总结出小班化教学的必备环节,促进我校教师素质的提高,突破影响课堂教学高效的瓶颈。  一、培训学习,更新观念  2012年末,我校在开展有效教学的研讨过程中,我们就在思考如何能探究出一种更加合理的、科学的、规范的教育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会更有效?大家一致认为“小班化
期刊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在学生获得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以及方法的掌握,把促进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进行教学设计,就不能很好地、有效地组织教学,就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完全地传授给学生。讲台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想把这台戏唱好,必须预先进行创
期刊
摘 要:过程是变化的主体,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实践 体验 探究 领悟 提问 应用  过程是联接起因和结果的桥梁和纽带,起着中介作用。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都有个过程,过程是变化的主体,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因此,新课标指出“要让
期刊
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进城,往日还算人口集中的山村,现在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户人家,村组学校逐步撤并,就连完小的学生也急剧下降,20人以内的班级越来越多,这些小班的自然形成,给我们广大的农村教师提供了一个挑战契机,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家长一份满意的答卷。前提是正确认识小班化的优势,经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做以简要分析。  一、优于教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要求老师教学方式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老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
期刊
摘 要: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实有效。本文从提高自身素质、课前准备、优化课堂教学、教学反思几个方面分析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实效性  新课改,让课堂教学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11册第75-77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按比例分配(比的应用)是在学生理解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期刊
摘 要: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讲是一个新的名词,阅读文言文,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学生初读困难,理解不透会造成感情朗读不到位。笔者以人教版《学奕》一课文言文教学为例,通过课堂呈现,探索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 暗授学法 以读为本  新课标在5、6学段阅读要求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