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是数学课程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十分枯燥和乏味,想要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合理应用教学策略化解数学学科学习困难。经过大量教学实践显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生活情境能够带给学生熟悉感,这对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和课堂代入感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本研究将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分析应用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应用策略
引言:
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生动活泼的特征显然和数学学科特征之间具有矛盾性,因此很多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的兴趣并不浓厚,这对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不具有积极影响。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样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意义。
一、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处理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也要立足教材,小学数学教师要做的就是立足教材对教学内容作出生活化处理,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数学知识的应用路径,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1]。比如,我在教授小学生“两位数加法”时设计这样的情境:出示一组快餐店推出的套餐,让学生为爸爸和妈妈各选一份他们喜欢吃的东西,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从而提出问题,如 7+8、5+27、30+20、10+19、26+28 等算式,简单的题目老师通过让学生口算与说理解决掉,然后着重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探索研究,通过学生摆小棒说理、交流展示计算方法等形式逐步掌握进位加法“满十进一”的算理,获得基本的算法。这样的课,不但让学生经历了计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
生活化情境的应用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作为教学互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挖掘生活中可以应用的生活素材,通过对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的调动,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代入感,避免学生面对陌生的知识点产生畏难心理[2]。例如,教学“小数乘法”知识时,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小明和家人周日出去逛街,到了商场中买了许多东西,小明买了两个5.5元的水杯,小明妈妈买了3个4.2元的手套,小明妈妈让小明独自去结账,你可以帮忙算算小明一共需要给售货员多少钱吗?”,这样的情境结合了学生平时的购物的经历,并且将小数乘法的知识点融入其中,有效激发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
三、以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顺利实现对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的影子,只要教师细心捕捉则就可以顺利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就需要老师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内容结合起来,走进生活中去捕捉生活现象,将其记录下来作为课堂教学实例,为实现高效化的课堂奠定基础[3]。比如在学习《平移》相关内容时,可以设计生活化的新课导入方式,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以辩证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直升机的升降环节;观光缆车的移动;抽屉的推拉……让学生产生疑问并提问学生:“像上述平行移动的现象。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的现象呢?谁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呢?”这样便能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将平移的学习内容引出来,给予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和组织机会,给学生提供创新与实践的机会,这样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又能够让学生不断的感受成功。再如在学习《循环小数》相关内容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一天 24 小时不断更替的视频。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观察,对“循环小数”有初步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此种例子生活中是否还有? 谁能试着举出几个呢? 有的学生举出每周都有七天周而复始;有的学生举出昼夜交替,无穷无尽;有的学生举出每人一日三餐周而复始……最后当学生彻底理解了循环小数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数学知识中是否存在“循环”现象? 让学生计算 5+3 ,143+33。彻底掌握其含义。
四、将生活情境带入课后作业中
课后作业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路径,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如果教师可以将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提升小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肯定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4]。例如,在学习“基础几何图形”知识学习后,笔者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设计了这样的数学作业: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圖形,这些图形的作用是什么?图形具有哪些特点。比如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的?桌子的支架是三角形的?等等。再如,在学习“长度单位”之后,我要求学生回家后测量家里沙发、电视机以及桌子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让学生直观认识长度单位。课后作业也不仅仅可以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形式,家长和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带领学生到街上、操场上实地学习,提升课后作业完成的有趣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效果,让小学生喜欢上课后作业,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
结束语:
综上,生活化情境在现代学科教学活动中应用的十分广泛,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面对具有抽象性特征的学科内容往往缺乏学习兴趣和能力,因此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教学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在新课程改革影响下,我们将生活化情境广泛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效实现了对小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冯志强.浅谈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5,21(25):82-83.
[2]贾贺岩.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2(34):190-191.
[3]刘玉环.浅谈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5,11(06):124-125.
[4]杨晨毓.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中文信息,2016,32(02):275-276.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应用策略
引言:
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生动活泼的特征显然和数学学科特征之间具有矛盾性,因此很多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的兴趣并不浓厚,这对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不具有积极影响。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样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意义。
一、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处理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也要立足教材,小学数学教师要做的就是立足教材对教学内容作出生活化处理,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数学知识的应用路径,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1]。比如,我在教授小学生“两位数加法”时设计这样的情境:出示一组快餐店推出的套餐,让学生为爸爸和妈妈各选一份他们喜欢吃的东西,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从而提出问题,如 7+8、5+27、30+20、10+19、26+28 等算式,简单的题目老师通过让学生口算与说理解决掉,然后着重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探索研究,通过学生摆小棒说理、交流展示计算方法等形式逐步掌握进位加法“满十进一”的算理,获得基本的算法。这样的课,不但让学生经历了计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
生活化情境的应用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作为教学互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挖掘生活中可以应用的生活素材,通过对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的调动,有利于提升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代入感,避免学生面对陌生的知识点产生畏难心理[2]。例如,教学“小数乘法”知识时,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小明和家人周日出去逛街,到了商场中买了许多东西,小明买了两个5.5元的水杯,小明妈妈买了3个4.2元的手套,小明妈妈让小明独自去结账,你可以帮忙算算小明一共需要给售货员多少钱吗?”,这样的情境结合了学生平时的购物的经历,并且将小数乘法的知识点融入其中,有效激发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
三、以捕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顺利实现对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的影子,只要教师细心捕捉则就可以顺利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就需要老师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内容结合起来,走进生活中去捕捉生活现象,将其记录下来作为课堂教学实例,为实现高效化的课堂奠定基础[3]。比如在学习《平移》相关内容时,可以设计生活化的新课导入方式,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以辩证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直升机的升降环节;观光缆车的移动;抽屉的推拉……让学生产生疑问并提问学生:“像上述平行移动的现象。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的现象呢?谁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呢?”这样便能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将平移的学习内容引出来,给予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和组织机会,给学生提供创新与实践的机会,这样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又能够让学生不断的感受成功。再如在学习《循环小数》相关内容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一天 24 小时不断更替的视频。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观察,对“循环小数”有初步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思考:此种例子生活中是否还有? 谁能试着举出几个呢? 有的学生举出每周都有七天周而复始;有的学生举出昼夜交替,无穷无尽;有的学生举出每人一日三餐周而复始……最后当学生彻底理解了循环小数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数学知识中是否存在“循环”现象? 让学生计算 5+3 ,143+33。彻底掌握其含义。
四、将生活情境带入课后作业中
课后作业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路径,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如果教师可以将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提升小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肯定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4]。例如,在学习“基础几何图形”知识学习后,笔者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设计了这样的数学作业: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圖形,这些图形的作用是什么?图形具有哪些特点。比如为什么自行车的轮子是圆形的?桌子的支架是三角形的?等等。再如,在学习“长度单位”之后,我要求学生回家后测量家里沙发、电视机以及桌子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让学生直观认识长度单位。课后作业也不仅仅可以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形式,家长和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带领学生到街上、操场上实地学习,提升课后作业完成的有趣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效果,让小学生喜欢上课后作业,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
结束语:
综上,生活化情境在现代学科教学活动中应用的十分广泛,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面对具有抽象性特征的学科内容往往缺乏学习兴趣和能力,因此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教学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在新课程改革影响下,我们将生活化情境广泛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效实现了对小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冯志强.浅谈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5,21(25):82-83.
[2]贾贺岩.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2(34):190-191.
[3]刘玉环.浅谈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5,11(06):124-125.
[4]杨晨毓.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中文信息,2016,32(02):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