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逢年节假日、春秋佳日,人们总爱尽兴外出旅游,除了探幽览胜、观赏名山大川,陶冶情操以外,所到之处必然品尝一些具有地方特色风味的名菜佳肴、风味小吃,才称得上旅途中应有的一番情趣呢。
泰安名馔 三美豆腐
有句谚语:泰安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安白菜个大心实,一叶有白、黄、淡绿三色,水分大,质地鲜嫩无筋,味甘甜。豆腐又名“神豆腐”,浆细洁白,质纯,嫩而不散,不老,富有弹性,味道甘美,营养丰富。泰安水为泰山泉水,自山上倾泻而下,经黑龙潭沉淀后流入城中,杂质少,清甜爽口。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四千多年前已有君王相继来泰山封禅祭神。首先正式到泰山封禅祭神帝王为秦始皇,此后,历代帝王几乎都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在唐朝以后的帝王大多信奉佛教,进行封神仪式时,茹素吃斋,导致了泰山佛教兴盛。豆腐原是泰安农民的四季菜,后来随着佛教的兴盛,吃素、吃斋者增多,至宋、元时豆腐便成了地区一流名菜。乾隆年间《泰安县志》记述:“凌晨街街棒子响,晚间户户豆腐香,泰城家家豆腐坊” 反映了当时泰安豆腐业兴旺的景象。李白于唐开元24年(公元736年)由湖北安陆迁来济南后以及杜甫客居山东时,他们都曾多次上泰山,并品尝“泰安三味”菜肴的风味,“游山不来品三美,泰山风光没赏全”,这是当地长期流传的赞誉三美菜肴的佳话,“三美豆腐”流传至今驰名中外。
湖北名肴 蟠龙卷切
“山珍海味不须供,富水春香酒味浓。满座宾客呼上菜,装成卷切号蟠龙”,这是樊国楷咏明代宫廷佳肴“蟠龙菜。”的诗。
相传,明正德16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临终前,怕两个亲王世子争位乱了朝政,便立下遗诏:“不管是哪个亲王世子先到京者为君,后到京者为臣。”要朱厚熜(世宗)和冀王立即入京,冀王府离北京不过百余里,而兴王府离京却有千余里,当时的交通工具十分落后,朱厚熜要想抢在冀王之前入京,简直比登天还难。就在此时,一个算命先生给他出了个主意,要他扮成囚犯火速进京。算命先生说,冀王离京城近,会自以为准能抢到皇位,必定大张旗鼓地进京,沿途各府、县少不得挽留、招待,竭力奉承,肯定会耽误许多时间,若朱厚熜装成囚犯,沿途官不拦,民不阻,可以日夜兼程,定能出其不意地抢在冀王前头。
朱厚熜听罢大喜,并答应日后封官赐爵。朱厚熜自幼生长在皇宫,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是琼浆玉液,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如果赴京路上装成囚犯还吃山珍海味,必会被人看出破绽而误了大事。而粗茶淡饭他又吃不进去,正在朱厚熜为难之时,算命先生又想出一计,命令全城的厨师连夜献出一种“吃肉不见肉”的食品来,否则统统杀头。命令一下急坏了全城的厨师。一个姓詹的厨师,愁得一夜未睡,老伴给他送了两个红薯给他充饥,这位姓詹的厨子两眼忽然一亮,从老婆给他吃的红薯中得到启发,他想:把鱼肉去皮、骨,剁成肉泥,再放在清水中泡去血污,加上淀粉、蛋清和调味品搅成肉糊,裹在薄鸡蛋饼里蒸熟,拿在手上当红薯啃,不正是“吃肉不见肉“吗?詹厨子便按照这种方法连夜做了几只,果然美味无比,献给朱厚熜一尝他果然吃后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装成钦犯,一路上就吃着这种用鱼肉做成的“红薯”,抢先进京,当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年号嘉靖。
谁知,嘉靖吃了“红薯”吃上了瘾,要将它定为宫廷的“御宴”。可是,在当时皇帝怎能啃“红薯”呢?嘉靖便将这种“红薯”改名为“蟠龙菜”,还要切成薄片,如龙形盘于碟中,用筷子夹着吃,再也不拿在手中啃啦!
对这种“蟠龙菜”有人做了生动的描述:“一尺长短,半扁半圆厚约一寸二分,宽足两寸半。切成薄片,红黄相间,盘成龙形装碗,蒸熟翻扣入盘,撒青葱,淋白醋,恰如蟠龙再现。筷子夹起活跳跳放进嘴里嫩鲜鲜。吃肉不见肉,油而不腻。可熘可炒,可炸可煎,配上虾仁、木耳、香菇做汤羹,饮一口,美味嘴里留三天。喝一碗,三年吃鱼吃肉不香甜”。
杭州名菜 一品南乳肉
“南乳肉”原为浙江民间普通菜肴,为什么该菜名前冠“一品”头衔成为“一品南乳肉”?
原来,这里面蕴藏着一个民间传说。公元1235年,蒙古(元兵)大举南侵,到1275年元兵入临安(今杭州),南宋朝廷危在旦夕。当时独揽朝政大权连任理宗、度宗、恭帝三朝宰相的贾似道奉命于开庆元年领兵救鄂州(今武昌)之急。而卖国求荣的贾似道私下奉表向忽必烈乞降,暗地称臣,隐瞒边关战事真情。他回临安后,极力主张向蒙古投降,压制陷害主战大臣,更甚者,他仗着昏君庇护肆意淫乐,竟在西湖葛岭大兴土木大造私宅,广纳美女,搜尽民间珍宝,每日和宠妾、歌妓一起在 “半闲堂”里斗蟋蟀取乐,并用《蟋蟀经》粉饰太平,寻欢作乐。结果元兵一举南下,宋兵覆灭,贾似道孤舟脱逃。因此忠良臣子怨声载道,纷纷斥责。百姓们更是气愤,把贾似道的一品宰相官衔扣到家乡菜南乳肉上,将南乳肉改名为“一品南乳肉”,以表达对贾似道有寝皮食肉之恨。发泄怨气,在众怒难犯之下皇室最后不得不罢了权相贾似道的官,革职流放,途中押解人员顺应民愿,让郑虎臣在福建漳州的木绵庵的茅厕里将他处死,为民除了大害,百姓闻此喜讯,无不称快。为纪念这一大快人心的事,便将一品南乳肉流传下来。本品取五花肉,用地方特产红腐乳汁,按传统的烹调方法焖制而成。此菜肉红菜绿,赤绿相衬,色泽鲜明,相互辉映;肉酥而不腻,翠绿爽口,乳香肉美。
洛阳佳肴 假燕菜
洛阳假燕菜,始于武则天称帝时期。传说当时河南洛阳东关,有一农民种了一棵萝卜,长的特别大,人们把它视为神物,进献给皇帝,御厨把萝卜切成细丝,加上鸡肉、虾米、紫菜,制成了色泽鲜艳、滋味鲜美的菜肴,供武则天品尝,她吃后,感到此菜鲜嫩爽口、滋味独特,可与燕菜相媲美,便称为“假燕菜”,并列为宫廷宴席佳肴之一。一时官府纷纷效仿,大小宴会都列入此菜。后来传到民间,人们便用萝卜、肉丝、鸡蛋、香菜等原料烹制“假燕菜”,其味亦佳,不久它就成为洛阳地区的一道名菜,明清时期人们称它为“洛阳燕菜”,如今它是著名的“洛阳水席”中的第一道菜。1973年周恩来总理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到洛阳访问,曾品尝过此菜。它像色泽洁白,鲜艳夺目的牡丹花浮在汤面,菜鲜花香,宾客们赞不绝口。周总理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生花了”。自此以后,“洛阳燕菜”又名:“牡丹燕菜”。
泰安名馔 三美豆腐
有句谚语:泰安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安白菜个大心实,一叶有白、黄、淡绿三色,水分大,质地鲜嫩无筋,味甘甜。豆腐又名“神豆腐”,浆细洁白,质纯,嫩而不散,不老,富有弹性,味道甘美,营养丰富。泰安水为泰山泉水,自山上倾泻而下,经黑龙潭沉淀后流入城中,杂质少,清甜爽口。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四千多年前已有君王相继来泰山封禅祭神。首先正式到泰山封禅祭神帝王为秦始皇,此后,历代帝王几乎都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在唐朝以后的帝王大多信奉佛教,进行封神仪式时,茹素吃斋,导致了泰山佛教兴盛。豆腐原是泰安农民的四季菜,后来随着佛教的兴盛,吃素、吃斋者增多,至宋、元时豆腐便成了地区一流名菜。乾隆年间《泰安县志》记述:“凌晨街街棒子响,晚间户户豆腐香,泰城家家豆腐坊” 反映了当时泰安豆腐业兴旺的景象。李白于唐开元24年(公元736年)由湖北安陆迁来济南后以及杜甫客居山东时,他们都曾多次上泰山,并品尝“泰安三味”菜肴的风味,“游山不来品三美,泰山风光没赏全”,这是当地长期流传的赞誉三美菜肴的佳话,“三美豆腐”流传至今驰名中外。
湖北名肴 蟠龙卷切
“山珍海味不须供,富水春香酒味浓。满座宾客呼上菜,装成卷切号蟠龙”,这是樊国楷咏明代宫廷佳肴“蟠龙菜。”的诗。
相传,明正德16年(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临终前,怕两个亲王世子争位乱了朝政,便立下遗诏:“不管是哪个亲王世子先到京者为君,后到京者为臣。”要朱厚熜(世宗)和冀王立即入京,冀王府离北京不过百余里,而兴王府离京却有千余里,当时的交通工具十分落后,朱厚熜要想抢在冀王之前入京,简直比登天还难。就在此时,一个算命先生给他出了个主意,要他扮成囚犯火速进京。算命先生说,冀王离京城近,会自以为准能抢到皇位,必定大张旗鼓地进京,沿途各府、县少不得挽留、招待,竭力奉承,肯定会耽误许多时间,若朱厚熜装成囚犯,沿途官不拦,民不阻,可以日夜兼程,定能出其不意地抢在冀王前头。
朱厚熜听罢大喜,并答应日后封官赐爵。朱厚熜自幼生长在皇宫,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是琼浆玉液,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如果赴京路上装成囚犯还吃山珍海味,必会被人看出破绽而误了大事。而粗茶淡饭他又吃不进去,正在朱厚熜为难之时,算命先生又想出一计,命令全城的厨师连夜献出一种“吃肉不见肉”的食品来,否则统统杀头。命令一下急坏了全城的厨师。一个姓詹的厨师,愁得一夜未睡,老伴给他送了两个红薯给他充饥,这位姓詹的厨子两眼忽然一亮,从老婆给他吃的红薯中得到启发,他想:把鱼肉去皮、骨,剁成肉泥,再放在清水中泡去血污,加上淀粉、蛋清和调味品搅成肉糊,裹在薄鸡蛋饼里蒸熟,拿在手上当红薯啃,不正是“吃肉不见肉“吗?詹厨子便按照这种方法连夜做了几只,果然美味无比,献给朱厚熜一尝他果然吃后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装成钦犯,一路上就吃着这种用鱼肉做成的“红薯”,抢先进京,当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年号嘉靖。
谁知,嘉靖吃了“红薯”吃上了瘾,要将它定为宫廷的“御宴”。可是,在当时皇帝怎能啃“红薯”呢?嘉靖便将这种“红薯”改名为“蟠龙菜”,还要切成薄片,如龙形盘于碟中,用筷子夹着吃,再也不拿在手中啃啦!
对这种“蟠龙菜”有人做了生动的描述:“一尺长短,半扁半圆厚约一寸二分,宽足两寸半。切成薄片,红黄相间,盘成龙形装碗,蒸熟翻扣入盘,撒青葱,淋白醋,恰如蟠龙再现。筷子夹起活跳跳放进嘴里嫩鲜鲜。吃肉不见肉,油而不腻。可熘可炒,可炸可煎,配上虾仁、木耳、香菇做汤羹,饮一口,美味嘴里留三天。喝一碗,三年吃鱼吃肉不香甜”。
杭州名菜 一品南乳肉
“南乳肉”原为浙江民间普通菜肴,为什么该菜名前冠“一品”头衔成为“一品南乳肉”?
原来,这里面蕴藏着一个民间传说。公元1235年,蒙古(元兵)大举南侵,到1275年元兵入临安(今杭州),南宋朝廷危在旦夕。当时独揽朝政大权连任理宗、度宗、恭帝三朝宰相的贾似道奉命于开庆元年领兵救鄂州(今武昌)之急。而卖国求荣的贾似道私下奉表向忽必烈乞降,暗地称臣,隐瞒边关战事真情。他回临安后,极力主张向蒙古投降,压制陷害主战大臣,更甚者,他仗着昏君庇护肆意淫乐,竟在西湖葛岭大兴土木大造私宅,广纳美女,搜尽民间珍宝,每日和宠妾、歌妓一起在 “半闲堂”里斗蟋蟀取乐,并用《蟋蟀经》粉饰太平,寻欢作乐。结果元兵一举南下,宋兵覆灭,贾似道孤舟脱逃。因此忠良臣子怨声载道,纷纷斥责。百姓们更是气愤,把贾似道的一品宰相官衔扣到家乡菜南乳肉上,将南乳肉改名为“一品南乳肉”,以表达对贾似道有寝皮食肉之恨。发泄怨气,在众怒难犯之下皇室最后不得不罢了权相贾似道的官,革职流放,途中押解人员顺应民愿,让郑虎臣在福建漳州的木绵庵的茅厕里将他处死,为民除了大害,百姓闻此喜讯,无不称快。为纪念这一大快人心的事,便将一品南乳肉流传下来。本品取五花肉,用地方特产红腐乳汁,按传统的烹调方法焖制而成。此菜肉红菜绿,赤绿相衬,色泽鲜明,相互辉映;肉酥而不腻,翠绿爽口,乳香肉美。
洛阳佳肴 假燕菜
洛阳假燕菜,始于武则天称帝时期。传说当时河南洛阳东关,有一农民种了一棵萝卜,长的特别大,人们把它视为神物,进献给皇帝,御厨把萝卜切成细丝,加上鸡肉、虾米、紫菜,制成了色泽鲜艳、滋味鲜美的菜肴,供武则天品尝,她吃后,感到此菜鲜嫩爽口、滋味独特,可与燕菜相媲美,便称为“假燕菜”,并列为宫廷宴席佳肴之一。一时官府纷纷效仿,大小宴会都列入此菜。后来传到民间,人们便用萝卜、肉丝、鸡蛋、香菜等原料烹制“假燕菜”,其味亦佳,不久它就成为洛阳地区的一道名菜,明清时期人们称它为“洛阳燕菜”,如今它是著名的“洛阳水席”中的第一道菜。1973年周恩来总理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到洛阳访问,曾品尝过此菜。它像色泽洁白,鲜艳夺目的牡丹花浮在汤面,菜鲜花香,宾客们赞不绝口。周总理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生花了”。自此以后,“洛阳燕菜”又名:“牡丹燕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