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两种概念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xqfe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柏拉图等西方哲人的思想,梳理出有关幸福的两种概念:一是作为一种和谐状态的幸福,二是作为快乐的幸福。
  【关键词】:幸福;享乐主义
  幸福是一个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但如果要求我们准确说出幸福到底是什么,却又会觉得困难重重。本文主要从西方思想史的角度,呈现西方哲人们对“幸福”概念理解的结构与变迁。纵观西方思想史,有两个时期哲人们对幸福概念存在共识。一是古希腊到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时期,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主义(享乐主义)和怀疑论都认为,幸福就是一种宁静与和谐,或者至少是免于某种担心和焦虑的状态。二是十七世纪的法国,大家对幸福也是有共识的,当时的共识就是享乐主义。本文将分别说明幸福的这两种概念。
  一、作为一种和谐状态的幸福
  每个人每天都试图去实现各种各样的目标,小到如睡个好觉、吃顿爽的、泡个热水澡等,大到如赚取更多的收入、成为有道德的人、在事业上的更上一层楼等等。但问题是,这些目标有些可能是内在冲突的,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说,为了缓解某种紧张感的撒谎与成为有道德的人就是内在冲突的。即使这些目標不是内在冲突的,能够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和资源也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同时实现这些目标。在人类存在多元目标、且这些目标存在冲突的情况下,对幸福下定义至少是要超越多元性和冲突性,因为幸福被认为是对个体状态的全方位评价。
  柏拉图是第一个行动者,在他的《高尔吉亚篇》和《理想国》中,他在意识到人类欲望、冲动和目标的多元性和冲突性的前提下(尽管他不是第一个意识到这个事实的思想家),率先对该问题做出了系统回应。古希腊智者高尔吉亚认为,幸福就是一个人能够获得他想获得的任何东西的能力,这是一种最高的善。高尔吉亚没有告诉你需要什么,他认为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不管你要什么,你的幸福在于你有能力要到。之后,柏拉图引入了一个虚构的人物卡里克里斯,把高尔吉亚的观点表述的更清楚:人的正确活法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最渴望被满足的各种欲望。柏拉图没有否认人类都面临相互冲突着的多元欲望,他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人性(或灵魂)理论,灵魂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其中主要是三部分:理性、精神和各种欲望。针对上述观点,柏拉图对它们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人类的目标或欲望通常是相互矛盾的,而且不是所有的欲望都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因为有些欲望是令人羞耻的、或是微不足道的。柏拉图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身上痒,抓痒会让他非常舒服,他身上一直痒,他一辈子都在抓痒。你说,他这辈子生活得很幸福吗?如此,柏拉图认为人的各种目标有冲突是不好的,人要实现幸福,就需要某种和谐。目标有冲突,就会有目标不能实现,这是令人沮丧的,自然对人就是不好的。如此,我们需要一种结构,一种像几何结构的结构来协调各种冲突的目标。在柏拉图看来,人类灵魂(需求)可以分为三部分:欲望、理性与激情。这三种需求之间充满了冲突,为了避免冲突,应该让它们之间和谐。柏拉图的问题是要将弄清楚这种结构,我们人性将遵从这种结构。最好的结构由个体人性的每个部分发挥功能组成,例如:某种欲望,如饿了想吃饭,将保证个体的身体健康;激情限定了个体行动的范围;理性则协调和指挥个体的所有行动。这就是柏拉图心中的结构。如果人类灵魂的三个部分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功能,个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柏拉图的结构中,理性过滤和型构各种目标和动机。但问题是,这种结构并没有告诉我们多少具体的内容,所谓自然功能的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如果只是这样的结构,我们可能可以找出很多,比如说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等等。另外,柏拉图的结构是静态的,纵观人类历史,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结构至少应该是动态的,毕竟人类灵魂也是不断变化的。还有一种对柏拉图结构的批评,柏拉图是从自然角度论证何为和谐,这不合适。休谟和穆勒觉得,对于某个目标是否值得追求的判断有很多视角,那到底哪个视角更准确呢?这取决于个体的经历,他们认为经历过所有的情况之后的判断是更准确的。具有如此经历的旁观者就像个筛子,互相冲突的目标或欲望通过这个筛子后,筛出来的就是一种和谐的模式、组合或结构。
  二、享乐主义与幸福的度量
  除了将幸福视为一种和谐之外,另外一种受到大家认可的幸福概念就是:幸福就是获得你想获得的东西,幸福就是快乐。在幸福的概念史中,这一概念一再以各种形式出现,其代表人物有普罗塔哥拉、霍布斯、边沁、穆勒等。在这些形式中,最为精致和系统化的是被称为幸福的欲望-满足理论,这一理论之后还与偏好理论产生了联系。在十七世纪中期,霍布斯将这一观点形式化,边沁将之系统化。
  作为一种高度系统化的享乐主义理论,边沁的享乐主义理论主要由“苦乐原理”、“行为效果论”和“功利原则”三个理论基点构成。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开篇第一节他写道:“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主人— “苦”与“乐”的统治之下,只有他们才能够指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决定我们将要怎样做。边沁认为社会中每个人的幸福,亦即他们的快乐与安宁,是立法者所应该注意的唯一标准。”边沁认为快乐只有量的不同,没有质的不同。小孩子做游戏与大人欣赏艺术获得的快乐是一样的。为此,边沁对痛苦和快乐作了详细划分,并提出几种简单的苦乐可以构成一种复杂的苦乐;一种复杂的苦乐也可分解为几种简单的苦乐。边沁进一步认为, “任何行为中导向幸福的倾向我们称之为它的功利;而其中的背离的倾向我们称之为祸害.”后来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进一步指出:“功利原则是指,无论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换句话说,是看该行为增进或者违反当事者的幸福为准。这里我说的是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因此,这些行为不仅要包括个人的每一个行为,而且也要包括政府的每一项政策。”
  之后,穆勒对边沁的功利主义进行了修正,他批评以往功利主义者只按分量估价是荒唐的。他进一步指出:快乐的品质上的差别,是指肉体感官的快乐与精神上的追求,后者是人独有的,比嗜欲更高的心能。较高等的快乐主要是指理智的情感和想象的快乐以及道德情操的快乐。在这种区分的基础上,依据最大幸福原理,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乃是:一种尽量免掉痛苦,尽量在质和量两方面享受的生活,穆勒认为这样理解的功利主义才是全面的。“幸福”是穆勒功利思想的核心概念。穆勒认为:“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福是痛苦和丧失掉快樂。”幸福是一个具体的整体也是一个多元概念,爱音乐,追求健康,崇尚德性,追求个体的自由发展都可以作为幸福的组成部分。另外,像对金钱,名望,权势的追求由于是获得幸福的手段也是幸福的组成部分。在穆勒那里,幸福不再是极乐狂喜的生活,而是“人生享受偶有的灿烂闪光,是不常有的快乐稳定的火焰。”它要求对人类共同利益的同情,知识的浇灌和精神的修养。“具有这样成分的生活,在幸而得到的人来看,始终是值得追求的幸福的。”在穆勒看来,幸福是一个包含众多成分,内容广泛的概念。从范围上看,作为是非标准的幸福,并不是行为者一己的幸福,而是一切与这一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
  享乐主义的关键一步是,发现所有目标中的共同性,这个共同性提供它们的价值。其结果是,在这些不同价值之间没有真正的冲突,因为只有一种有价值的特性:快乐的数量或者是满意的程度。错误的唯一可能就是不能准确度量某些东西的满意度,或者是计算失误。如果可以避免这些失误,行动的标准就是尽可能最大化快乐的数量。
  尽管大部分哲学家认同“幸福”的存在,但还是有一些哲学家,如尼采和康德,他们否认存在如此一个内在一致、并可以理解的概念。尼采就认为,有些理性目标没有包含在在幸福概念之中,如:道德性就和幸福概念相冲突。而康德就直接认为,根本不可能存在一种含括所有目标的且内在一致的概念。
其他文献
(长江大学,湖北 荆州 434023)  旗人社会群体是清朝特有的一个社会群体,是一个在八旗制度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群体。在清朝建立过程中八旗兵丁功不可没,而清政府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八旗制度的建设与管理,八旗制度起始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始设黄、白、红、蓝四旗,统辖所属人丁,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立镶黄旗、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后陆续增设牛录录, 并另编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连以前
期刊
【摘要】:晚明社会的自由与紧闭、凋敝与繁荣等情势的共生,蕴育着诗坛蜕变衍化的契机。各种诗派迅速崛起与发展,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其中主张“独抒性灵”的公安派在批判前后七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对后来的诗派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公安三子之一的袁宏道以自己卓越的文学主张和成就对这一诗派的产生、发展产生了无法磨灭的影响,本文拟从这位诗人任吴县县令前后的经历中看对其今后文学主张和人生态度的影响。  【
期刊
【摘要】:个性的人物语音,是一门文学艺术,它能够良好的表现出说话者内心的很多情感,展示出人物复杂个性。本文以《红楼梦》为例,来探究人物语音的个性化,《红楼梦》中人物塑造众多,每个人有其独特的语言,不同性格的人物间有不同的语言,性格相似者之间也有语言的个性,语言及其富有个性,通过不同人物个性的语言,把每个人物独特的特点展示的清清楚楚。  【关键词】:人物语言;个性化;红楼梦  引言  我们在很早就通
期刊
【摘要】:方方小说中女性悲剧命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女主人公们在内外因素的推动刺激下经历了一次次的抉择,最终将自己沉沦在悲剧的深渊中。在关乎人生导向的第一次抉择时,她们面临着个体与男权,情感与物质,灵魂与肉体的矛盾;在面对不如意的凡俗生活时做了第二次抉择,营造理想家园,反叛与放纵,或是逃离;在抗争过后,选择权失落后迎接她们的将会是继续过之前的日子或是酿成悲剧。本文通过分析她们不同阶段的抉择,悲剧命运
期刊
【摘要】:《一觉》是鲁迅《野草》的最后一篇,是整部散文诗编的收束。在文章中,诗人由于看到青年猛士无畏牺牲、奋起反抗的战斗精神,引起了内心的“惊觉”与自我反思,诗人赞美了这些青年的愤怒粗暴的魂灵,同时诗人也由此找寻到某种支撑自己继续战斗的力量和希望。  【关键词】:一觉;赞美;惊觉;希望;战斗  一、前人观点  1、對青年灵魂的深情歌颂  文中多次表达对青年的歌颂,诗人看到许多青年没有昏睡,而是觉醒
期刊
【摘要】:现代文坛有两位著名的东亚作家:沈从文和川端康成。作为两个同时代的作家,他们一个是中国京派文学的著名代表,一个是日本新感觉派的旗帜人物,但他们在素未谋面也无任何交集的情况下,以抒情舒缓的笔调描写了一段朦胧而纯真的恋情,道出了某种相似的伤感与孤寂,着实让人感叹。同样都是纯洁朦胧的感情,同样又都无果而终。让人感动之余又不由心生遗憾之情。本文试图对《伊豆的舞女》和《边城》中熏子和翠翠两人的性格、
期刊
整张脸都是水肿,捏起来根本没有感觉,我都不能确定我是否还活着。  迈进阳台的那一步,阳光全部冲过来包裹着我,或许是太久不见光,觉得刺眼得很,灼热得很。我把ES rappelt im Karton放到最大声,一条一条的删除通话记录,这密密麻麻的串串符号中,吃货张这三字出现的次数显然位居第一。倘若形影不离是真,两年以前,那便是吃货张与我。两年再往前的十八年,我們都窝在同一所幼儿园,直到小学,直到初中,
期刊
【摘要】:《蚕马》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冯至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新诗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蚕马》取材于我国古代传奇小说《女化蚕》。在故事内容上,二者并未有太大的不同,但是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的精神面貌,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关键词:《女化蚕》;《蚕马》;女性;觉醒  延续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文化,一直具有强烈的男权色彩。这也体现在了很多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比如在《女化蚕》中,
期刊
【摘要】:杜牧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其诗歌中有许多女性题材诗,本文即以杜牧创作的女性题材诗歌为研究对象,结合杜牧的人生经历分析其女性题材诗歌创作背后的思想根源,从而可以看出杜牧女性题材作品创作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是紧密吻合的,其女性题材诗歌的创作,是在进行时代的呐喊。  【关键词】:杜牧;诗歌;女性  一、杜牧女性题材作品的创作经历  (一)及第前后以及十年幕府吏岁月  杜牧是世代官宦很有文化传
期刊
【摘要】:作为整部书中的一个小小配角,贾瑞从出场到死亡只横跨了短短四回,作者虽然对他着墨不多,但其猥琐龌龊的反面人物形象却深入人心,尤其是贾瑞之死在多写人物死亡的《红楼梦》中更显得极为“不堪”。毫无疑问,贾瑞的人生是荣宁二府中最先展出的一幕悲剧。而观其悲剧命运的直接成因,莫过于“见熙凤”三字。围绕“为何见熙凤起淫心而非他人”这一问题展开,可探贾瑞病态性格与悲剧人生的种种成因,更可见作者叙事摹人的高
期刊