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历史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明确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然而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关鍵词:历史 课堂教学 思考及对策
“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历史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明确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然而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课堂教学中几乎完全是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学生没有思考和回味的余地;而有的则是借课程改革之名走极端,整堂课教师的任务就是给学生安排任务,然后全凭学生自己的造化去学历史。
2.教学内容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对历史课感到枯燥乏味。历史课教学既要让学生搞清楚是什么,弄清每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内涵和外延,又要知道是为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出客观公正评判。
3.教学内容缺乏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历史学科的内容繁杂、头绪多、知识点零散,学科知识体系有的是藏而不露。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其线索,注意知识间的纵、横向联系,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否则就会使学生感觉到越学越复杂,越学越糊涂。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4.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学基本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次上,甚至拘泥于教材,以书为本,课堂上让学生在重要知识点上划线,然后强行要求学生背诵史实,死记结论。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完全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
5.设置问题缺乏科学性、启发性,达不到思维训练的目的。课堂设问不考虑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因而所设置的问题没有把握好难易度与层次性,普遍较简单或难度过大,流于形式,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
⒍教学形式多样化成了“形式”。《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于是课堂上出现了热热闹闹的局面,可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教学形式多样化成了“形式”、创造“互动”课堂没有了“秩序”和“规则”。教师不管教学内容的设置有没有必要进行“探究”,都要让学生去“探究”;根本就没必要合作就能独立自主解决的问题,偏放手让学生去讨论;真正需要学生相互间合作探究时,却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结果使得问题无法解决或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这些问题的在存在,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这些问题的出现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任务重,教师专业化比例低。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尤其是山区条件较差的)学校的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偏重,因而教师们普遍感到精力不足,用于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时间太少。同时,一些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中,也只有少数人是学历史专业的,而且这些人中,又只有三分之一的长期从事专职历史教学,其余的人经常是带有多个学科;有的历史教师,本身学的不是历史专业,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知识体系不够完整,教学中倍感吃力。
第二,不求上进,安于现状。历史教师很少有看专业书的爱好,有的教师从来未订过专业杂志,他们的专业知识不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而增加,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对国内有关中学历史研究方面的现状基本不知道。满足于能基本应付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即可。
第三,思想保守,不愿或不敢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安于现状。现在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中,青年专职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少。并且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偏见:历史课是附属品,谁都能教、谁都会教。因而,相当部分历史教师的思想保守,不愿或不敢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总认为教得好不如学生背得好,只要学生能考出较好的成绩就行。
第四,考试导向的影响。近几年中考改革的力度不很大,初中历史毕业升学考试的试题都比较简单,主要还是以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为主,而涉及其他能力考查的要求的比较少。并且每年能上毕业班的历史教师只有很少部分人,其他的没有这个机会,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便缺乏深钻教材的动力,更不愿花精力和时间去了解和掌握课本以外的内容。
第五,与学校的考评导向有关。因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考评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综合素质,重优生、轻全体,重毕业班、轻全盘考虑的倾向,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评,部分历史教师便采取传统的临时抱佛脚的“催生法”。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认为应该采取的对策主要有:
⒈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严格按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地位,重视和加强历史课堂教学。加强历史课堂教学必须转变以应试为目的的陈旧观念,充分认识历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⒉加強教师培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文化视野。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学会学习,其实教师首先就要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加强师资培训是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教师的培训应坚持以“自学、业余、短训”为主,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⒊深化教学改革,全面优化历史教学。加强历史教育,必须首先进行教学改革,在全面优化历史教学上下功夫,尤其要在优化历史教学过程、手段、模式上下功夫。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历史课堂中教师讲的多,指导学生学的少,浅层次提问多,深层次的探索少,背诵多、思考少的弊端。逐步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代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⒋增强教科研意识、敢于探索创新。历史教学改革中的许多问题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结论,需要我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历史教学的科学研究,需要增强历史教师的研究意识,破除教育科研神秘的观念。要知道历史教学科研是无处不在,大到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历史学科的课程教材改革,小到一堂课的设计等。
关鍵词:历史 课堂教学 思考及对策
“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历史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明确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然而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课堂教学中几乎完全是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学生没有思考和回味的余地;而有的则是借课程改革之名走极端,整堂课教师的任务就是给学生安排任务,然后全凭学生自己的造化去学历史。
2.教学内容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对历史课感到枯燥乏味。历史课教学既要让学生搞清楚是什么,弄清每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内涵和外延,又要知道是为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出客观公正评判。
3.教学内容缺乏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历史学科的内容繁杂、头绪多、知识点零散,学科知识体系有的是藏而不露。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其线索,注意知识间的纵、横向联系,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否则就会使学生感觉到越学越复杂,越学越糊涂。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4.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学基本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次上,甚至拘泥于教材,以书为本,课堂上让学生在重要知识点上划线,然后强行要求学生背诵史实,死记结论。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完全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
5.设置问题缺乏科学性、启发性,达不到思维训练的目的。课堂设问不考虑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因而所设置的问题没有把握好难易度与层次性,普遍较简单或难度过大,流于形式,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
⒍教学形式多样化成了“形式”。《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于是课堂上出现了热热闹闹的局面,可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教学形式多样化成了“形式”、创造“互动”课堂没有了“秩序”和“规则”。教师不管教学内容的设置有没有必要进行“探究”,都要让学生去“探究”;根本就没必要合作就能独立自主解决的问题,偏放手让学生去讨论;真正需要学生相互间合作探究时,却又缺乏对学生的引导,结果使得问题无法解决或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这些问题的在存在,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这些问题的出现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任务重,教师专业化比例低。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尤其是山区条件较差的)学校的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偏重,因而教师们普遍感到精力不足,用于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时间太少。同时,一些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中,也只有少数人是学历史专业的,而且这些人中,又只有三分之一的长期从事专职历史教学,其余的人经常是带有多个学科;有的历史教师,本身学的不是历史专业,自身知识储备不足、知识体系不够完整,教学中倍感吃力。
第二,不求上进,安于现状。历史教师很少有看专业书的爱好,有的教师从来未订过专业杂志,他们的专业知识不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而增加,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对国内有关中学历史研究方面的现状基本不知道。满足于能基本应付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即可。
第三,思想保守,不愿或不敢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安于现状。现在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中,青年专职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少。并且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偏见:历史课是附属品,谁都能教、谁都会教。因而,相当部分历史教师的思想保守,不愿或不敢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总认为教得好不如学生背得好,只要学生能考出较好的成绩就行。
第四,考试导向的影响。近几年中考改革的力度不很大,初中历史毕业升学考试的试题都比较简单,主要还是以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为主,而涉及其他能力考查的要求的比较少。并且每年能上毕业班的历史教师只有很少部分人,其他的没有这个机会,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便缺乏深钻教材的动力,更不愿花精力和时间去了解和掌握课本以外的内容。
第五,与学校的考评导向有关。因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考评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综合素质,重优生、轻全体,重毕业班、轻全盘考虑的倾向,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评,部分历史教师便采取传统的临时抱佛脚的“催生法”。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我认为应该采取的对策主要有:
⒈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严格按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地位,重视和加强历史课堂教学。加强历史课堂教学必须转变以应试为目的的陈旧观念,充分认识历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⒉加強教师培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文化视野。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学会学习,其实教师首先就要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加强师资培训是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教师的培训应坚持以“自学、业余、短训”为主,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丰富他们的业务知识,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⒊深化教学改革,全面优化历史教学。加强历史教育,必须首先进行教学改革,在全面优化历史教学上下功夫,尤其要在优化历史教学过程、手段、模式上下功夫。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历史课堂中教师讲的多,指导学生学的少,浅层次提问多,深层次的探索少,背诵多、思考少的弊端。逐步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代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⒋增强教科研意识、敢于探索创新。历史教学改革中的许多问题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结论,需要我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历史教学的科学研究,需要增强历史教师的研究意识,破除教育科研神秘的观念。要知道历史教学科研是无处不在,大到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历史学科的课程教材改革,小到一堂课的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