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肿瘤DNA与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液体活检之循环肿瘤DNA是一种快速、经济、可靠的恶性肿瘤血液检测方法,因其无创性、便捷性、高度重复性等特点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就结直肠癌靶向治疗而言,连续监测循环肿瘤DNA的水平变化及其特异性基因改变,有望实现结直肠癌的预后判断、耐药监测、疗效评估,甚至指导联合靶向治疗,更加精准地指导结直肠癌的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敲低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5(Stat5)对甲状腺癌TT细胞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培养甲状腺癌TT细胞并分为Stat5-小干扰RNA(siRNA)组和NC-siRNA组,分别转染Stat5的siRNA和阴性对照的NC-siRNA。转染后,采用Transwell模型检测细胞的侵袭数目,采用荧光定量PCR试剂盒测定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家族基因、EMT标志基因、血管新
目的探讨线粒体分裂因子(MFF)在肝癌中的表达与生物学作用。方法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FF在肝癌组织与细胞株中的表达。②小干扰RNA(siRNA)干涉MFF表达后,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与克隆形成实验检测siCtrl、si-MFF#1、si-MFF#2组MFF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③siRNA干涉MFF表达后,用Anne
黑色素瘤是一种侵袭性强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这可能限制了黑色素瘤的研究及其生物标志物和治疗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对黑色素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发现一些新型生物标志物在黑色素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遗传和表观遗传因素是黑色素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中遗传基因突变是黑色素瘤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可为患者提供预后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信息。表观遗传改变可作为诊断黑色素瘤的一种非侵入性
目前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已经进入靶向治疗时代,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典型代表,它们有明确的分子靶标并且疗效显著,但许多基因未突变的患者不能从中获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免疫靶向治疗成为NSCLC治疗的新焦点,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其配体等抑制剂在一系列NSCLC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期刊
目的探讨血清脂质运载蛋白2(LCN2)联合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Ca患者(PCa组,n=82)、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BPH组,n=40)、健康体检者(NC组,n=30)血清LCN2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PSA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CN2联合PSA检测对PCa的诊断价值,并分析LCN2与PC
晚期或复发性宫颈癌的治疗是临床难点,多数患者已经失去手术或放疗的机会,以化疗为主的姑息性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的深入研究为晚期或复发性宫颈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改善了患者的疗效及生命质量。
当前鉴定循环肿瘤细胞的方法很多,荧光在循环肿瘤细胞鉴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用含有荧光基团的抗体、探针和适体等标记循环肿瘤细胞,可以更直观地对被标记细胞进行观察和计数,细胞因子、CD45和荧光原位杂交等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循环肿瘤细胞相关试验的鉴定环节中。近年来人们探索了利用荧光探针直接鉴定循环肿瘤细胞的可行性,随着生物荧光探针和共聚焦显微镜光学切片成像技术的发展,未来有可能利用荧光探针直接鉴定循环肿瘤细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HOXA11-AS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正常食管上皮细胞系HET-1A、食管鳞癌细胞系EC9706和EC109,以及73例接受根治术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HOXA11-AS的表达水平,并分析HOXA11-AS的相对表达量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HOXA11-AS在配对癌旁组织和癌组
目的分析2017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的2014年各肿瘤登记地区的乳腺癌数据,估计2014年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与死亡情况,为我国乳腺癌防治策略与措施的制订提供基础信息。方法提取2017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的449个登记处2014年肿瘤登记数据中的女性乳腺癌数据,按照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制订的审核方法和评价标准,339个登记处的数据符合入选标准。将入选的登记处按地区(城乡)、年龄别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