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取代明朝是历史的大退步

来源 :历史学家茶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nji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看,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但这并不排除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特定的区域内出现历史的大倒退,清朝取代明朝就是如此。
  清朝取代明朝后,不仅恢复了程朱理学的绝对统治地位,而且采取极端文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进行大规模的禁书运动,使中国典籍和文化遭到了空前的浩劫,使明末兴起的启蒙思潮中断。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意识形态的儒家学说发展到程朱理学时期,日趋僵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主张,对“人欲”大加挞伐,作为欲望主体的“自我”由此被扼杀。但是这种以束缚人性、压制人欲为特征的道德价值体系存在的基础,一是相对贫乏的物质生活,二是专制政权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厉控制。而明中后期的社会思潮恰恰面临着这样一个难得的发展空间: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较之以往大大丰富;当时的明政府,由于皇帝的长期怠政,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党争,朝臣间的彼此倾轧,国家机器陷入半瘫痪状态,客观上为思想的活跃提供了历史的际遇。
  晚明启蒙思潮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发生的。首揭启蒙思潮大旗的是李贽。李贽提出了“童心说”,并据此得出了“人必有私”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论断,公开为“人欲”辩护,肯定私欲。值得注意的是,李贽并没有停留在人的自然属性上,他同样关注人的社会属性,说:“夫以率性之真,推而扩之,与天下为公,乃谓之道。”这里的“率性之真”既包括“根于天性”的“仁义之心”,更包括“势力之心”。统治者如果能够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尊重人的正常的欲望,并“推而扩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就能做到“天下为公”,这才是真正的“道”。
  李贽的人性论,充分尊重个体的自然权利,他所说的“天下为公”不是抽象的,而是由一个个欲望主体组成的“公”。由此可见,李贽的人性论思想与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思想有内在的一致性。
  李贽的思想以其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在明中后期尤其是明末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继李贽之后,公安派提出了“性灵说”、汤显祖提出了“至情论”、冯梦龙则提出了“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他们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极度肯定,也就是对感性欲望的极端张扬,认为唯此才是人心中最真实的,传统伦理道德不应该否定人的自然欲望,而应与尘世生活相联系,关注个人的内心情感,所有这些都汇聚成了晚明思想解放的潮流。
  但是,随着清朝在全国统治地位的确立及其所奉行的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由李贽思想所点燃的启蒙火炬被无情地窒息了,中国思想界又进入了万马齐喑的黑暗时代。
  清初三大思想家虽然都受到了李贽等的思想的影响,但在人性的启蒙这一点上,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退缩了。
  在天理和人欲的关系上,三大思想家都受到了李贽思想的影响,他们都承认私欲的合理性。如王夫之在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说教的基础上,提出了“饮食男女之欲,人人之大共”的论断,认为天理就在人欲之中,饮食男女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自然欲望,作为统治者必须满足这种欲望。这和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人必有私”的论断一脉相承。黄宗羲还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公其是非于学校”的论断,这实际上也是对李贽“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三大思想家与李贽的思想更多的是一种暗合,而非自觉的继承。实际上,在对人性的张扬和自我的关注这一点上,三大思想家不仅没有沿着李贽的思想继续前进,反而自觉地往回收缩:他们虽然都承认人欲的合理性,但是他们最后的落脚点并不是作为生命个体的自我的欲望,而是“公欲”,是“天理”。王夫之提出:“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矣”,“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则公矣”。顾炎武的思想更是以程朱理学为宗,他探讨理欲问题的落脚点依然是在“理”与“公”上,主张“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黄宗羲不仅反对君主的“一己之私”,也反对其他个体的“一人之私”,并再次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他说:“天理人欲,正是相反,此盈则彼绌,彼盈则此绌,故寡之又寡,至于无欲,而后纯乎天理。”他还提出了君子与小人之辨,认为小人有私欲,君子无私欲。
  正是因为李贽思想的落脚点是自我,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思想的落脚点是“公”,是“天理”,他们与李贽存在着根本的矛盾,并因此对李贽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认为李贽是晚明社会风气败坏的罪魁祸首。
  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对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们还提出了朴素的民主思想,如黄宗羲就提出了“民主君客”论、“公其是非于学校”等政治主张。他们仍在进行着李贽开创的启蒙事业,但是这种启蒙主要是在政治思想层面;在人性层面的启蒙却几乎中断了。这种中断源于满族统治者对汉族的武力征服和高压政策。在“以夷变夏”、“天崩地解”的时代,反对民族压迫的“救亡”运动压倒了“启蒙”,三大思想家不仅不可能将着眼点放在人性的解放上,反而将亡国灭种的罪责归咎于王阳明的心学及其承继者。王夫之、顾炎武都批评王学援禅入儒,空言心性,导致学风世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有“狂禅”之称、极力张扬人性和自我的“异端”思想家李贽自然尤为他们所痛恨。黄宗羲虽然是王学的传人,而且反对将王学的流弊加到阳明头上,但他同样反对佛学。
  清朝统一全国后,更是很快重新确立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并以极端残酷的文化高压政策为之保驾护航。明末,文人结社十分盛行,知识分子获得了一定的自由,有了一定的言说权力和操控舆论的力量,但是清朝的文人却在高压政策下噤若寒蝉,彻底失去了思想的权利。中国历史上由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退步。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我们要不断探索、改革、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才能跟上课改时代的步伐,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得以实施,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3-0081-0
期刊
民国元年前后,出于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需要,革命党人和学术界进步人士皆对二百余年的清朝统治持否定态度。而今清朝灭亡已近百年,以客观态度重新审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便成为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我认为,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诸方面,较之于此前历代王朝,清朝均有超越,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早在入关之前,清朝统治者即树立了统一全国
期刊
【摘要】发展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产品是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旅游发展能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有利于自然生态保护,旅游还是增进人们友谊的主要途径。因此,政府应从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继续推进旅游扶贫国家工程,科学开发旅游项目,有效规范监督旅游企业生产经营,提高旅游供给能力,实施国民旅游教育工程,创立助游阳光基金,让旅游在和谐社会构建中释放应有的光价。  【
期刊
一、数学课堂教学探究的内涵  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是数学探究学习的一个主要方面,力图通过课堂来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强调“做”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探究学习立足于数学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主动围绕数学的某个问题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活动。其内容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想、探求
期刊
笔者近期经常跟一些废弃档案打交道。收来的材料中,封面往往装着统一格式的《销毁材料登记表》。其中“处理意见和理由”一栏,名目不一,大体可以反映“文革”结束后各单位对于档案清理的原则。基本上是“无价值”、“无用”、“无关”、“重复”、“不宜退回本人”、“已有外调材料”之类。但有一件例外,其被标签为“不实”。  这件档案很薄。封面上填着事主姓名及单位职务——“×××厂支部付书记”,标明内含材料两种:“调
期刊
一    近读陈勇教授撰写的《国学宗师钱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联系当下学界的情形,颇有话要谈。  我要谈的也正是时下人们关心的所谓“学术大师”的问题。中国的学术界大凡处在正常发展的时期,人们总免不了要谈谈如何发展大师级学术人才的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学术研究走上正轨,呼唤学术大师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直到今天,这个话题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心头,中国要出学术大师,要获得诺贝尔奖,
期刊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在“极左”路线的指引下,一个又一个的群众组织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这些组织个个打着“革命”的旗号,创造了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大字报、大批判、大辩论、大串联、打、砸、抢、抓、抄、戴高帽挂牌游街、各种花样百出的批斗会、低头弯腰喷汽式,林林总总,洒洒扬扬,形成了旷世的大观。真有必要编一部《“文革”词典》,将这些“创新”的“杰作”收进去,为后人研究“文革”史提供一部必不可
期刊
在我国历代王朝中,清朝是最值得重视的少数几个王朝之一。她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余年,集历代之大成,取得了多方面远迈前人的成就。其中,最需要大书特书的业绩,就是提出“大一统”的新观念,破除千百年来“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成功地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一国多制的多民族国家。  “大一统”是孔子《春秋》所阐发的政治理念。如《礼记》为“大一统”作了最通俗的解读:“天无二日,土无二主,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此即
期刊
从1978年起到退休前的二十年间,我一直在两三家学术期刊当编辑,本来有条件结识学界的许多大家、名流,然而由于本人性格内向、低调,怕见名人,丧失了许多向他们求教的机会,至今仍引为憾事。对于我内心敬仰、专业接近的邓广铭先生更是如此。  我在大学毕业后,就从学术期刊上读过邓先生的文章,但不过是浏览而已。当时我所在的研究所人员根据所里的方针,正处在所谓“打基础”阶段,不分文史哲专业,一律从“十三经”、“前
期刊
2009年7月11日,任继愈和季羡林先生同一天辞世,他们,尤其是季先生的故去,意味着民国年间成长起来的一代学人的最后谢世!这一代学人身上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后人珍视:沐浴传统,取经欧美,博闻强记,身拥绝学……他们的离开不知带走了多少信息、多少尚未问世的思想,带走了多少有可能产生的重大学术发现,带走了多少后来者再也无法拥有的深厚功力!人们常常用“一颗杰出的大脑停止了思考”来表达对他们逝去的惋惜,——恩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