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原因在于教学方法不对。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是要求学生将数学基础知识学好,教会学生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才能确定相应的解题步骤,教会学生学会分析。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 基础知识 弄清事理 掌握分析方法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效果总是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方法不当。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对如下几个问题加以重视。
一、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是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基础
简单应用题的“简单”之处在于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是要求学生将数学基础知识学好。对于加法应用题的教学,可分成两类:一是求总数的应用题;二是求比一个数多的应用题。由于求总数的应用题同加法概念比较接近,因而学生比较好懂也易掌握。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学生往往会得出不完全正确的结论,即题中有“总数”、“一共”、或“多”等字眼,就用加法计算。如:甲班有学生45人,比乙班多3人,乙班有多少人?用45+3=48这样错误的解法。如果教学时把重点放在讲清数量关系上,而不是分类上,使学生懂得加、减、乘、除的意义及两数之间的关系,就能采用正确的方法计算。例如,讲加法应用题时,在使学生弄清“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的基础上,指出:已知两个数,要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就是把这两个数相加。那么,求总数是把两个数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自然是用加法了。这样,学生只要加法概念清楚,对千变万化的应用题也就能够正确判断是否用加法计算。同理,减法、乘法、除法的应用题的教学也应如此。
二、弄清事理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前提
所谓复合(两步以上的计算)应用题,那就一定有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问题。这必须根据应用题的事理而定。只有先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才能确定相应的解题步骤。如在解两步的应用题时,在所需要的两个数后,往往把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一个数隐蔽起来。这就需要先把它找出来,才能进行计算。例如,弟弟种了12棵向日葵,哥哥比弟弟多种了4棵,两人共种了多少棵?这道题与前面讲的一步应用题所提出的问题完全一样。求两个人共种多少棵,用加法计算。所不同的是这题缺少了哥哥种的棵数,哥哥种了多少棵,题中没有直接说明,但给了寻找这个数的线索——哥哥比弟弟多种了4棵。弟弟种了12棵是已知的,那么哥哥种的棵数应是:12棵+4棵=16棵。这样只要弄清题中事理,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也就显然了。如果教学时不把弄清应用题事理作为重要环节,那么学生容易只从表面看此题与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类似,从而出现两人共种棵数为:12棵+4棵=16棵的错误。
鉴于学生生活、知识的局限性,对弄清某些应用题的事理会带来一定困难,但教师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帮助学生弄清题中事理。
三、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方法是解答应用题的钥匙
正确地分析一道应用题,是寻找解题方法的一把钥匙。分析应用题,目的在于了解应用题中已知数和所求的未知数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把复合应用题分解为几个简单应用题,依次进行解答。
把复合应用题分解成简单应用题时,由于思维过程的不同,分为综合法和分析法。在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综合法和分析法经常是作为统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联系起来的。一般说来,分析法思考过程比较自然,容易找到解题途径,所以常用分析法探讨解题途径。而综合法形式严谨简明,所以常用综合法来叙述。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题能力,可采用“由合到分”和“由分到合”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出分析法和综合法。
例如,少先队栽树,第一组栽100棵,第二组比第一组多栽50棵,两组一共栽多少棵?可把这道题分解成两道连续性的简单应用题。
(1) 少先队员栽树,第一组栽了100棵,第二组比第一组多栽50棵,第二组栽了多少棵?
(2) 少先队员栽树,第一组栽了100棵,第二组栽了( )棵,两组一共栽了多少棵?
连续性的应用题是将上面一题的答案,填入下一道题的括号里,作为已知条件。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再同例题比较,启发学生解答这两道题先必须求出第二组栽树多少棵。
以上是“由合到分”,平时也可进行“由分到合”的练习,这样,使学生知道组成复合应用题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掌握题目的结构和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教师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上抓住关键进行精讲多练。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古县渡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李丽钦.谈小学数学中应用题的教学[J].新农民:上半月, 2009,(4):167 -167.
[2]叶云素.第一学段“数的运算”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3):7 -8.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 基础知识 弄清事理 掌握分析方法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效果总是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方法不当。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对如下几个问题加以重视。
一、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是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基础
简单应用题的“简单”之处在于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是要求学生将数学基础知识学好。对于加法应用题的教学,可分成两类:一是求总数的应用题;二是求比一个数多的应用题。由于求总数的应用题同加法概念比较接近,因而学生比较好懂也易掌握。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学生往往会得出不完全正确的结论,即题中有“总数”、“一共”、或“多”等字眼,就用加法计算。如:甲班有学生45人,比乙班多3人,乙班有多少人?用45+3=48这样错误的解法。如果教学时把重点放在讲清数量关系上,而不是分类上,使学生懂得加、减、乘、除的意义及两数之间的关系,就能采用正确的方法计算。例如,讲加法应用题时,在使学生弄清“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的基础上,指出:已知两个数,要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就是把这两个数相加。那么,求总数是把两个数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自然是用加法了。这样,学生只要加法概念清楚,对千变万化的应用题也就能够正确判断是否用加法计算。同理,减法、乘法、除法的应用题的教学也应如此。
二、弄清事理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前提
所谓复合(两步以上的计算)应用题,那就一定有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问题。这必须根据应用题的事理而定。只有先弄清楚应用题的事理,才能确定相应的解题步骤。如在解两步的应用题时,在所需要的两个数后,往往把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一个数隐蔽起来。这就需要先把它找出来,才能进行计算。例如,弟弟种了12棵向日葵,哥哥比弟弟多种了4棵,两人共种了多少棵?这道题与前面讲的一步应用题所提出的问题完全一样。求两个人共种多少棵,用加法计算。所不同的是这题缺少了哥哥种的棵数,哥哥种了多少棵,题中没有直接说明,但给了寻找这个数的线索——哥哥比弟弟多种了4棵。弟弟种了12棵是已知的,那么哥哥种的棵数应是:12棵+4棵=16棵。这样只要弄清题中事理,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也就显然了。如果教学时不把弄清应用题事理作为重要环节,那么学生容易只从表面看此题与一步计算的应用题类似,从而出现两人共种棵数为:12棵+4棵=16棵的错误。
鉴于学生生活、知识的局限性,对弄清某些应用题的事理会带来一定困难,但教师要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帮助学生弄清题中事理。
三、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方法是解答应用题的钥匙
正确地分析一道应用题,是寻找解题方法的一把钥匙。分析应用题,目的在于了解应用题中已知数和所求的未知数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把复合应用题分解为几个简单应用题,依次进行解答。
把复合应用题分解成简单应用题时,由于思维过程的不同,分为综合法和分析法。在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综合法和分析法经常是作为统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联系起来的。一般说来,分析法思考过程比较自然,容易找到解题途径,所以常用分析法探讨解题途径。而综合法形式严谨简明,所以常用综合法来叙述。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题能力,可采用“由合到分”和“由分到合”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出分析法和综合法。
例如,少先队栽树,第一组栽100棵,第二组比第一组多栽50棵,两组一共栽多少棵?可把这道题分解成两道连续性的简单应用题。
(1) 少先队员栽树,第一组栽了100棵,第二组比第一组多栽50棵,第二组栽了多少棵?
(2) 少先队员栽树,第一组栽了100棵,第二组栽了( )棵,两组一共栽了多少棵?
连续性的应用题是将上面一题的答案,填入下一道题的括号里,作为已知条件。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再同例题比较,启发学生解答这两道题先必须求出第二组栽树多少棵。
以上是“由合到分”,平时也可进行“由分到合”的练习,这样,使学生知道组成复合应用题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掌握题目的结构和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教师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上抓住关键进行精讲多练。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古县渡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李丽钦.谈小学数学中应用题的教学[J].新农民:上半月, 2009,(4):167 -167.
[2]叶云素.第一学段“数的运算”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3):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