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什么?狂人说是“吃人”,Arnold Joseph Toynbee说“是胜利者的宣传”,两者如出一辙,从道德层面分析,这类说法过于情绪化。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许多时候,我们不是历史的见证人。“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说也说不清,我们更多的是面对的文本,文本涉及的是作者,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传输到读者脑中,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人的理解不同,就如荷兰历史学家盖尔(Pieter Geyl)所说的:“历史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辩论。”“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唯太史公能之”(顾炎武),学习历史文本,我们要以相当深刻的哲学思辨,才能达到“以史明智”的目的。回想笔者学生时代学习历史的过程,初中,听老师讲历史,许多时候就是听他们读教材;高中听老师讲历史,就是讲考点、做题目;大学,能听到的历史,有的插科打诨,有的出语惊人,常与教材观点相悖。中国人大多忠于《中庸》,“择善而固执之”,不困于教材,不负于学生,这应是我们对待现有历史教材的态度。
一、案例:时代的悲剧,谜样的人物?
《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教学片断:
1.“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还是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根据时间推断: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是1971年9月13日,“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是1976年。所以,用排除法,应是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才结束。有的学生从正面进行论证:“文革”的发动者是毛泽东。林彪、江青是“文革”中的两个反革命集团。发动是错误的,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这次机会是别有用心的,带来的内乱是深重的灾难。1976年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学生的判断大多是有理有据的,笔者正准备讨论下一个问题时,这时有学生提出:林彪是时代的悲剧,不能全怪林彪。在平型关伏击战中,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人称他为“抗日英豪”、“常胜将军”、“民族英雄”、“无敌元帅”,从《纵横国际》一位大学教授的说法及《林彪日记》内容来看,林彪对“文化大革命”是不赞同的。高中生有着自己的思维和知识来源,面对异样的声音,武断地否定,一定会带来学生的反感,如果给予完全的肯定,与历史的基调是相左的,笔者于是将这位学生看到的内容从网上下载下来,共同阅读分析,从中找出矛盾之处,以其矛,破其盾。从《纵横国际》提供的内容看,林彪心里明知上层决策有问题,但还是举手赞成,高呼万岁。看人看品,不管他嘴上怎么说,重点要看他的行动。林彪,耍阴谋是高手,人品如此,阴谋到家,图谋不轨,定为反革命集团,定性是没错的,这是大方向。至于人物的功过,各占多少,那是一个量的问题。相比之下,当时中央的大多数主要领导只要一有机会就一心想着发展经济,振兴国力,而林彪正好站在反面。
2.请梳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中发现林彪在庐山会议后,发展个人势力,九大时形成反革命集团;九届二中全会,想当国家主席,到1971年策划政变暴露他们这一伙反革命集团,“九一三事件”宣告了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3.讨论:为什么说“九一三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论辩,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从“时代的悲剧,谜样的人物”走出,进而认识到如果人民信誓无条件地臣服,人民也就解体,不再成为人民。如果人民整体的沉默就是人民的认同。
二、案例思考:言不尽意,言以足志
面对历史文本,每个章节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每个部分每个方面都说到位,所以常常有言不尽意之处。但每个章节都有其明确的导向,这是基调,每个编者在编写历史的时候,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准确,而日本那本歪曲历史的《历史》教科书,则另当别论。
如何解读文本,诠释历史?
1.不盯一处,学会整合。受教材编写体例和篇幅的限制,高中历史每章每节放开来谈,都可以作一专著,然后,就在那么多页数里把事说到,这就只能起个“唤醒”的作用。如果把眼光盯在一处,所得自然有限,所以要多看相关资料,看中国的也要看同期外国的历史,当我们讲外国对中国如何如何时,反过来,也要讲我们对外国如何如何,事情总有因果,用辩证眼光看历史,才不会失衡。当搜集多个角度的材料时,我们对问题的看法就会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辩证境界。
2.不避高考,面向现实。历史使人智慧,修养足够时,成功是优秀的附产物。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才能让自己变得不可代替,活在这样一个高考情势之下的高中生,不能不正视高考走向。分析历年高考历史,不难分析出材料获取信息,要回归到重视教材史实运用的重大变化,从材料获取信息,考查学生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如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题:“综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就是一个明证。面对这样的走向,教师和学生最忌的是知识体系的混淆、错位、分散、零碎,不能形成体系。学习历史,面对现实,鉴往知来,对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祖国统一、全球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等热点问题要结合现实和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对接。还要关注江苏地方史的相关考点,不要认为这是围着高考指挥棒在转,这就是学以致用,人生可学太多,许多时候,即学即用、活学活用、现用现学就是一种应变,一种辩证的唯物史观。
如每年的9月18日,到处都能听到拉警报的声音,许多人包括有些学生和教师感到莫名其妙,这是一个灾难降临、充满血泪痛苦的日子,“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谁都不应忘记的国耻,偏偏就有那么多人忘记。这类警报应是惊醒慷慨雄浑的悲歌,用血肉、血汗、血泪写成的悲歌,围绕这件事,笔者让学生写出遗忘背后的思考,就是一个学习致用的实例。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学会从历史中学会《历史》,要让灌输成为历史。
一、案例:时代的悲剧,谜样的人物?
《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教学片断:
1.“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还是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根据时间推断: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是1971年9月13日,“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是1976年。所以,用排除法,应是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才结束。有的学生从正面进行论证:“文革”的发动者是毛泽东。林彪、江青是“文革”中的两个反革命集团。发动是错误的,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这次机会是别有用心的,带来的内乱是深重的灾难。1976年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学生的判断大多是有理有据的,笔者正准备讨论下一个问题时,这时有学生提出:林彪是时代的悲剧,不能全怪林彪。在平型关伏击战中,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人称他为“抗日英豪”、“常胜将军”、“民族英雄”、“无敌元帅”,从《纵横国际》一位大学教授的说法及《林彪日记》内容来看,林彪对“文化大革命”是不赞同的。高中生有着自己的思维和知识来源,面对异样的声音,武断地否定,一定会带来学生的反感,如果给予完全的肯定,与历史的基调是相左的,笔者于是将这位学生看到的内容从网上下载下来,共同阅读分析,从中找出矛盾之处,以其矛,破其盾。从《纵横国际》提供的内容看,林彪心里明知上层决策有问题,但还是举手赞成,高呼万岁。看人看品,不管他嘴上怎么说,重点要看他的行动。林彪,耍阴谋是高手,人品如此,阴谋到家,图谋不轨,定为反革命集团,定性是没错的,这是大方向。至于人物的功过,各占多少,那是一个量的问题。相比之下,当时中央的大多数主要领导只要一有机会就一心想着发展经济,振兴国力,而林彪正好站在反面。
2.请梳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中发现林彪在庐山会议后,发展个人势力,九大时形成反革命集团;九届二中全会,想当国家主席,到1971年策划政变暴露他们这一伙反革命集团,“九一三事件”宣告了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3.讨论:为什么说“九一三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论辩,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从“时代的悲剧,谜样的人物”走出,进而认识到如果人民信誓无条件地臣服,人民也就解体,不再成为人民。如果人民整体的沉默就是人民的认同。
二、案例思考:言不尽意,言以足志
面对历史文本,每个章节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每个部分每个方面都说到位,所以常常有言不尽意之处。但每个章节都有其明确的导向,这是基调,每个编者在编写历史的时候,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准确,而日本那本歪曲历史的《历史》教科书,则另当别论。
如何解读文本,诠释历史?
1.不盯一处,学会整合。受教材编写体例和篇幅的限制,高中历史每章每节放开来谈,都可以作一专著,然后,就在那么多页数里把事说到,这就只能起个“唤醒”的作用。如果把眼光盯在一处,所得自然有限,所以要多看相关资料,看中国的也要看同期外国的历史,当我们讲外国对中国如何如何时,反过来,也要讲我们对外国如何如何,事情总有因果,用辩证眼光看历史,才不会失衡。当搜集多个角度的材料时,我们对问题的看法就会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辩证境界。
2.不避高考,面向现实。历史使人智慧,修养足够时,成功是优秀的附产物。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才能让自己变得不可代替,活在这样一个高考情势之下的高中生,不能不正视高考走向。分析历年高考历史,不难分析出材料获取信息,要回归到重视教材史实运用的重大变化,从材料获取信息,考查学生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如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题:“综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就是一个明证。面对这样的走向,教师和学生最忌的是知识体系的混淆、错位、分散、零碎,不能形成体系。学习历史,面对现实,鉴往知来,对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祖国统一、全球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等热点问题要结合现实和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对接。还要关注江苏地方史的相关考点,不要认为这是围着高考指挥棒在转,这就是学以致用,人生可学太多,许多时候,即学即用、活学活用、现用现学就是一种应变,一种辩证的唯物史观。
如每年的9月18日,到处都能听到拉警报的声音,许多人包括有些学生和教师感到莫名其妙,这是一个灾难降临、充满血泪痛苦的日子,“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谁都不应忘记的国耻,偏偏就有那么多人忘记。这类警报应是惊醒慷慨雄浑的悲歌,用血肉、血汗、血泪写成的悲歌,围绕这件事,笔者让学生写出遗忘背后的思考,就是一个学习致用的实例。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学会从历史中学会《历史》,要让灌输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